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编辑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1611-1671年119日),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甚都的富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

康熙十年(1671年),方以智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时年六十一岁。

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中西合璧,儒、释、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所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

(概述图参考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方以智

别名:弘智(法号)

字:密之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出生地: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

生日期: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逝世日期:康熙十年(1671年)

主要作品:《东西均》《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

方以智方以智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他从小由母亲和姑姑一起抚养长大。除了家学,他所授业的师亦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白瑜,长于经史,崇尚实学。王宣则专攻名物训诂和《河》《洛》之学,治学严谨,是当时治《秋》的大家。傅海峰则是当时的名医。另外,家中还有藏书丰富,被誉为“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的稽古堂。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受到了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由于其祖辈都直接或间接同东林党有关系。他从小也养成了关心时世的习惯。十四岁时,曾徒步到数百里外的考场参加会试,以此来磨炼意志。

成年后,方以智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在他的学友中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并阅西洋之书,从他们那里,方以智学习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从而更加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为谏议皇帝用能,革除弊端,实行某些改革,曾写了《拟求贤诏》《拟上求治疏》《拟上求读书见人疏》,决心以襄扶明朝中兴为己任。他曾在《书鹿十一传后》中示要“挹东海之泽、洗天下之垢”。曾与张溥陈子龙吴伟业、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方以智的父亲炤任湖广巡抚时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怀血疏讼冤,方孔炤这才得释。一时传为佳话。

方以智《溪山寻诗》纸本立轴天渡楼藏方以智《溪山寻诗》纸本立轴天渡楼藏

崇祯初年,方以智在他父亲所建的城郊泽园中,成立“泽社”,不仅研究文学,也带上政治色彩。社中有方的堂叔方文(字尔止),妹夫孙临(字克咸),以及钱秉镫(又名澄之),周岐(字农父)等人。方或赋作文,或读 经、史,又关心“万物之理”,随时札记,积累了丰富知识,奠定了学术基础。方的两位业师,一是白瑜(字瑕仲),一是江西金溪人王宣(字化卿,号虚舟)。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

那时,桐城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的余党,崇祯初即被列入“逆案”名单。方的同学钱澄之曾加入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劝阻后,又退出江社。转而参加泽社的文课,凡江社的会期都辞谢不赴。而作为“乡先辈”的阮大铖开始对方产生仇隙。

崇祯七年(1634年),桐城“民”,方以智移居南京。结交天下名士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人。

崇祯十年(1637年),他们大会东林党被害六君子的孤儿周茂兰、魏学濂等于桃叶渡。方以智和陈梁曾写长诗纪事,为东林党扬声吐气。这时阮大铖寄居南京,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

方以智方以智

崇祯十二年(1639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宣言《留都防乱公揭》。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以及宗羲为首署名,共计一百四十人。阮大铖在千夫所指之下,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尽管方以智这年春天回桐城,秋后重来南京应试,未曾在揭贴上署名。但阮大铖联系江社往事,仍认为公揭出于方以智主谋,因此怨毒更深。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帝推荐方以智,崇祯召对德政殿,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后在京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讲官。

崇祯十四、十六年已分别开始写作《通雅》与《物理小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郭营俘获,农民军对他严刑拷打,“两髁骨见”(《明史稿·方以智传》),但他始终不肯投降。当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农民军之事传入江南时,友人皆把他比拟为文天祥。不久,自成兵败山海关,方以智侥幸乘乱南逃,大难不死。

方以智塑像方以智塑像

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清顺治九年(1652年)在广州期间。

方以智改名吴石公,后被南海姚奇胤所发现。姚是方的故人和庚辰(1640年)考试的同年,他方为其儿子姚端的老师。在南海令官署,方以智重新整理《通雅》旧稿。又曾写《锦缠剧本,亲教伶人排唱。这时他写作的诗集取名为《瞻旻》。方到粤不久,其夫人潘氏携第三子方中履经福建来广州团聚。

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耗的引荐,方以智参与了拥立永历政权的活动,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方以智很快便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名不符实,内则户纷争,奸人当道,外则与广州绍武政权同室操戈,兵相见。桂王更是胆小如鼠,稍稍闻风鹤即奔走靡常,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不得不遁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湘、桂、粤西一带,过着“曲肱茅屋鸡同宿,举火荒村鬼作邻”的生活。当清兵大举南下时,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

方以智画像

方以智画像

永历四年(1650年),清兵入广西桂林瞿式耜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共同守城殉难。方以智去昭平仙回山“披缁为僧”。方中履随方以智入山“父析子荷,父汲子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被清兵搜出。清帅蛟驎反复逼降无效,最后听任方为僧。方以智于是去梧州,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两年。

顺治九年(1652年)八月,偕同施闰章宣城人,号愚山)至庐山,同年年底回桐城亲。他的哲学著作《东西均》的开章即写于到达庐山之时。《桐城耆旧传》的作者马其昶方以智说。“躬豪杰之才,遭逢季运,以占毕称,岂其志哉。”就在这一阶段,对政治和社会的理想与抱负无从实现,于是全部精力转入著书立说的学术生活中。在流离中缺乏图书资料,他自己说“作挂一漏万之小说家言,岂不悲哉。愚道人今年三十六矣,读书亦有命”(见《通雅》卷三附记)。然而在这一时期终于写成《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删补本草》等书。

晚期

顺治十年(1653年)元旦,回到桐城南郊白鹿见到父亲方孔炤。他在《象环寤记》中说:“以祗支(袈裟,表示为僧)为退路,即为归路。”说明他在梧州为僧,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回乡。安徽地方官要奏用他时,他说:“匹夫不可夺志,出世人安往(往何处),不得涅盘也?”“祗支”和“涅盘”成为他的遁词和借口。就在这年,他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方以智“闭关”于金陵座寺的看竹轩,潜心写哲学著作,自称极丸老人。作为曹洞宗的一个法门弟子,佛教对他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出家又只是与环境作斗争的一种手段。

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发卒于舟中。

主要影响

编辑

哲学

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的批评与会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于顺治九年(1652)前后所完成的哲学著作《东西均》中,其与佛教有关之著述,皆收在《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与《青原志略》二书中。《青原志略》 是现存记录方以智驻青原时期的思想与活动最为详尽的著作

在《东西均》一书里,方以智以广博的学识见解广泛地评判儒、释、道三家之学问特征及其优缺点,这是他会通三教的认识基础。 他在《东西均·开章》里即对孔孟、老庄、宋儒理学及佛禅等各宗之学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来指代:“开辟七万七千年而有达巷之大成均,同时有混成均。 后有邹均尊大成;蒙均尊混成,而实以尊大成为天宗也。”

方以智用“尽天地古今皆二”和“公因即在反因中”来描述世界的状态。方以智积极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提出了“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命题,深刻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东西均》中,方以智对儒释道各家思想总是尽可能辩证、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方以智一方面不赞同理学死读书的迂腐做法,也反对心学空谈心性的机巧作为,但另一方面,方以智在方法论上神化易学,在核心价值观上对儒学高度认同

从内容上看,《东西均》和大多数中国哲学作品一样,也是一部关于道德人生、学业的经世之作。调和儒释道三家伦理价值观,是《东西均》的根本宗旨。《东西均》各篇章所阐释的具体内容,或学术,或伦理,大都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旨趣。在《东西均》中,方以智将“举一明三”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在心物问题上,面对当时理学和心学之蔽,他重新诠释了“尽心,知性,知天” ;在信疑问题上,他提出信其当信,疑其当疑,“天自信天,地自信地,我自信我”;在名实问题上,强调要看穿世界的颠倒,不为字面的颠倒所限;在学问全偏问题上,“凡学非专门不精,而专必偏,然不偏即不专。惟全乃能偏” ;在道艺问题上,提出“知道寓于艺者,艺外无道,犹道外之无艺也” 。另外,在《东西均》中,方以智设《生死格》一章,专门阐释了他的“大生死之事”、真知生死“通变化而知危微交轮之机”和“不虚生,不浪死” 人生态度

自然科学

方以智塑像方以智塑像

另外,他对于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认为中西之学各有所长,尝言西医“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故引用汤若望之《主制群征》中西医之解剖学,介绍于国人,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方以智可视为我国早期汇通思想医家之一,于我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

方以智其学博涉多通,自负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决的道理,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有进步社会思想和唯物主观点的哲学家。所著《东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运动,认为事物都是“相捄相胜而相成”,体现出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方以智对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他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但这个宏愿未得实现。

历史评价

编辑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姿抱畅达,早以文章誉望动天下。(《方以智传》)

清代学者朱彝尊:纷纶五经,融会百氏。

主要作品

编辑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今属安徽桐城市),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

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并且能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除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著有《易蠡》《性善绎》《桐》《迩训》《桐川语》等。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

方以智方以智

以智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诗意》《礼说》《永思录》《幽录》等数百卷。

外祖父吴应宾,精通释儒,著有《学易全集》《学庸释论》《宗一论》《三一斋稿》等。

姑姑方孟式、方维仪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维仪颇有才气,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

父亲方孔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并且较早地接触西学,主张研习经世致用的知识,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有《全边略记》等著作,《明史》有传。《周易时论》被《四库提要》列入存目。

妻子潘翟,字付毕,著有《宣阁集》,后毁于火。

儿子方中通、方中履。

女儿方御,著有《旦鸡阁集》。

儿媳张莹(适中履),是张英的堂妹,著有《友阁集》。后来底稿散失,未能传世。

朋友

方以智的学友中有西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受他们的影响,他阅读了不少西洋之书,从而学习和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人物争议

编辑

1972年当代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认为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江殉国。

史料索引

编辑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事具明史。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以忤执政意,不果用。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国墓,道卒,其闭关高座时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后世纪念

编辑

方以智逝世后,共有三座墓:江西青原山为衣钵墓;浮山华严寺后为爪发塔;浮山北麓“金牛架轭”地为肉身墓。墓地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由墓冢、祭坛、拜台三部分构成,占地二百一十平方。墓冢以花岗石相围,墓碑竖于《生事略碑》后,碑上因方氏子孙尊先生反清之志,未署清帝年号。左侧为潘氏夫人之墓。方以智墓冢前为石砌祭坛,并立有近人书刻《方密之先生事略碑》,西边配石刻对联:“博学清操重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以下依次建拜台三道,迎出山脚。拜台前均有白石栏杆。其第一道拜台有石狮一对,分立左右。台下右侧立大理石标志碑一块。四周松青柏绿,郁郁葱葱,整个墓地居高临下,气势开阔,肃穆庄重。 方以智墓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