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住 编辑

元朝政治家

拜住(Baiju),蒙古札剌儿氏,元朝政治家。成吉思汗开国功臣木华黎之后,名相安童之孙。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拜住

所处时代:元朝

出生日期:1298

逝世日期:1323年

人物生平

编辑

拜住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文学为之讲陈儒家孝悌信之说,拜住“闻辄领解①。“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元史·拜住传》)。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袭怯薛长。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拜善大夫、太常礼仪院使。四年,进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进金紫禄大夫。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参议大政,辄问是否合于典故。常延儒士咨访古今典章制度和治乱得失。余并如故。七年,元英宗即位,拜中书平章政事;五月,升中书左丞相。时中书右丞铁木迭儿“布置爪牙,威慑朝野”,与“威临三朝”的太皇太后答己相勾结,“恃其权宠,乘间肆毒,睚眦之私,无有不报”。英宗不悦其所为,乃任拜住是职,“委以心腹”(《元史·铁木迭儿传》),以牵制之。由于英宗对拜住的信任,铁木迭儿一直到死,“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虽百计倾之,终不能遂”(《元史·拜住传》)。不久,岭北行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及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使失列与要束谋妻亦列失八谋废立,英宗召拜住谋,命率卫士擒斩之,其党悉平。

至治二年(1322)二月,元廷置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命拜住总之。五月,又以拜住领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佩三珠符。秋七月,敕赐拜住平江田万亩。凡此种种,明英宗对拜住恩宠有加。是年八、九两月,铁木迭儿与答己相继病死,这两个政治反对势力代表人物的消失,为英宗和拜住实行政治革新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促使英宗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当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会矛盾,至治二年一至九月,全国各地水旱频仍,加之霜、雹、蝗灾,遍及山东河北四川湖北江南广大地区,人民反抗斗争时有发生。英宗为维护其统治,乃决心进行改革。从至治二年十月起,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①,且不设左丞相,以示信任与权力之专。拜住为英宗新政参与决策的主要人物和具体执行者。此后数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大规模起用族地主官僚及儒臣。拜住“首荐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稍后,日以进退不肖为重务”(《元史·拜住传》)。接着吴元珪、王约、韩从益、赵居信、吴澄、王结等人,都在短短数月内被擢任为集贤、翰林院及中书官职。英宗对拜住所推荐的赵居信、吴澄等“有德老儒”,不仅深表赞同,且进一步令拜住“更当搜访山林隐逸之士”(《元史·英宗纪二》)。

(二)罢汰冗员。英宗从至治二年十一月起,罢世祖以后所置官,“锐然减罢崇祥、福寿院之属十有三署,徽政院断事官、江淮之属六十余署”(《元史·英宗纪二》)。后因被剌于南坡而未能完成这一改革。

(三)行助役法。元代农民劳役繁多,负担沉重。至治三年四月,英宗下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视税籍下,出田若干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入以助役费,官不得与”(《元史·英宗纪二》)。《元史·干文传传》对此法的记载较具体:“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时人余卓在其所撰《松江府助役田粮记》一文中对当时上海县的田、粮、纳税及实助役诸数额均有明确记载,其文云:“上海计田七百一十六顷有奇,粮二万九千有奇,纳税二千七百有奇,实米助役二万六千三百有奇。”①由此可证助役法对广大农民确实是有利的。

(四)岁减江南海运粮二十万石。至治三年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比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岁减二十万石”(《元史·拜住传》)。英宗遂并铁木迭儿所增江淮粮免之。

(五)审定颁行《大元通制》。至治二年正月,英宗命将仁宗时未最后审定完毕的法令编纂工作继续进行,令枢密副使完颜纳丹、侍御史曹伯启、判宗正府普颜、集贤学士钦察、翰林直学士曹元用,以二月朔会集中书平章政事张珪及议政元老率其属众共同审定,并加以补充;书成,“堂议题其书曰《大元通制》”②。凡二五三九条,内断例七一七,条格一一五一,诏赦九四,全类五七七,颁行天下。全书共八八卷。此书是元朝“政制法程”的汇编。

英宗新政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大规模任用儒臣和罢汰冗员,势必引起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元代儒臣袁桷曾称拜住“选贤与能,奸党滋惧”。英宗又曾对其大臣说:“今山林之下,遗逸良多,卿等不能尽心求访,惟以亲戚故旧更相引用耶?”(《元史·英宗纪二》)这些言和行动,使元廷内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些人感到是对他们既得特权的莫大威胁。尤其是英宗拜住的对立面原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死后,英宗说他“贪蠹无厌”,下令“宜籍其家,以惩后也”(《元史·铁失传》)。“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英宗乃命“夺其官,仆其碑”(《元史·拜住传》)。至治二年十二月,铁木迭儿子宣政院使八里吉思,又坐刘夔冒献田地伏诛,仍籍其家。次年二月,刘夔及参与此冒献田地案的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也被诛杀。铁木迭儿的党羽,其子铁失等甚为恐惧。至治三年六月,他们阴诱群僧说:“国当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无以禳之。”遭到拜住严厉斥责,他说:“尔辈不过图得金帛而已,又庇有罪耶?”铁木迭儿的党羽闻之更加恐惧。一场谋杀英宗和拜住的宫廷流血政就迫在眉睫了。

铁失等为发动宫廷政变,需要物色新的靠山,乃与晋王也孙铁木儿的心腹、王府内史倒剌沙“深相要结”。至治三年(1323)八月二日,铁失等遣使至也孙铁木儿处,告以准备发动政变之谋,并说事成之后,推立也孙铁木儿为帝。五日,铁失等乘英宗自上都南返到离上都三十里的南坡之时,与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儿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铁失弟宣徽使锁南等以及按梯不花等五个蒙古诸王,共十六人,利用铁失自己所统辖的阿速卫兵为外应,发动政变,先杀右丞相拜住,然后杀英宗于卧所。

泰定初,制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至正初,改至仁孚一德佐运功臣,余如故。

史料记载

编辑

元史·列传二十三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程亮有祖风。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仁宗即位,延佑二年,拜资善大夫、太常礼仪院使。四年,进荣禄大夫、大司徒。五年,进金紫光禄大夫。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并如故。每议大政,必问曰:“合典故否?”同官有异见者,曰:“大朝止说典故耶?”拜住微曰:“公试言之,国朝何事不依典故?”同官不能对。太常事简,每退食必延儒士谘访古今礼乐刑政、治乱得失,尽日不倦。尝曰:“人之仕宦,随所职司,事皆可习。至于学问有本,施于事业,此儒者之能事,宰相之资也。”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亦岂太子福耶?”竟不往。英宗登极,拜中书平章政事。会诸侯王于大明殿,诏进读太祖金匮宝训,威仪整暇,语音明畅,莫不注目竦听。夏五月,“宣徽”〔徽政〕使失烈门、〔七〕要束木妻也里失八等谋为逆,帝密得其事,御穆清阁,召拜住谋之。对曰:“此辈擅权乱政久矣,今犹不惩,阴结党与,谋危社稷,宜速施天威,以正祖宗法度。”帝动容曰;“此朕志也。”命率卫士擒斩之,其党皆伏诛。

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至治元年春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次察罕脑儿。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此地苦寒,入夏始种粟黍,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卿念祖宗令闻,岂有不尽心者乎。”拜住再拜曰:“陛下委臣以大任,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所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以上报恩。惟陛下闵,时加训饬,幸甚。”

延佑间,朔漠大风雪,羊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冬十月,始有事于太庙。二年春正月,孟享,始备法驾,设麾大仗,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自崇天门。拜住摄太尉以从。帝见羽卫文物之美,顾拜住曰:“朕用卿言举行大礼,亦卿所共喜也。”对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独臣之幸,实四海苍生所共庆也。”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明日还宫,鼓吹交作,万姓耸观,百年废典一旦复见,有感泣者。拜住率百僚称贺于大明殿,执事之臣赐金帛有差。又奏建太庙前殿,议行祫禘配享等礼。帝从容谓拜住曰:“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汝为朕股肱,毋忘规谏,以辅朕之不逮。”拜住顿首谢曰:“昔尧、舜为君,每事询众,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帝嘉纳之。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贪滥谲险,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在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曰:“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为尽力,忌拜住方正,每与其党密语,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我祖宗为国元勋,世笃忠贞,百有余年。我今年少,叨受宠命,盖以此耳。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吾知尽吾心,上不负君父,下不负士民而已。死生祸福,天实鉴之,汝辈毋复言。”未几,旨往立忠宪王碑于范阳。铁木迭儿久称疾,闻拜住行,将出莅省事,入朝,至内门,帝遣速速赐之酒,且曰:“卿年老宜自爱,待新年入朝未晚。”遂怏怏而还。然其党犹布列朝中,事必禀于其家,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百计倾之,终不能遂。

在京仓漕管库之职,岁终例应注代。时张思明亦称疾不出,众皆顾望。拜住虽朝夕帝前,以事不可缓,乃日坐省中谓僚属曰:“左丞病,省事遂废乎?”郎中曰:“金谷之职,须慎选择,不得其人,未敢遽拟。”拜住曰:“汝为卖官之计耳。”遣人善慰思明,乃出共毕铨事。

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又尝谓拜住曰:“今亦有如唐魏征之敢谏者乎?”对曰:“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征敢谏之臣。”帝并善之。六月壬寅,敕赐平江腴田万亩。拜住辞曰:“陛下命臣厘正庶务,若先受赐田,人其谓何?”帝曰:“汝勋旧子孙,加以廉慎,人或援例,朕自谕之。”秋七月,奏召张思明诣上都,数其罪,杖而逐之,铁木迭儿继亦病卒。拜住哭之恸。

初,浙民吴机以累代失业之田卖于司徒刘夔,夔赂宣政使八剌吉思买置诸寺,以益僧廪,矫诏出库钞六百五十万贯酬其直。田已久为他人之业,铁木迭儿父子及铁失等上下蒙蔽,分受之,为赃巨万。真人蔡道泰以奸杀人,狱已成,铁木迭儿纳其金,令有司变其狱。拜住举奏二事。命台察鞫之,尽得其情,以田归主,刘、蔡、八剌吉思等皆坐死,余论罪有差。特赦铁失。

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患法制不一有司无所守,奏详定旧典以为通制。帝幸五台,拜住奏曰:“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帝曰:“卿言甚善。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当熟虑而慎行之。”

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并铁木迭儿所增江淮粮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帝悟,夺其官,仆其碑。奸党铁失等甚惧。帝在上都,夜寐不宁,命作佛事。拜住以国用不足谏止之。既而惧诛者复阴诱群僧言:“国当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无以禳之。”拜住叱曰:“尔辈不过图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奸党闻之益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与赤斤铁木儿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拜住忧国忘家,常直内庭,知无不言。太官以酒进,则忧形于色。有盗其家金器百余两,他宝直巨万,继而获盗得金,家僮来告,色无喜愠。自延佑末,水旱相仍,民不聊生。及拜住入相,振立纪纲,修举废坠,裁不急之务,杜侥幸之门,加兵民,轻徭薄敛。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有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而奸臣畏之,卒构祸难云。

母怯烈氏,年二十二,寡居守节。初,拜住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阅群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曰:“官事不治,若尔所为岂大人事耶?”拜住深自克责。一日入内侍宴,英宗素知其不饮,是日强以数卮,既归,母戒之曰:“天子试汝量,故强汝饮。汝当日益戒惧,无酣于酒。”又常代祀睿宗原庙,归侍左右,母问之曰:“真定官府待汝若何?”对曰:“所待甚重。”母曰:“彼以天子威灵、汝先世勋德故耳,汝何有焉?”拜住之贤,母之教也。后封东平王夫人。

泰定初,中书奏丞相拜住尽忠效节,殒于群凶,乞赐褒崇以光后世。制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余如故。子笃麟铁穆尔。

人物评价

编辑

史称“拜住入相,振立纪纲,修举废坠,裁不急之务,杜侥幸之门,加惠兵民,轻徭薄敛。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而奸臣畏之,卒构祸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