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届初中生 编辑

王安忆创作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发杂志收获》1984第3、4期,首次出版于1986年6

该小说通过19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写出了她对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她在这28年中的经历。小说从雯雯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刻画了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对一代人有着深刻影响历史事件,阐发了生活的哲理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69届初中生

作者王安

作品出处:《收获》1984年第3、4期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986年6月

字数:240千字

内容简介

编辑

小说写了一个69届初中生雯雯对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从公私合营、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一直到“文革结束。在小生雯雯的眼里,许多东西都是懵懵懂懂、不可思议的。小学毕业该上初中的她,却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天课也没上成,便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在经历了乡下插队的艰苦磨练之后,几经曲折她又奋斗进小县城当了售货员。在知青回城的大潮中,她费尽周折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大上海。然而大上海早已不是她童年眼中的上海了,错过读书年龄的她,考大学考不取,理想的工作轮不到她,她只有在的小生产组里去压铁皮瓶盖,下班后给正读大学的姐姐看孩子。雯雯忽然发现,她的青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悄悄溜走了,而自己却一无所能,历史仿佛跟自己开了一个大大的玩。于是,雯雯伤心了,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流泪、发脾气。像一条迷失了方向的,她在生活的海洋中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创作背景

编辑

1966年,王安忆升入初中,因学校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之中,从进校到毕业,一直没有正规上过课。1969年,王安忆初中毕业。1970年4月,王安忆远赴安徽淮北五河县头铺公大刘大队七小队插队落户,做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王安忆的知青身份使她亲身经历了特定时代下一部分城市知识青年的生活。从王安忆关于此篇小说的陈述,或从小说的情节里,能清晰看到小说主人公考大学以前的经历与王安忆的经历有许多相似处,因此《69届初中生》带有王安忆部分自传的色彩。

王安忆在《小说与我》中写道,她在1983年下了一个决心,写一部巨著。主要是对篇幅的挑战,当一个人刚刚开始写五万字的中篇以后,二十五万字的篇幅对于她本人来说就是一部巨著。那时候有很多成熟的作家在写长篇,写长篇一定有压力,尤其对她来说,因为她写作的体量很有限。于是,她调动了所有的生活经验去写这部长篇,完成了《69届初中生》。

人物介绍

编辑

雯雯故事主人公。雯雯的少女时代,念书已成了一桩可有可无的事情,她只接受过五年制小学教育,生活是每天半夜排队买菜,买菜回来的路上喝三分钱一碗的牛肉清汤,做饭,看书,发呆。花样年华的她无甚可穿扮的,就只能在操场上对着影子编小辫子,穿着借来的军装去拍“咪咪照”。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样,16岁的雯雯抱着改天换地的气魄奔赴农村。当雯雯在农村和上海之间走了一遭时,她发现自己其实无法属于农村,当初那种激情也消磨殆尽。终于回了上海,可雯雯依旧无法快乐,因为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价值。

任一:雯雯中学时,他写了一封情书,却被雯雯退信了。任一下乡插队江西前,给雯雯打话,正式向雯雯公开感情,彼此相约以后书信联系。雯雯和任一见面,是在他们通了半年信,他回城时。雯雯插队五年后,任一已考上复旦大学。任一经常去探望她,想办法为雯雯办调走关系。任一大学毕业后,忙于考研究生,无暇陪雯雯。这时他们的爱情与任一的事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努力指导雯雯的生活,带她与大学生朋友交往,然而这样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危机。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在《69届初中生》中,王安忆借主人公雯雯青春的视角,看待这个“成熟”的世界,同时书写主人公自我价值的找寻。许多同是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中,对这些生命轨迹内蕴的探索中,成长常常是以一种懵懂的状态出现,这种本应只属于年少时的懵懂并不仅仅是生命某一个阶段的内容,而是渗透了人物的灵魂。生活在年少时的雯雯面前,像是无数个谜,她认认真真地一个个去解开它,期待着每一个谜底带来的惊喜。然而,在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中,单纯的雯雯不知道“我”应该如何跟这个世界往来;不知道“我”与这个世界的利害关系;不知道其他的“我”是如何生活的,所有这些“不知道”让雯雯困惑。于是,当想象中的生活和现实碰撞时,雯雯只剩下了无尽的迷惘与失落。于是,成长对于雯雯来说成了一桩极其困难的事。

雯雯的成长,伴随着理想的撕裂和对现实的失望,可她的心态仍是单纯的。她纯净的心灵和她的知识阅历不足以让她看清世事,看清眼前这纷繁时代的脚步,她曾经坚守的信仰也没有对她的破灭的梦想给予任何解释。她只能独自体味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疼痛。于是她的内心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抗拒成长,抗拒成人的社会,“雯雯是回忆小时候的生活。她只有这一段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是金的,是宝的。她只有儿童时代,只有小学生的时代。”

来到安徽的雯雯,发现插队生活与当初期待的相去甚远,农村并非自己想象的需要自己,而当地人也将雯雯视为异己,他们知道雯雯总归是要回去的。回到上海,她发现上海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人尽其能的时代,雯雯一无所能,没有人帮助她发现自己的所长,没有人帮助她认识自己的所能。她只好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小说以雯雯结婚生子结尾,仿佛一切又回到原点,而雯雯对于自我的追寻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由于时代的原因,69届初中生成了特殊的一代人,他们总是与时代别扭着、错开着,“永远和所处的环境别扭着,总是需做着细碎却费力的抵抗,总是错了节拍,不是晚了,就是早了,于是便永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这命运的内涵,大约会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经历之中”。

艺术特色

“码头”场景

对于知青而言,码头是重要的场所。王安忆不仅运用较多笔墨描写码头空间,而且还专门对相关的记忆片段加以书写。首先,她的插队生活与码头密切相连。王安忆的知青小说中,知青们总是往来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码头也成了重要的中转站,时常出现。《69届初中生》中,王安忆多次描写从五河码头坐船的情景,一次是雯雯回家过年,“船开了,汇总着五条河的乡村似的小城被划在身后了,旧的一年也被划在身后”。在知识青年返城政策下来时,雯雯悄悄办好回城手续,踏上轮船时,再回看生活过的五河,有不舍,也有开始新生活的憧憬。王安忆在小说中有意淡化“文革记忆”等重大历史事件,写下那些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普通生活。码头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是她对自己知青生活挖掘与记忆的产物,是对河岸边人们生活观察的描写。

其次,码头空间留给王安忆一些值得眷恋的温暖回忆。小说中,雯雯第一次从蚌埠火车返家,兰侠子半夜踩着大雪送她上船,为了让雯雯好走些,兰侠子穿毛窝子的脚走到雪深的地方,脚踏下去之后左右歪两下,踩成大雪窝,让雯雯少费好多力。插队的第二年冬天,为了等招工,雯雯决定不回家过年,可一连几天的大雪又使她改变了主意,是县城的唐主任用自行车推着她的行,穿过一个县城,送她到码头。

作品评价

编辑

艺术家、作家陈丹青:从文学、小说的角度说,这不是一篇长篇小说,而是一篇写得很长的,介于回忆、自传、小说之间的东西。王安忆对长篇的结构、层次、脉络,不知是有意不去深究还是能力不够,总之,这长篇只在长,多在陈述和描绘,缺乏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力量,所以感情发挥得不够深沉,主题也烘托得不够。小说中某乡下老太死后一段,写得很有点长篇的味道了,场面调度,人物罗列,心理和言行的穿插,主角的主观视觉和感受,都有铺开的架式,但由于不出自自觉,还嫌不够。

出版信息

编辑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1986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第一版

2001

北岳文艺出版社

7-5378-2225-5

涨潮丛书之一

2016年

出版社

978-7-5414-7702-7

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201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3823-4

第四版

作者简介

编辑

王安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长恨歌》《富萍》《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启蒙时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中篇小说《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王安忆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6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