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编辑

新闻体裁之一

副刊报纸刊登文艺作品、学术文章的专页或专栏,属于新闻的一种体裁。其与报纸的主体(即新闻和评论版)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当下的商业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也为了和视、电影、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尤其是青读者,报纸副刊类的版面来越丰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副刊

出版地址:北平

出版时间:1921

特点:短小辛辣

副刊由来

编辑

“副刊这个名,最早是1921年在北平出版的一家颇受读者喜爱的报纸——《晨报》上出现的一个独具一格的专栏,当时叫做“晨报附镌”。后来由于这个专栏改为单页,特地聘一位精于隶书著名书法家来写题名。但隶书内压根儿没有“附”字。于是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毫写了“副”字。从此,“副刊”这名词,就在我国北平第一次出现了。鲁迅先生的赢得国际声誉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晨报》副刊上发的。

历史发展

编辑

辛亥革命前后的副刊,从“谐部”到“鸳鸯蝴蝶派”。

1900年以后,中国的思想界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帝国的虚弱和腐朽。以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党人中的激进派试图力挽狂澜,但其努力落空了,在清朝政府的镇压下,唐才常等人殉难,从而打破了一些知识分子对维新改良政治的幻想。在思想界急剧的动荡分化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了历史舞台他们开始利用报刊进行组织宣传活动,不断扩大阵线和积蓄力量,在海内外控制了60余种日报和50余种杂志

与此同时,维新派也没有销声匿迹,他们同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到处争夺阵地和群众,除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杂志外还拥有不小数量的日报。激烈的斗争给报纸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也给副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首先造成粤港报纸“谐部”的发生和流行。

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上海的著名报刊还有《天铎报》以及并举为“横三民”的《国民新闻》、《中华民报》和《民权报》。其中,刊登副刊性文字最多的还要算戴天仇主编的《民权报》。它发表了大量的笔记和长篇小说,如徐枕亚的《梨魂》、吴双热的《孽冤》、李定的《粉劫》等,开始鸳鸯蝴蝶派文学在报刊上的泛滥。所谓“卅六鸳鸯同命,一双蝴蝶可怜虫”的香艳主题开始充斥报端,竟然有了《代西施寄范蠡书》《代崔莺莺寄君瑞书》等;以及《香闺四时乐》《闺中百宜》《销魂酒》,出语下等,开了以后所谓香囊、香艳丛话、花尺牍之类色出版物的先声。他们在婚姻问题上“把风流与恋爱并讲,把恋爱和花酒看得一样”,在别的问题上也必然是想入非非。后来的“鸳鸯蝴蝶派”更其庸俗,以至于后期代表人物不得不自嘲自解地“归纳”:

“一个”派:一个乡村子,一个嫁两家的可怜妇人;

“血”“泪”派:绮闺梦、自由梦、乡楼针影、书灯影;

“姻缘”派:金玉姻缘、鹣鲽姻缘、海外奇缘、鸾凤奇缘;

此外侦探小说有宝石派、言情小说有禽鸟派、花草派。

以《民权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报纸副刊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资产阶级文学的另一面,同时,也是社会上其他报刊中大量出现言情小说、剑侠小说、侦探小说以及所谓的“社会小说”以后,使得副刊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异。

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出版《消闲报》,随正张附送,被视为中文报纸正式出版副刊的开始。

1905年革命党人郑贯一在香港出版《有所谓报》,内容分庄谐两部。谐部刊登非新闻性的消闲文字,就是副刊的前身。

1911年《申报》出版副刊“自由谈”,1914年《新闻报》出版副刊“快活林”,为副刊文字予一个栏目的名称。

副刊文字一向放在新闻、广告之后,被戏称为“报屁股”。副刊文字也曾一度被放在报首的,在香港首推《华侨日报》。1925年创刊的《华侨日报》,第一版是“香海涛声”副刊。《明报》在创刊之初,也是以副刊放在第一版的。

副刊的范畴非常广泛,传统的副刊文字有小说、诗词、戏曲。现代的有影剧、读者服务、漫画、摄影、妇女、青年、旅游、时事新闻之背景介绍及评,往往也被列入副刊的范畴。

《明报》的副刊,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一直维持两个版位,一版为小说,另一版为杂文经、足球、读者信箱等,当时并不被视为副刊。到了八十年代,《明报》副刊迅速扩张,过去只有一栏的篇幅如妇女窈窕,扩展成为七八栏字的窈窕版,一栏的读者来信也扩充成一个专版。《明报》的副刊内容,有校园、窈窕、明知、读者、娱乐、体育、名廊、消费情报、马经。对《明报》管理层来说,“副刊”一词有特定的意,并不是像其他中文报社一样,泛指非新闻文体和广告即为副刊。

《明报》的副刊,是指由创办以来,一直维持着的“小说”及“杂文”两版。这两个版位的约稿工作,传统上由金庸或总编辑潘粤生负责。两版的编辑,只是扮演催稿、校对的角色。其他版位如校园等,编辑可以自行组稿约稿。这也是《明报》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特色。长期以来,《明报》“小说”、“杂文”两版的副刊作者,大多是社长朋友,大多习惯直接与金庸或潘粤生接触。他们有什么不满,也直接向社长反映,这也造成了两版编辑不会删改“小说”、“杂文”版的稿件,也不会主动与两版作者联系,免得自找麻烦。

在具体运作上,《明报》副刊有一套明确的编辑方针,而且形成文字,指导副刊编辑怎样处理副刊稿件。这点在香港中文报章的经营运作,是罕见的做法。《成报》副刊经营多年,且被金庸视为“言之有物,值得借鉴”的副刊,但是《成报》副刊编辑,并没有得到社长何文法对副刊的编辑方针指示,更没有书之成文。

现在“副刊”已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形式活泼。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使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同时,副刊质量优劣对报纸的发行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副刊文艺性的消减

所谓副刊的文艺性,是指副刊在内容上偏向于登载文学或文艺作品,与新闻版相比而言,在整体形式特征上更富于审美性这一特点。

副刊从诞生时起就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

副刊最初是为了补充因新闻不足而产生的空白。五四时期,副刊成为文学革命和知识启蒙的平台,各种思想的交锋,也成就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这也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传统。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等影响下,文学不得不与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平分秋色。信息大爆炸时代,传媒不得不以追求迅速传播信息为目的,而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必须要考虑其作为文化产品该如何在市场中销售。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副刊纯文艺性的天地越来越小,内容更追求生活的贴近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现代副刊在放弃了虚的文学抒情和华丽辞藻的同时,也放弃了实的理性思考和思想深度。副刊的文艺性逐步减弱,正因此,有些学者和读者都遗憾地表示“文艺副刊没落了”。

副刊新闻性的兴起

副刊的新闻性应当是广义的,只要具有时代感、切中人们当下所关心的事物即可,不必像新闻那样追求时效性,成为单纯新闻的延伸物。

从副刊本身的特性出发,笔者认为,副刊的新闻性不是时效性,而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可能的未来走向的,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表现。

副刊新闻性的兴起原因在于:1.传媒竞争的加剧,让报纸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很多报纸将副刊视作与其他媒体抗争的阵地和武器,副刊增强新闻性是不可避免的。2.据调查,现在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有80%的因素是新闻,这就意味着,如果副刊缺少了新闻,再丰富的内容、再多变的样式也无法阻止读者的流失。

南方周末》副刊和《北京青年报》副刊,从一开始就和新闻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评论都有新闻由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性在现在的副刊中其实占据着主导地位。

副刊性质

编辑

副刊的基本性质是文化。从总体上,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尚的人文情怀。鞭挞假、恶、丑,自然与此毫无二致。好样的副刊,就应该追求高洁和深刻。(刘振凯:《我的副刊观》,中国作家网)

副刊特征

编辑

副刊应具有共性和个性特征。副刊的共性除包括新闻性、思想性、针对性等政治倾向性特征外,还含有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等社会性特征;个性则突出表现在因地区、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形成的接近性上。

副刊特点

编辑

在任务上,侧重于从思想方面对读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

在内容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三者兼顾,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选材的角度往往注重侧面。

在体裁上,主要采用杂文、散文诗歌绘画等。一般有综合性副刊,专题性副刊和专业性副刊三类。综合性副刊反映社会面较广,内容多样,以刊登杂文、散文、歌、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为主,是报纸副刊的传统样式。专题性副刊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一般也具有文艺色彩,如国际副刊、家庭副刊、科普副刊等。

内容分类

编辑

其内容可以从下列创刊号目录中看出一个大概:

题词:不会保皇诈,不会痛哭流涕

文章起点:无所谓发刊词

俗话史:中国人始祖“黄帝故事

谈风:白呼冤枉。半天吊

舞台新籁:陈子壮登台(班本)

社会心声:无所谓(粤讴)

灯前卜:第一号谜面

诗潮:(近体诗词)

这八个栏目大体分为四类。前四栏以俳文时论为主,具有议论的特点;舞台新籁和社会心

声则

是说唱文学与戏曲班本。作品都有地方特点和通俗性质,是用广州放眼写作的班本、龙舟、南音和粤讴。有的演唱民族历史故事,有的揭露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反映人民的疾苦,如《中国民族史》(南音)、《粤民偷恨》(龙舟)、《官字二个口》(粤讴),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形式。还有《炸药世界》(班本),则反映社会动荡,鼓吹采取暴力行动。这些作品在副刊上的出现,往往与正刊的言论相配合。除了谜语一类,重要的还

诗词栏

这些诗词已经一扫改良派副刊上的“花粉”气,慷慨激昂,具有鼓动力。如所刊载的律诗《感作》:

神州万户落漩涡,闲杀雄兵可奈何;叹息头颅轻一掷,伊收拾旧河山……山河满地扰尘氛,一说瓜分不忍闻,安得貔貅军十万,横刀誓扫犬羊群。”

诗中鲜明地表现了武装起义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激进主张。这种风格和思想一直延续到了郑贯公对《有所谓》的编辑。郑贯公是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也是个优秀的副刊编辑工作者,他虽然带有本身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热衷提倡暗杀主义,把反清和

排满混为一谈,并且时不时流露出愤世嫉俗而轻薄为文的态度,但他以泼辣的作风,感言

人之所不敢言,开创了具有战斗风格的副刊。在他的《无所谓》和《有所谓》的影响下,

粤港报纸谐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社会效果强烈,影响到了大江南北的许多报纸。

谐部粤港

编辑

背景介绍

“谐部”的名称在广州《时敏报》(1903年)首次出现。但“谐部”的滥觞应该从1900年《中国日报》算起,“卷末附以讽刺时事之歌谣谐文等类,曰鼓吹录;其后海内报章多增设谐部一栏,盖滥觞于此。”

《中国日报》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报纸,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议论”的新认识(革命派的宣传重点是在商人和市民之中,必然要以针砭现实的通俗文学为工具。)《中国旬报》是它的姊妹刊,带有汇编的性质。《鼓吹录》附于旬报,另有目录。旬报辍刊后,戏曲、俳文、歌谣一类的文字,继续“移而实于日报篇末”。从此以后,香港和广州的革命派报纸均注重戏曲歌谣,设有各种形式的“谐部”,以至于粤港保皇派各报,也不得不争相效仿,以争取读者。

主要特点

从现存的《鼓吹录》来看,文章短小辛辣,富有战斗力,有的讽刺守旧官僚,有的讽刺当捕拿“新党”,有的借妓女之口,讽刺官场腐败:“妾祖历任显宦。妾闻祖训曰:作显宦,先学逢迎,上司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则所为必至”,“无往不利”。有的公开讽刺鸿章,题目是《责某公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公实主持之。此国偿百万,彼国偿千万,公实居间之,公之谋国也,不可谓不矣。然吾所为公惜者,独不能一死耳!”《鼓吹录》和此后的粤港报纸“谐部”还刊有许多戏曲班本、南音和粤讴以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唤起国民精神。

代表副刊

编辑

无所谓

粤港报纸中杰出的副刊是《无所谓》和《有所谓》,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派报人郑贯公编辑的。

在《无所谓》的发刊词里,郑贯公就显示了其反对清政府黑暗政治,愤世嫉俗的思想。他认为,在国家内忧外患的逆境中“浮生梦梦、大局尘尘”,使人焦急。因此,需要“借酒浇怀,因诗遣兴”,利用文艺作品浇漓胸中的块垒,启迪世人的精神。

竖三民

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日报》)的副刊堪称上海地区的典型代表。

《民呼日报》日出四大张,两张广告,两张文字。“凡分三大部,曰言论之部、曰记事之部、曰丛录之部。……”(《民呼发刊广告》)。《丛录之部》在第四版上,与《阅者投笺》栏合为一页,以谐文、笔记和诗词为主。其谐文的特点是拟以某种古文应用文体,或者你以讽刺对象的口吻,戏虐中见抨击。如揭露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主权的《新条约》谐文(载《民呼日报》7月16日《丛录之部》):

今有甲与乙订一预定之条约,其文曰:甲为热心全保乙生命权利独立,预防种种危险之故,特订立条约,各由同等之全权,互相验明签字为据(约为中字,如有龌龊,以甲之亲笔为主)。

(一) 自立约签订之后,甲应竭力保全尊重乙之生命权利不为他人之所侵损。

(二) 甲主保全乙之权起见,应注意乙之家室财产,如乙之妻非甲之许可不得让与他人,乙妻亦不得与他人私立契约。

(三) 甲与乙为证明睦谊起见,所有乙之内室户及往来之路,准甲随时往来并代为修理照料。

《丛录之部》的谐文特别注意配合时事和正刊文字,当时发生过租界印捕横行不法,强奸民女刘阿妹一案,副刊发表谐文《拟印奴遵断甘结》,抨击帝国主义在治外法权下纵恶的

罪行。文章拟被轻描淡写地判刑四年的印捕口吻:“四年之中亦不敢有再犯,即四年之外,倘值情不自禁再有强奸民女情事者,自愿仍准此例案……”

民吁日报

存在只有40余日,副刊文字比较弱,战斗性也差一些。而“竖三民”中副刊最有影响的是民立八版。《民立报》创于1910年重九日,囊括了一些颇有名气的资产阶级

报人如于右任、景耀月、吕志伊、邵力子以及署名宋温夫的宋教仁等。其发表的谐文和诗篇大都充满了激奋的感情,如周实《民主报日少屏索爰赋四章》之一:

昆仑顶上大声呼,共挽狂澜力不孤;

起陆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

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作待剪除;

千万亿年重九月,自由花发好提壶。”

鸳鸯蝴蝶派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