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编辑

黄埔军校第2分校

埔军校武分校是北伐战争期间建立的一所军事院校。192610,国共合作的北伐军武汉,国民革命的洪流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发展对军事政治人才的需要,时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决定在武昌楼筹办政治训练班,计划招生500人。正在筹备期间,国民党中央决定在武汉办黄埔军校政治科,将黄埔政治科第五期学员移来武汉,武汉同时招收新学员,任命邓演达为政治科主任。后武汉分校经历了合并、复办再合并的过程,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人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外文名:Huangpumilitaryacademy,wuhan

创办时间:1926年7月

创办人:邓演达

校长:蒋介石

别称:黄埔军校第2分校、黄埔军校武冈分校

分校初创

编辑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先决定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两湖书院为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在原湖北医院住院部,今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一带。

建校之初全名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0月27日宣布成立。确定将黄埔第5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同时面向全国招收新生。新录取男生986人,生195人,他们先称入伍生,后成为黄埔第6期的正式学员。未被录取的考生,多数进入设在武昌南湖的总司部学兵团,少数女生被介绍进入设在汉口的妇女运动训练班。12月,黄埔本校第5期政治科学生抵达武昌,同时又决定将黄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当时武汉军校本部驻两湖书院,第5期政治科、第6期男生也住在这里。第5期工兵科、炮兵科分驻大东门外华中师大旧址和平湖门外旧骑兵营,女生队驻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两湖中学。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组织结构图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组织结构图

1927年1月,黄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学员陆续到武昌学习。武昌的军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3科。1月19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治中任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学生总队长,共产党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校务实际由代校长邓演达代理。2月12日军校正式开学,宋庆龄孙科、吴章、董必武出席开学典礼。宋庆龄的祝由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袁溥之(后为吴晗夫人)“大声转述,言简而意赅,师生为之动容。此期间,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曾来武汉检阅分校的学员。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蒋介石遂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改由以谭曙卿、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

1927年“四·一二”政后,夏斗寅叛变,由军校学员组成独立师讨伐夏部。6月30日,撤消建制,恢复正常学习。汪精卫策动“七·一五” 政变后,武汉形势骤变。7月18日,黄埔第5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一部入叶挺、贺龙部,一部入张发奎部。接着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全部移驻南湖营房。到1927年7月底,原武汉分校的师生全部离校,国共合作的武汉军校从此便不复存在。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毕业生分发及留校人数分配统计

部别

兵科

合计

步兵

炮兵

工兵

教导第一师

10

5

4

19

教导第二师

23

6

3

32

教导第三师

196

31

44

271

第一师

91

4

2

97

第二师

94

4

2

100

第三师

94

4

2

100

第九师

80

5

4

89

第十师

62

3

2

67

第十一师

97

5

3

105

第十八师

91

3

3

97

第四十四师

15

2

1

18

第四十五师

27

5

32

第四十七师

27

5

32

第四十八师

32

3

35

第五十师

83

3

3

89

第五十一师

14

1

15

第五十二师

46

46

第五十三师

110

8

9

127

第五十四师

30

2

32

新编第十师

48

3

4

55

新编第十一师

48

3

4

55

新编第二十二师

30

30

独立第十四旅

19

19

独立第十五旅

10

10

警卫旅

20

20

武汉北区要塞司令

40

20

15

75

留校服务

6

2

2

10

总计

1443

117

117

1677

并入本校

编辑

1929年,原在武昌的桂系军队败走别处,前第4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员1000多人出走鄂西,蒋介石遂下令收留这些学员,于4月初决定续办武汉分校,派钱大钧为教育长前往接办。4月18日,武汉分校再次正式开办。5月初陆续将流落鄂西回校的学员改编为步兵3个大队,炮兵、工兵各1个队,并将第18、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本分校编为军官补习班,后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共有学员1700余人。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学员毕业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个团。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业期满时,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

武冈复校

编辑

1936年1月,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蒋介石决定将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武汉分校,又复组该分校。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明灏任主任。训练单位有:学员总队、军官教育队、练习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址由武昌南湖迁至湖南邵阳,于完成第14期学员入伍教育后迁移至武冈,故习惯上又称为武冈分校。是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2分校。日军进犯湘西时,为避免损失,分校迁至湖南会同。

1939年10月,国民党军实行修订新编制,军校的组织变动也很大。

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训入伍届满的第19期第5、第6总队学员,由成都本校派员考试甄别选取,编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本分校遂宣告结束。

武冈时期的黄埔军校第2分校各期毕业学员、学生: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36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95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575人;第17期学生4个总队,毕业学生5425人;第18期学生3个总队,毕业学生3673人。计有毕业学生14004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9513人。共毕业学员、学生23517人。

培育英才

编辑

在武汉分校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数千优秀儿女,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恽代英和几百名分配或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的师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参加了南昌。曾负责分校党务工作的陈毅率领一批师生没有能赶上起义,却在江西临川赶上了起义队伍。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陈毅与朱德率余部转战湘南,接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分校教导团后转移到广东,著名的广州起义就是以这个团的1300多名武汉军校师生为主而发动的。起义失败后,又成为叶镛、徐向前(政治大队第1队队长)领导的红4师第10团,转移到海陆丰。在这两次起义的师生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及程子华、刘型等都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女兵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帅夫人)也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贡献。

胡筠、黄杰(后为徐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员,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举抗日大旗的巾帼英雄赵一曼。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学员臧克家后来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学员宋绮云后成为杨城的秘书,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