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话本 编辑

200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说话艺人的底本。但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作话本,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小说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宋元话本

作者程毅中

类别:历史、话艺

出版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34

定价:9元

ISBN:9787101036206

时期:宋元时代

内容:小说,话本,讲史等

小说

编辑

宋元话本有各种不同的家数和名称。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一般篇幅较长,讲的是历史故事。还有称作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但有的书并不标明体裁。话本的文字详略也有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种类型。

繁本是语录式的或经修订加工的底本,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简本是提纲式的料,只记下一些故事梗概,往往是从传奇文和笔记小说中摘录下来的。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蓝桥记》就是裴铏《传奇》中《裴航》故事的节要。现存宋元话本,无小说还是平话,多数是简本。有些明代所刻选本所收的小说,似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在艺术上比较完整。

话本

编辑

小说家的话本,据《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载,从题材上分为灵怪、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并举出了《蜘蛛》、《卓文君》、《三现身》、《十条龙》、《拦路》、《赵正激恼京师》等100多种话本篇目。有的话本流传至今,如《红蜘蛛》有元刻本残页﹔《警世通言》里的《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当即《十条龙》﹔《拦路虎》见於《清平山堂话本》。还有《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抄本)所著录的宋人词话﹐有《种瓜》﹑《错斩崔宁》﹑《西湖三塔》﹑《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风月瑞仙亭》等﹐见於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多数研究确定为宋元话本的约有三﹑四十篇﹐还有一部分作品存在疑问。因为现存小说话本集都是明代人编印的(如《京本通俗小说》的来源还有疑问)﹐只能据以断定年代的下限﹐有些文字经过修改增订﹐很难判断确切的年代。小说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开头有“入话或头回小故事﹐结尾有诗句作为收场。

讲史家的话本不多,有一本《梁公九谏》,收在《士礼居丛书》里,讲的是唐代狄仁杰九次劝阻武后传位于武三思的历史故事,文字简略,可能曾经删削。

讲史

编辑

讲史的代作是《新编五代史平话》﹐据曹元说是宋刻巾箱本。《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北宋时有专说《五代史》的艺人尹常卖﹐现存的话本应该是有所承受的。《五代史平话》按五代各自分卷﹐书已残缺不全﹐大致可以看出讲史平话的体制规格。话本基本上是说白﹐也穿插一些诗﹐语言简朴﹐文言语汇较多。《梦粱录》卷二十说影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可以说明讲史话本的基本特点。北宋还有专说“三分”的艺人霍四究﹐说的就是三国故事﹐当时应该也有话本。

现存元刻本的《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虽删节过甚﹐可能还保存了宋人话本的概貌﹐还有一本《大宋宣和遗事》(金陵王氏洛川刻本。修绠山房刻本题作《新镌平话宣和遗事》)﹑《也是园书目》也列为宋人话。从书名上加“大宋”二字看﹐象是宋人口气﹐但似经元人修订。《宣和遗事》和《五代史平话》只分卷而不分章回﹐但目录是分段标题﹐可以看作回目的起源。

说经

编辑

说经包括说参﹑说诨经等﹐都没有话本流传。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另一版本题作《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与佛经故事有一定关系﹐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3卷17章﹐每章都有诗﹐所以称作诗话。它的体制和唐代的文有某些相同之处﹐可以看出其间一脉相承的渊源。另有〔菩萨蛮〕﹑《花灯轿莲成佛记》两部小说话本﹐讲的是参禅悟故事﹐可以看作说参请一类。还有一本《问答录》﹐讲苏东坡与佛印问答的故事﹐也可能是说参请性质的话本。

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元人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明清的白话小说主要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水浒传》﹑《三国志演》﹑《西游记》等文学名著都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近几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话本的研究和整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宋元话本特点

编辑

就总体来说,宋元话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趣味性和虚构

“说话”是“说话人”赖以养家活口的职业,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而听众听“说话”是为了娱乐,要讲得有趣味才拉得住他们。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说话”的第一原则。

“说话”主要是叙述故事,而事实不一定有趣味,更不可能有充分的趣味性。“讲史”所说,有许多都出于虚构,其故即在于此。所以,“说话”的追求趣味性是以虚构为基础的。

第二,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

由于要使听众——市井民众感到兴趣,“说话人”不但不能采取说教的态度,并且不能使话本中人物的言行、感情“”得让市井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必须使听众对话本里的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同身受地关注其命运,从而兴味盎然地倾听“说话人”的演述。因此,话本中人物(除了大奸大恶者以外)的言行、感情也正是市井民众在类似情况下所可能产生或向往的言行、感情。

第三,描写趋于细腻。

所见元代刊印或编定的话本,有的叙事粗疏,只能勉强达意甚或词不达意;有的则能显示出大致的轮廓,偶尔也注意到细部;有的描写相当细腻,但可能已经过明代人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