抗敌报 编辑

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报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报。193851日在皖南泾县创刊。该报在报新四军、八路军的战绩和揭露日伪的侵略罪行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叶挺、项英、陈毅在报上发过许多文章和讲话。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军部撤离泾县时停刊。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曾创办该报江北版,1940年8月10日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又分别创办了该报的苏北版、苏中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抗敌报

主办方:新四军军部

创刊时间:1938年5月1日

创刊地点:安徽太平县

创办背景

编辑

1938年4月初,新四军第二支队鼎丞、邓子恢抵达安徽歙县岩寺,与先期到达的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部会合。时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民运部部长邓子恢就提出了创办报纸,将其作为部队开展政治工作和对群众进行政治宣传的一个阵地。这样,军部在太平县休整时,便开始办报,并起名《抗敌报》。那时,军政治部尚未正式成立,邓子恢口头上命宁暂代宣传科长,专职办报,并派许或青、林克多和陈宜作为助手,刻蜡纸印刷,暂出8开1张,3日1期。同年5月1日,《抗敌报》正式创刊。不久,许或青等命调走,主要工作由马宁同志一人包干(编辑、校对、刻蜡、印刷)。后来在屯溪弄到几台石印机,就出石印报,但不定期。再后来,直到军部进驻泾县云岭,由于来稿渐多,军中命令也常通过报纸传送到连队,便改为4开,仍是油印。

1938年11月,由上海煤业救护队为军部从上海迁来一个小印刷厂,有了自己的排字房和印刷机器,《抗敌报》便改用铅印了。这个时候军政治部、宣传部正式成立,设在离军部司令部约一华里汤村的“汤氏支祠内,并由宣传部长朱我主管这个报纸。宣传部增加了许多人,如赖少其、吕蒙、汪大模、吴强、刘正兴、蒋莱、刘思明等都在宣传部工作。1939年2月间周恩来来云岭视察工作时,应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政治部宣传部长朱镜我的要求,为《抗敌报》题写了报头。《抗敌报》于1939年下半年正式改为8开3日刊,冯定、汪海粟先后任主编

报刊内容

编辑

《抗敌报》以战士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国内外形势、坚持团结抗战,报道新四军、八路军抗战业绩,揭露投降分裂阴谋为宗旨。文字通俗易懂,编排新颖活泼,先后开辟了“文艺”“战士园地”“抗敌剧场”“新文字”“青年队”5种副刊。每期的发行量均约有千份。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时,《抗敌报》出版“告别”号,发表了题为《临别赠言》的社论。同时发表的还有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书》,宣布终刊。

军部为总结过去一年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给本军干部和一切热心于抗战的人士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和运用的料,由军政治部、宣传部主办的《抗敌》杂志于1939年2月在皖南云岭创刊,铅印,32开。名为半月刊,实际上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对象是新四军营以上干部。编辑委员会由朱镜我、李一氓、林植夫、夏征农、源、冯达飞、薛暮桥组成。该刊的宗旨是总结交流建军、作战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军队干部和热心于抗战的人士提供有关资料。该刊设有“” “专论”“特辑”“文艺”“战斗报告”“调查报告”和“新四军一日”等栏目,经常转载或发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陈毅、袁国平、邓子恢等的重要文章,尤其是关于新四军军政建设和作战经验的文章占有相当比例。1940年12月停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共出版2卷19期。

报刊影响

编辑

军部的一报一刊无论是在新四军当中,还是在上海、安徽、江西江苏等新四军力量所及的群众当中,都起了有力的宣传作用。对华北八路军的抗日战绩亦做了大量的报道,因为华北八路军部队的战斗和华中新四军的江南战斗已经密切联系起来。这个报纸历经艰辛万难(把报纸剪成许多纸条夹在别的东西里面带进去),传送到上海,使已成为“孤”的上海的人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正活跃在自己的周围,从而受到极大的鼓舞。

从此,上海民众了解了新四军,支援新四军的活动也积极开展起来。据统计,上海在1938-1941年期间共输送学生、职员、工人等五六千人参加新四军,并向新四军输送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这也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抗敌报》登载的埃德加·斯诺的《新四军印象记》。它报道了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战绩:“新四军成立一个月后,它的部队就在成千上万的地方民众和伤兵员的欢送下,从岩寺挨次出发了。”“两个月后,捷报就像雪片一样飞到它的军部里去。”“新四军的武器,在胜利中换取了敌人的优良武器来了。”“新四军成立3个月内,已经和敌人作战过100多次……”“新四军战斗的胜利,使向来怀疑新四军不能作战的人,渐渐信服起来,因为新四军是在服从政治的战略上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所以它的战术也就一天天地坚强起来了。”

《抗敌报》还登载了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写的《新四军优秀的伤兵医院》和《史沫特莱在皖南》,报道史沫特莱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的活动情况。这些文章和报道,通过外国作家和记者的笔和口,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对坚持抗战的各界民众确实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推动了抗战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陈毅对新四军转战江南后的军事和政治形势的精辟分析、邓子恢在元旦大会上的报告等通过报刊传达到广大指战员和民众手中,使广大读从新四军领导的报告、讲话和总结中受到了极大的教益,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景,树立了必胜的信念

《抗敌报》苏北版

编辑

1939年下半年,刘少奇决定办一张中原局的机关报。为避免国民党顽固派的干扰,就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名出版,报名叫作《抗敌报》(江北版)。刘少奇还对报纸的任务做了这样的指示:当前中原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向广大群众揭露日寇的诱降阴谋,加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汪精卫、亲日派、反共顽固派的投降、倒退、分裂活动,为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而奋斗。《抗敌报》(江北版)要围绕这个主要任务,把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方针、政策,向根据地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该报于1939年11月20日正式出版,是油印4开小报。国际、国内新闻消息主要依靠抄收新华社、中央社(有时加以改写)播发的新闻,报纸主要篇幅刊登党中央、中原局以及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的重要言论和文章及发动和组织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日战争中来,扩大抗日武装部队,发展与建立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工资,改善人民生活……这些都经常在《抗敌报》(江北版)有所反映。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希望看到《抗敌报》(江北版)。在实际工作中它就好比一盏指路灯。

在皖东津浦路西地区,《抗敌报》(江北版)集中宣传新四军游击队武装力量日渐壮大、敌伪在津浦南段铁路交通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及时报道战斗情况,这些都有力地激发了群众抗日斗争的热情。

报社由王阑西任主任兼编辑,林檎、甘柏、吕莹任编辑兼记者,刘一村、方言负责印刷出版,陶一波负责图书资料,后刘少奇又把中原局台台长及报务人员20余人派到报社。报社当时设在定远县山黄家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和中原局、江北指挥部靠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