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 编辑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

杨牧(19409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献,笔名叶珊、杨牧,出生台湾省花莲县,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

1955年,以“叶珊为笔名发作。1959年,入读东海大学历史系,后转读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水之湄》。1964年,入读美国爱荷华大学创作班。1966年2月,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同年10月入读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1969年,出版诗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于麻大学。1971年,获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年底任教于华盛顿大学。1972年,发表年轮》,改笔名为“杨牧”。1975年,出版诗集《瓶中稿》、散文集《杨牧自选集》。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莱精神》。1978年,出版诗集《北斗行》。1980年,出版诗集《禁忌的游戏》《海岸七叠》。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1987年,出版散文集《飞过火山》《山风海》。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诗的完成》。1996年,返回故乡花莲,任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科学院院长。1997年,出版诗集《时命题》、散文集《昔我往矣》。2001年,出版诗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前书》。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后书》。2012年,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后出版《奇来前书》《奇来后书》《杨牧诗选》。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靖献

别名:杨牧(笔名)、叶珊(笔名)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省花莲县

生日期:1940年9月6日

逝世日期:2020年3月13日

毕业院校:东海大学

职业:诗人、散文家

人物经历

编辑

1940年9月6日,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县。小时候入读花莲县花莲市明国民小学,学习国语。小学毕业后,入读台湾省花莲中学初中部。1955年,初中毕业后,入读花莲中学中部,期间广泛涉猎通俗小说翻译小说,协助陈锦标编辑花莲《东台日报》的诗周刊。1958年,高中毕业,参加联考落选后赴台北。1959年,《创世纪》改版,被选为该刊编辑委员;9月,入读东海大学历史系,后转读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水之湄》。1962年,与同学组织《原人学会》,学习中国哲学古典文学。

1963年,从东海大学毕业,赴金服役。1964年,退伍返台湾;9月,入读美国爱荷华大学诗创作班,学习古英文、中国艺术史、比较文学。1965年,列名《现代文学》杂志编委。1966年2月,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0月,入读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1969年,出版诗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于麻省大学。1971年,获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年底任教于华盛顿大学。

1972年,发表《年轮》于《纯文学》第62期,改笔名为“杨牧”,主编《现代文学》现代诗回顾专号出版。1974年,与余光中合编《中外文学》诗专号 ;同年,出版评论集《传统的与现代的》,内收《惊识杜秋娘》《郑愁予传奇15篇文章

1975年,出版诗集《瓶中稿》、散文集《杨牧自选集》。1976年,与痖弦合编《洪范丛书》。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莱精神》 。1978年,出版诗集《北斗行》,收诗47首 。1980年,出版诗集《禁忌的游戏》,收诗36首,分“南陵”“全录”“诸宫调”“九辩”等四辑 ;出版诗集《海岸七叠》,收诗44首,分“会话”“草木疏”“出发”“子午协奏曲”等四辑

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道》。1987年,出版散文集《飞过火山》《山风海雨》。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诗的完成》。1991年,出版诗集《完整的寓言》、散文集《方向归零》。

1995年,从华盛顿大学退休,回到台湾担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1996年,返回故乡花莲,任教于台湾东华大学,协助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院,担任首任院长。 1997年,出版诗集《时光命题》、散文集《昔我往矣》。

2001年,出版诗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前书》。2006年,出版诗集《介壳虫》。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后书》。 2012年,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此后出版《奇来前书》《奇来后书》《杨牧诗选》。

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岁。

杨牧

个人生活

编辑

杨牧的祖父曾在台湾桃园种菜,后迁到花莲。他父亲在花莲开了一间印刷厂,家中有六个兄妹。

主要作品

编辑

名称

首版时间

作品类型

《水之湄》

1960年

诗集

《花季》

1963年

诗集

《灯

1966年

诗集

《叶珊散文集》

1966年

散文集

西班牙浪人吟》

1966年

译著

《非渡集》

1969年

诗集

《传说》

1971年

诗集

《中国现代诗英译选集》

1973年

译著

《传统的与现代的》

1974年

《毛诗成语创考》

1974年

英文著作

《瓶中稿》

1975年

诗集

《杨牧自选集》

1975年

散文集

《年轮》

1976年

散文集

《柏克莱精神》

1977年

散文集

《北斗行》

1978年

诗集

《禁忌的游戏》

1980年

诗集

《海岸七叠》

1980年

诗集

《搜索者》

1982年

散文集

《交流道》

1985年

散文集

《有人》

1986年

诗集

《飞过火山》

1987年

散文集

《山风海雨》

1987年

散文集

《一首诗的完成》

1989年

散文集

《方向归零》

1991年

散文集

《完整的寓言》

1991年

诗集

《疑神》

1993年

散文集

《星图》

1995年

散文集

《亭午之

1996年

散文集

《下一次假如你去旧金山

1996年

散文集

《昔我往矣》

1997年

散文集

《时光命题》

1997年

诗集

《涉事》

2001年

诗集

《奇莱前书》

2003年

散文集

《介壳虫》

2006年

诗集

《奇莱后书》

2009年

散文集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思想

反思探索

在杨牧的散文中,“反思”和“探索”为其核心主题,“反思”是撇开“意识积淀”,对历史沿革、思想传统、社会现象、体制规范进行自己独立的判断;“探索”是对外在的宇宙世界和内在的自我存在进行终极追问。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则的坚守和秉持,使其散文在总体上不以感性见长而以知性见重。

人文关怀

杨牧散文关怀乡土,关怀社会,关怀人群、自然和生命,勇于揭露矛盾、提出理想,具有深广的人文精神。他的随笔小品善于以知性提升感性,常以哲学的感悟为主线,串连起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辐射出种种画面,并将它们融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艺术手法

象征

杨牧散文富有象征性,他深受17世纪玄学诗人的影响,“静坐前,时兴干岁之忧”。他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对人生乃至整个生命意义的思考。如《作别》在心灵深处回首自己的流浪生涯。回首过往,他向过往告别;总结羁旅,他向羁旅作别;在整理异国诗章时,他向异国作别。杨牧以高度的象征手法否定以往,告别在异国的羁旅,把握现在,扎根于故国的实际。

推陈出新

杨牧尝试在历史和传统题材的再创作中,予传统新鲜的生命,使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情调。杨牧在作品中努力开掘传统人文精神,将历史人物故事按现代情绪重新处理。从《延陵季子挂剑》《秋祭杜甫》到《林冲夜奔》《吴凤》,可以清晰地看出他融通传统与现代精神的轨迹。

自由句式

杨牧散文具有追求音乐性的特点,杨牧通常不采用骈偶排比的句式,而是依据情感的自然流泻和语言的自由运作安排节奏,追求不骈偶不排比的音乐境界,因此他的散文自由活泼,挥洒自如。

语言精炼

杨牧散文的文风清丽飘逸,无论抒情、叙事、议论,他都运用诗化的语言,呈现出超然的风度。杨牧极为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现代人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但也有部分篇章因刻意求工,在语言上有些生硬晦涩。

获奖记录

编辑
文学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结果
1971 诗宗奖 获奖
1979 时报文学奖 获奖
1987 时报文学奖 获奖
1990 吴三连文艺 获奖
2000 台湾文艺奖 获奖
2007 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获奖
2013 纽曼华语文学奖 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仅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成绩来讲,我想杨牧师可能可以称作台湾第一人。这里的判断依据是,他在不同阶段创作中的质与量,还有他创作的变化幅度,包括他对一代一代创作者的刺激和启发。”(诗人陈黎评)

“杨牧教授是台湾文学巨擘,他的过世象征着台湾文学天空彗星殒落。”(台湾东华大学校长赵涵捷评)

“他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很重要的编辑、出版人、译者、教育家。”(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评家杨宗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