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 编辑

歌德创作中篇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会的体验和感受,现了作者封建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少年维特之烦恼

外文名: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德文)TheSorrowsofYoungWerther(英文)

作品别名: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德)

创作年代:18世纪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首版时间:1774年

字数:约7万字

内容简介

编辑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初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幸福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位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族,他们带着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的面,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创作背景

编辑

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狂放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个人背景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并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美丽的少女绿蒂。绿蒂的父母早早双亡,长女娇弱无能,于是家庭的重任便落到了绿蒂的身上。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后来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克西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国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