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编辑

清代大臣、诗人、学者

沈德潜(167312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学者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才,称其“江南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禄大夫、太子太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良祠,谥文悫(què)。后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

沈德潜所作的诗大都平正典,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诗之为,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他的诗虽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但很多颂赞德的作品,削弱了诗歌讥刺时弊、抨击黑暗的会作用。他的诗论比“神韵派”更有利于封建统治。他根据自己诗的宗旨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

(概述图参考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沈德潜

别名:沈归愚

字:碻士

号:归愚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苏州府长洲

生日期:1673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1769年10月6日

主要作品:《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

主要成就:在诗论上提倡“格调说

官职:内阁学士、礼部尚书

谥:文悫

追封:太子太师

封号: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祖籍浙江吴兴

人物生平

编辑

花甲进士

沈德潜石刻像沈德潜石刻像

乾隆七年(1742年),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迁左中允。累迁侍读、左庶子、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此时沈德潜已年过七旬,乾隆皇帝召其讨论历代诗源,他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大为赏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

乾隆十二年(1747年),命在尚书房行走,又擢礼部侍郎。次年,充会试副考官,以原衔食俸。

乾隆十四年(1749年),沈德潜乞归,乾隆命以原品致仕,后又为他的《归愚诗文钞》写了序言,并赐“御制诗”几十首与他。在诗中将他比作(白)、杜(甫)、高(启)、王(士祯)。沈德潜归里后屋居木渎山塘,著书作述,并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以诗文启迪后生,颇得赞誉。后获特许,在苏州建生祠,祠址在沧浪亭北的可园西侧。

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乾隆召赐曲宴,恰逢德潜八十大寿,遂题赐匾额曰“鹤性松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其间曾为父母乞诰命,乾隆给三代封典,并赐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帝南巡,沈德潜及钱陈群迎驾于常州,乾隆赐诗,并称二人为“大老”。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再度南巡,沈德潜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沈维熙举人

身后荣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七日,沈德潜去世,终年九十七岁 。追封太子太师,赐谥文悫,入贤良祠祭祀。乾隆还为其写了挽诗,极一时之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苏东台县发生徐述夔诗案。已故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集》诗词被认为悖逆朝廷,引起一场文字狱,沈德潜因生前在书中为徐写传而受株连。乾隆大怒之下,亲笔降旨追夺沈德潜阶衔、罢祠、削封、仆碑。

主要影响

编辑

诗论

沈德潜年轻时曾受业于叶燮,他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叶燮影响,但不能继承叶燮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他论诗的宗旨,主要见于所著《说诗晬语》和他所编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后名《清诗别裁集》)等书的序和凡例。沈德潜强调诗为封建政治服务,《说诗晬语》开头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同时提倡“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说诗晬语》卷上),鼓吹儒家传统“诗教”。

艺术风格上,他讲究“格调”,所以他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其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氏于明诗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宗唐而黜宋。

他的所谓“格”,是“不能竟三唐之格”(《说诗晬语》卷上),“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而“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实质上与明代前、后七子一样主张扬唐而抑宋。所谓“调”,即强调音律的重要性,他说:“诗以声为用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

沈德潜沈德潜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夫德潜之诗,远陶铸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矣。乃独取于昌黎“归愚”之云者,则所谓去华就实,君子之道也。(《清诗别裁》)

清代诗人袁枚:公逡巡恬淡,不矜持,不骄傲,不干进,不趋风旨。下直萧然,绳扉皂绨,如训蒙叟,或奏民间疾苦流涕言之;或荐人才某某展意无所依回;或借诗箴规,吁尧咈舜,务达其诚乃已。诸大臣皆色然骇,而上以此愈公。(《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

清代学者王昶:先生独综今古,无藉而成,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老杜,次及昌黎、义山、东坡、遗山,下至青邱、崆峒、大复、卧子、亭,皆能兼综条贯。尝自进其全集,御制叙言以高、王为比,诚定论也。(《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

清代文学洪亮吉: 沈文悫之学古人也,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

清代诗人张维屏:文悫诗综贯今古,专尚盛唐,中年以前多精心结撰之作,如造化理所无到者,人方识辛苦……”“晚年情性所至,称心而言,然亦范我驰驱,不以名位既高肆为野战。即以诗观,亦足征神明之强,故天之厚以福泽,非偶然也。(《文献征录》卷五)

晚清诗人文廷式: 本朝诗学,沈归愚坏之,体貌粗具,神理全无。动以别裁自命,浅学之士,为其所刦,遂至千篇一律,万喙雷同。至纪文达之批苏诗,逞我臆谈,损人天趣,风雅道丧,非此种论议职其咎乎?姚姜坞援鹑堂笔记谓归愚以帖括之余,研究风雅,可谓助我张目者也。(《琴风馀谭》)

清史稿》:德潜少受诗法於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国家全盛日,文学侍从之臣,雍容揄扬,润色鸿业。人主以其闲暇,偶与赓和,一时称盛事。未有弥岁经时,往复酬答,君臣若师友,如高宗之於陈群 、德潜。呜呼,懿矣!当时以儒臣被知遇,或以文辞,或以书画,录其尤著者。视陈群、德潜恩礼虽未逮,文采要足与相映,不其盛欤!

民国小横香室主人:沈德潜归老山林,主盟风雅,十余年间,四方人士望走其天下以为巨人长德,景星庆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八十四)

轶事典故

编辑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潜任内阁学士。此时他的夫人俞氏已去世。他夜梦夫人,而成诗。乾隆帝阅后为之感动,对他说道:“汝既悼亡,何不假归料理?”八月,沈德潜假归葬。乾隆帝谕不必开缺,命给三代封典,并赐诗宠行,声称:“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此诗在文坛宦海引起反响,侍郎钱陈群和道:“帝爱德潜德,我羡归愚归。”一时传为佳话。

主要作品

编辑

沈德潜《西湖志纂》沈德潜《西湖志纂》

沈德潜的著作,有《沈归愚诗文全集》七十三卷,清乾隆刻本,二十四册。全集包括《归愚诗钞》二十卷、《诗钞馀集》十卷、《诗馀》一卷、《归愚文钞》二十卷、《文钞馀集》八卷、《矢音集》四卷、《归田集》三卷、《八秩寿序寿诗》一卷、《说诗晬语》二卷、《浙江通志图说》一卷、《山游草》一卷、《台山游草》一卷、《南巡诗》一卷、《沈德潜自订年谱》一卷等。

人物争议

编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徐述夔诗案发生。县民首告徐述夔《一柱楼诗集》中有沈德潜为之作传,称其文章品行皆可法。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剥夺沈德潜阶、衔、祠、谥号等生前身后的一切荣誉,扑其墓碑,并江苏巡抚杨魁到沈德潜家搜缴乾隆皇帝曾经御赐的墨宝、诗章碑帖等。金性尧对沈德潜一案的处理评论道:“将沈德潜选钱谦益诗(沈德潜曾编撰《国朝诗别裁集》,收录的第一人是乾隆皇帝最为不齿的钱谦益,为其作的小传中又多有推崇之。乾隆看到首列钱谦益,要求他删去此人,但沈德潜未遵旨谕办事。乾隆发现后曾派人到沈家查抄钱谦益的书,因未找到而未予追究)和为徐述夔作传两罪比较,应是前者重而后者轻。谦益久为高宗痛恨,德潜是深知的,因而是明知故犯;德潜为述夔作传时,又怎知道自己死后九年徐述夔会被当破棺的逆犯?”而沈德潜选钱谦益之诗入《国朝诗别裁集》,乾隆皇帝尚未深究、为徐述夔作传却被夺去一切恩荣,这其中还有另外的隐情。

据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沈德潜在朝时,常与乾隆皇帝谈诗论道,乾隆皇帝爱写诗,一生写诗有四万余首。皇帝写诗,常找枪手捉刀,沈德潜是其主要枪手之一。除了为皇上写的诗“颇多删润”外,还有自己写的诗由皇帝署名的。沈德潜退休后,将自己的诗编入集中。沈死后,乾隆皇帝调其诗集进呈,看见曾经为自己写的诗也收入沈德潜的集中,乾隆皇帝“衔之刺骨”。岂能容下沈德潜?

又载:乾隆皇帝阅沈德潜诗集,见《咏黑牡丹诗》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句,认为有指责清廷之意,故沈身后受严惩。

史料索引

编辑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