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编辑

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英时(1930122日—2021年8月1日)出生中国天津,籍贯安徽潜山,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历史学家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余英时于1950年—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1956年—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62年—1966年任教于密歇根大学1969年受聘为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1973—1975年出任新亚书院院长,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197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年重回哈佛大学任教;1977年担任耶鲁大学查里西摩中国史教授;1987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2021年8月1日于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91岁。

余英时专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致力于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余英时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生日期:1930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2021年8月1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7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籍贯:安徽潜山

人物生平

编辑

1930年1月22日,余英时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

1950年—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

1955年,以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抵哈佛大学。

1956年—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1962—1966年,任教于密歇根大学。

1967年,担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69年,受聘为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

1973年—1975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新亚书院院长,兼任大学副校长。

1974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5年,重回哈佛大学任教。

197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同年被耶鲁大学礼聘出任查里西摩中国史教授(Charles Seymour Professor in Chinese History)。

1987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教授(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1年夏,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

2021年8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于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91岁。

余英时相关图片

主要成就

编辑

学术成就

  • 学术综述

余英时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涵括了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当代的各个时段。他的中文论著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知识人的政治史、思想史与文化史,都深入加以研究,并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议题。

余英时关注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中最具关键性的理念涵意,及其历史起源与发展问题。延续清末民初以来中西文化异同的争,对中国文化“内向超”特性的阐释,是现有论述中最为详明而扼要,对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贡献良多。

  • 学术论著

截至2014年6月,余英时著作逾60本、论文400多篇 ,著作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重寻胡适历程》《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人文与民主》《余英时回忆录》《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等。

人才培养

余英时在美国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余英时还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指导师。

荣誉

时间

荣誉名称

1974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7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

香港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4年

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2006年

克鲁格人文与科学终身成就奖(John W. Kluge Prize)

2007年10月

关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8年6月

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4年6月20日

唐奖首届汉学奖

2014年9月29日

全球华人国学奖国学成果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 ’58荣誉教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荣誉教授

社会任职

编辑

任职时间

职务名称

1991年—1992年

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耶鲁大学讲座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

人物评价

编辑

“每得君书,感其翰之妙,来客有解事者,辄出而共赏焉。今晨客过,睹而叹曰:‘海外当推独步矣。’应之曰:‘即在中原亦岂作第二人想乎!” 钱锺书评)

余英时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师级学者,可谓“中国和美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余英时学贯中西,善于通过比较文化史凸显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新闻网评)

余先生(余英时)是当今“在中国和美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

“我认为他的学问甚至超过胡适;他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震撼了整个‘学’界。我所认识的余英时先生是一位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的朋友。余先生绝不是那种大叫’以天下为己任’的调’盟主’,也从不结党结派,他逍遥自在,以他的著作和言论来见证一个知识分子的节操和风骨。”(《亚洲周刊》评)

余教授(余英时)学问渊博,虽然专攻中国历史,但研究范围亦很广泛,论述中国哲学和文艺之著作甚多。对于中国知识阶层的历史,余教授更是撰述不息。他尤注意个别知识份子的治学和风貌,如明末方以智、清乾嘉的戴震与章学诚,以至民国的胡适、顾頡刚,他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香港中文大学评)

余英时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时代周报》评)

余英时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他专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澎湃新闻评)

余英时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为学界久尊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唐奖得奖理由)

“余英时教授就是他笔下的中国‘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与经历都在反映这一点。”(芝加哥大学余国藩教授评)

余英时教授永远都是温文尔的样子,“非常儒雅,非常理性,你从来不会看到他生气的样子。他是学界泰斗,知识面很广,一开口就能抓住重点,这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今古淹通,中西融汇,百年高唱唯公健;泰山其颓,北斗无依,五内焦焚岂独予?”。(文化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唐翼明评)

人物影响

编辑
  • 历史讲座

为表扬余英时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2007年余英时母校新亚书院联同香港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 余英时先生人文研究奖

2015年11月25日,台湾财团法人唐奖教育基金会委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余英时先生人文研究奖”,奖助人文研究之年轻学者撰写专书或博士论文,为期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