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 编辑

唐玄宗主编乐曲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中国唐代宫廷乐舞。相传为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几山所作(其实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霓裳羽衣曲

读音:níchángyǔyīqǔ

概念类型:歌舞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朝代:唐朝

作者:唐玄宗李隆基

汉语拼音

编辑

霓裳羽衣曲——ní cháng yǔ yī qǔ

乐曲简介

编辑

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唐玄宗为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子时演奏。舞曲的内容现仙真在上界的生活情状,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道教神话场景。唐宗,玄宗等人亲自撰写,表彰,供道士祭献祈祷时使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效仿,从而更加提高了道教文学的水平。安史之乱后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煜下烧毁了。到了南宋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乐曲来历

编辑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一种说法见诸史书记载,备此一说仅供参考:

具《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故刘禹锡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印度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般令人陶醉。

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

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几山眺望,山峦起伏,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

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但杨玉环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只舞功亏一篑。

艺术成就

编辑

《霓裳羽衣曲》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名家点评

编辑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竽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几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作者介绍

编辑

唐玄宗(谥:至道大大明孝皇帝,简称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汉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年)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