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编辑

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

莫里哀(Molière,1622115日—1673年2月17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藤。代作品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

1622年出生,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1644年,取艺名为莫里哀。1645-1658年,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体喜剧《冒失鬼》。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1659年11月18日,《可才子》上演,这是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1662年,莫里哀与比他小20岁的阿尔芒德结婚。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创作了除《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外,《唐·璜》《恨世》《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去世。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外文名:JeanBaptistePoquelin

别名:Molière、莫里哀

国籍:法国

民族:法兰西

生日期:1622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1673年2月17日

职业: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

主要成就:创立芭蕾舞喜剧

出生地:巴黎

信仰天主教

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

性别:男

人物经历

编辑

幼年

1622年,莫里哀出生,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 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

1635年,父亲把他送进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1638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1639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成长

莫里哀之墓,拉雪兹神父公墓.毗邻拉·封丹墓莫里哀之墓,拉雪兹神父公墓.毗邻拉·封丹墓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担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里哀。剧场里座无虚席。剧中人“心病者”是一个挂着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而扮演的人却真正有病,经常痛苦地皱眉咳嗽,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热烈地鼓掌喝彩。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了。

教会以莫里哀死前没有做忏悔,不允许他葬在教堂公墓。在路易十四的干预下,1673年2月19日他的葬礼在日落昏后悄悄举行,葬礼只有两个教士参加,最后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主要作品

编辑

中文名

体裁

发布时间

《可笑的女才子》

戏剧

1659年

《太太学堂》

戏剧

1662年

《伪君子》又名《达尔蒂夫》

戏剧

1664年

唐璜

戏剧

1665年

《愤世嫉俗》

戏剧

1666年

《吝啬鬼》又名《悭吝人》

戏剧

1668年

《浦尔叟克先生》

戏剧

1669年

《贵人迷》

戏剧

1670年

《无病呻吟》

戏剧

1673年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

莫里哀生活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产者、利熏心一毛不拔的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笑声中受到批判。

1664—1669年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艺术走上另一个新阶段,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他一连写了几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淫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和虚荣的本质。

人物

由于莫里哀对人情世态的观察细致而深入,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作品描绘了资产阶级家庭、贵族沙龙、宫廷、外农村景象,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会风貌。莫里哀的喜剧大多是社会讽刺剧,他塑造的人物具有定型性和单一性。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千挑万选,把人物性格特点抽象、总结、归纳,甚至夸大使之典型化,所以更具有易辨识,生动形象的特点,甚至达到人物形象的模式化。

莫里哀喜剧中的小人物,用嬉笑反抗讽刺的方式,充分展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由意识以及所存在的民主思想,将社会各个阶层中所存在的腐朽势力进行更加彻底的揭露,对人民群众中的正能量进行歌颂。莫里哀喜剧中的小人物所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在其作品中带来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同时也推动了戏剧的情节发展,既能够表现出剧作家的主要思想,又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欢乐,引导观众思考人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

莫里哀喜剧中的小人物角色不仅使观众在“笑”当中对丑陋的事物进行批判,而且能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教育并进行反思。这种手法在莫里哀的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莫里哀的作品使人们在对“丑陋”的事情进行嘲讽之后能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性,并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莫里哀喜剧中小人物的功能

小人物产生的喜剧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颠覆权威、消解差异、营造戏剧情境、揭示人物性格和关系

1.颠覆权威

关于这种颠覆,主要分为两种:对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颠覆。(1)对贵族阶级的颠覆:主要代表有《唐璜》《布索纳克先生》和《伪君子》。(2)对资产阶级的颠覆:代表有《无病呻吟》。

2.消解差异

在17世纪的现实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不可逾,但在莫里哀的喜剧里,农民、仆人经过乔装打扮,转眼间成了学者、贵族,等级的差异瞬间被人物的身份转换消解掉了。

3.营造情境

戏剧情境对于戏剧的好坏具有重要的作用。设定一个好的戏剧情境,可以更好地展开喜剧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给剧中人物的戏剧动作和冲突以有力的支撑。

4.揭示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莫里哀的喜剧大部分都可以归为锁闭式结构类型。在这种类型中,由于情节、动作要求高度集中和统一,为揭示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于莫里哀喜剧作品中小人物群体对主人的喜好、性情有着清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通过他们向观众传达出的相关信息,使人觉得更为可靠。

(二)莫里哀喜剧中小人物带来的喜剧效果

在莫里哀的作品中,小人物获得了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其利用小人物来制造强烈的喜剧效果,逗笑观众,使观众在“笑”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在“笑”后进行反思,这在莫里哀的喜剧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艺术手法

莫里哀喜剧作为17世纪法国民众喜欢的喜剧,其中通常所描述的“坏”却不是指的人性当中的“恶”,而是人所具有的某些“丑陋”的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表现为一种滑稽可笑的行为或语言,但这种行为或语言却不至于引起人们的痛苦或者是对人造成某些方面的伤害,反而能引起观众深入的思考。在莫里哀喜剧中所运用的“闹剧”手法,则是从民间针对于戏剧演出所得来的。在莫里哀喜剧中,“闹剧”是最能满足人的视觉的,其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五点:一是戏剧性比较强;二是语言比较诙谐;三是动作比较夸张;四是经常引人发笑;五是情节比较突兀。

情节

在莫里哀的笔下读者看到了答丢夫的虚伪,阿巴贡的吝啬,阿耳诺尔弗的嫉妒,这些喜剧典型形象都被塑造的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形象多充满闹剧特色,运用了讽刺夸张意味的语言。莫里哀娴熟的运用民间俗语,谚语等,既有民间闹剧的插科打诨,也利用了民间各种剧种的利用屏风偷听,以及偷听秘密躲藏在桌子下等人发笑的场景,在情节上形成带有传奇喜剧的艺术效果。

语言

莫里哀的语言描写紧扣人物形象,典型突出,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语言又不失犀利,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不遗余力的进行讽刺和鞭挞。读者可以分享陶丽娜体现性格朗和智慧的犀利明晰又不失朴素的语言,也可以体会答丢夫诡辩时的矫揉造作和卑鄙无耻。

人物影响

编辑

莫里哀的作品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法国,莫里哀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在世界各国经常演出。

人物评价

编辑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评)

莫里哀的剧作“表现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罗曼史,一出闹剧,一场遭难记”,所以,观众“被引导到一种不愿怀疑自己的糟糕信念中去”。莫里哀的上乘之作证实了灵魂“由自由的幻觉所陪伴,它本质上是邪恶的”。(法国评论家雅克·吉沙尔诺)

莫里哀,他了解喜剧人物,并刻划自然。他最好的戏的人物也恰如其分的创造出来。他的德教训是好的,他只要留心不说下流话就行了。(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夏浦兰)

后世纪念

编辑

在莫里哀去世后,法兰西学士院为莫里哀立了一尊雕像,下面刻着:“他的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里却少了他。”

1996年,为了纪念这位莫里哀,法国的4月份为莫里哀戏剧月,法国各地上演莫里哀的剧本。2011年是该活动创立15周年,法国里昂举办了莫里哀喜剧周,演出了莫里哀的剧本《无病呻吟》《伪君子》等剧本。

人物轶事

编辑

剧本

莫里哀每写成一个剧本,喜欢先念给他的女仆听。女仆听后总是说好。莫里哀最初认为女仆文化水平低,不过是讨主人喜欢而已。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一个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女仆立刻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恍然大悟,原来女仆已经熟知了他作品的风格。

娶妻

曾经有一个国王问莫里哀,为什么他14岁就开始统辖国家,而到18岁还不允许他结婚呢?莫里哀幽默地回答道:“尊的陛下,娶妻难,照应妻子更难。照应自己的妻子,要比治理一个国家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