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编辑

明末清初文学家

冒襄(16114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南直隶扬州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康熙三十二年,冒襄去世,享年八十三岁,私谥潜孝先生。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朴巢选》《朴巢文选》《先世前征录》《岕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爱情生活,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冒襄

别名:冒辟疆、冒巢民、冒朴巢、冒朴庵、朴庵先生、潜孝先生

字:辟疆

号:巢民、朴庵、朴巢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出生地: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

生日期:1611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1693年12月31日

主要作品:影梅庵忆语、岕茶汇抄、朴巢诗选、朴巢文选、水绘园诗文集、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

主要成就:明末四公子之一开创忆语体文字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冒襄肖像图轴

冒襄肖像图轴

冒襄出自如皋冒氏,是忽必烈第九个儿子镇南王脱欢的后代。 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1611年4月27日),冒襄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职的处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冒襄十岁即能诗,少负才名,喜交游。 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冒襄也沾染了一般贵子弟的习气。一方面,他年少气盛,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他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之游,过着世家公子哥儿的生活。

怀才不遇

冒襄坐像冒襄坐像

冒襄在1627年到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

1636年,冒襄与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同年夏,冒襄设酒金陵淮清桥桃叶渡寓所,集阉祸中受害的九家子弟为大会。一时名士咸集,发狂悲歌,抨击避乱于金陵的阉党余孽,名震东南。

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鼠。

逃难生活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政权。阉党余孽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

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冒襄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

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颠沛流离,饥寒劳瘁。其间冒襄身染痢疾,食不入口二十余日。董小宛不辞辛劳,尽心服侍,冒襄得以康复。 在马鞍山时,“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使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

不仕清廷

冒襄立像 冒襄立像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 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晚年生活

冯超然《临禹之鼎画冒辟疆像》(局部)

冯超然《临禹之鼎画冒辟疆像》(局部)

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暮年,生活穷困潦倒。冒襄晚年家中落,他卖家产,靠卖字度日,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

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人感慨。

生活在动荡岁月的冒襄,不肯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 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酒”。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

历史评价

编辑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载,1942年1月8日,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侯方域说起》的文章,毛泽东阅后很是赏识,特地找田谈话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在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有知己评价冒辟疆:“辟疆平生无第三事,头上顶戴父母,眼中只见朋友,疾病妻子无所恤也。”

吴伟业评价:“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

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评价:“巢民以兀傲豪华,睥睨一世。”

陈名夏评价:“时辟疆以终军弱冠之年,擅羽猎长杨之誉,岳峙渊停,映霞举。南中自三事以下,皆式庐倒屣,即吾党称辟疆与密之、子一鼎足文苑,亦咸目其为天下才也。”

陈瑚评价:“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主要作品

编辑

文学作品

诗文集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巢民诗集》《巢民文集》等,《朴巢诗选》《朴巢文选》都是冒辟疆他的好友诗人杜浚为其选定并点评。 冒辟疆撰写的《巢民诗集》共8卷,《巢民文集》共6卷。

单行诗集有《寒碧孤吟》《香俪园偶存》《泛雪小草》《集美人名诗》。

抒情小品文有《影梅庵忆语》。冒辟疆的小品文还有《兰言》、《岕茶汇抄》、《宣炉歌注》等,涉及到兰、茶、香、饮食、宣德炉等方面。

晚年辑《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简称《同人集》)十二卷。收录了明末清初四百五十多位文人的大量诗文,并真实记录了冒辟疆的交游情况

冒辟疆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作品还有《先世前征录》《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等。

书画作品

冒襄《湖北归来图》《樵唱惊开图》《山光水色图》《松寿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冒襄书画作品-金陵天渡楼收藏系列

轶事典故

编辑

感情经历

冒襄半身像

冒襄半身像

冒辟疆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之名,其婚姻和感情生活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这在当时来说亦无可厚非。据考证,冒辟疆一生有文献可考的就有10多位女性与他有过情感关系。另据文献载,冒辟疆与歌妓顾横波和南曲画姬范珏亦交好。崇祯十二年冒氏乡试再次落第,途经苏州半塘,每天往来于歌妓沙九畹、杨漪炤之间。据近人《影梅庵之悲》一文称,冒辟疆直到75岁时还打算纳妾。他的好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说冒氏“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王节:崇祯三年秋天,20岁的冒辟疆首次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国子监参加乡试。他结交了名噪秦淮的“王家三胞胎”中的二妹王节。在冒辟疆的文友传祖《祝辟疆盟兄暨苏夫人四十》一中曾有提及:“金陵握手钱郎席,王姬劝琖淹遥夕”,词中的“王姬”即指歌妓王节。据余怀《板桥杂记》载,王节后来嫁给扬州的顾不盈和王恒之。

李湘真:据载冒辟疆在金陵时,在歌妓湘真的“寒秀斋”淹留最久,她是“冒公子的颜知己”。李湘真平日自重声价,常常称病,不自妆饰。养母怜惜她,顺从她的意愿,亦时常婉言谢客。而对冒辟疆这样的知己,她则是欢情自接,嬉怡忘倦。自崇祯三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冒辟疆先后6次赴金陵乡试,都与她有交往,还向她学唱昆腔。崇祯十二年乡试之前,学使倪三兰出了30道时文题,让考生在入闱前交稿。冒辟疆白天忙于应酬,利用午夜与李湘真同寝之时,每日打一腹稿,一个月间竟完成了30篇时文,社友们交口称赞,李湘真也非常欣赏。

陈圆圆:据冒辟疆的词友陈维崧在《妇人集》中记载,崇祯十四年天,冒辟疆途经苏州,经同乡许直推荐慕名去阊外的横塘寓所寻访名伶陈圆圆。陈圆圆为之演唱弋腔曲剧《红梅》,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赞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仙欲死”。离别时他牵陈圆圆之衣,订下当年八月再见之约。当年八月,冒辟疆移舟苏州再会圆圆,时圆圆遭豪家劫夺,幸脱身口,遂有许嫁冒辟疆之意。 后至阊门,失而复得再见陈圆圆,当面与圆圆订下了“嫁娶之约”,并相约来年择日迎娶。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冒辟疆再去访圆圆时,发现她十日前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冒辟疆怅惘无极,因为急父母之难而辜负陈圆圆,随后返乡。

吴琪:字蕊仙,别字佛眉,明末长洲(苏州)人,世居花岸。其祖父吴挺庵在明朝位居布政使,父亲吴健侯官至孝廉。她的丈夫管勋,是冒辟疆的复社好友,因反清事败遇难。她只身渡江投靠冒辟疆,冒辟疆将她安置在“洗钵池边的深翠山房”。吴琪来到水绘园的时候,恰巧小宛刚刚去世,冒吴二人同病相怜,日久生情。但后来她面对冒辟疆已纳婢女吴扣扣这一事实,不愿插足其中。为回避矛盾,她在给冒辟疆的诗中写到“自许空门降虎豹,岂容弱水置鸳鸯。绮罗自谢花前影,笠钵聊为云中人”,表示自己愿意遁入空门的想法。冒辟疆不好强留,便由吴琪自己选择,在城南杨花桥旁盖了一座小庙,名号“别离庙”。吴琪自号辉中,从此告别红尘

冒襄书画

好石如酒

冒襄是博物君子,富收藏,精鉴赏,有石癖。西泠印社收藏有一方灵璧古石“水绘灵石”,景观山形,气势不凡,为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所旧藏。据吴昌硕1897年在石上刻铭,这方古石原来是冒襄的遗物,所谓“山岳精,千年结。前归巢民后苦铁。丁酉八月铭。”冒襄写有一篇《英石解愚》,提到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避难到盐官,百念俱灭,“此外更无堪系恋,英山朴树古巢云。”英石山、结巢如云的朴树,这两物是他割舍不下的心头好。“生平无他嗜,嗜在奇石奇树。”他取号巢民、朴庵、朴巢,都与这棵朴树有关。至于英石山,是他父亲从岭南带回的一方英石巨峰,“瘦长九尺,峰如玉女,不愧廉吏传家一片云也。”

《冒襄肖像图轴》中的砚山冒襄自诩“余之好石如酒”。在《赠云记》中他记录了一位好友佘公佑,将自己庭院中的“绿螺”“苍雪”“员峤”“飞来”诸石峰相赠,可谓英雄赠美人,奇石得其所。冒襄喜出望外,名其一室为“赠云轩”。至于他全新构筑的被誉为“江东名胜”的水绘园,其中也是奇峰怪石林立,有悬雷峰等景点。他作有《水绘园六忆歌》,其中提到明末乱世,“是时人家苦兵燹,古石迸落随人輦。况复吾家有石仓,好为无益成绝巘。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苍鳞蟠老龙。”云云。可见,当时因为战乱,许多园林老宅败落,古石四散,冒襄的水绘园乘此大量收纳,“石仓”多多益善。

冒襄也有山水癖,他在《评柳柳州山水文序》一文中提到:“若余生居海陬,恨无片石可分云气。每一望平原,惟见荒荒,白日增其凄冷。披览所至,间有古木林苇稍堪荫缛者,徘徊不能去。”他周游各地,十分留意奇峰怪石。如《袁州诸山水记》中有一篇《果老石》,记录了一方在水中的奇石,“孤负双溪而坐,高十余丈,横倍之,四面玲珑,吐欱云气,稜稜吐崿,类古铁,英山、灵壁不足喻也。土人云,昔张仙人所遗,故名。”一路上,他还令童仆搜集美石,“得白黑数座,大如卵,而峦壑皆具,摩玩竟日。”在《南岳日记》中,冒襄记录了在江西新喻附近溪流中捡到若干枚美石,“有五色光者,有峰峦层起者,有苔色绣错者。设供于篷,不减米颠袖中物。”

观剧骂阮

崇祯十二年

冒家是拥有水绘园及冒家巷、东府和西府的豪门大户。 冒家始祖是世袭两淮盐运司丞的元朝皇族,封为镇南王。明朝取代了元朝,最后一位镇南王改姓名为冒致中,隐居如皋东陈,五世不仕。到明朝中期,冒政、冒鸾先后中进士,冒政官至宁夏巡抚。冒鸾官兵部武库主事、福建布政使、左参议。由此迁居城里集街。冒鸾之侄孙承祥曾任南京光禄寺监事,他的六个儿子在集贤街东西砌建了六所府第,朱门华堂,冠盖如云,极一时之盛,由此集贤街改名为“冒家巷”,集贤桥改名“冒家桥”。冒承祥的三子士拔曾任参军。士拔之子梦龄即冒襄的祖父,官至云南宁州知州,冒襄的父亲起宗是崇祯元年进土,任山东兖西道、粤东高要道佥事,升山东按察使,督理七省漕储道。

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

二世祖:冒思中

三世祖:冒基

族高祖:冒政

高祖:冒承祥

祖父:冒梦龄

父:冒起宗

母:马

元配:苏元。明崇祯二年(1629年),19岁的冒辟疆娶苏文韩的三女儿苏元芳(“芳”亦作“贞”)为妻,后生二男一女。苏元芳为荆(北)人,是苏愚的曾孙女,她的祖父学海曾任绍兴府通判,父文韩是中书舍人 据传苏元芳长冒辟疆两岁,为冒辟疆的祖父冒梦龄任江西会昌县令时与苏文韩订下的“娃娃亲”,当时冒辟疆才3岁。苏元芳能画,有画作存世。

妾室: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秦淮八艳”之一,有“针神曲”之称,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中。她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明末乱象已现,董家绣庄经营破产,小宛十五岁时为歌妓,在南都秦淮卖艺。其后随母返归吴门,居于姑苏城外半塘。 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董小宛抵达如皋,时年一十有九,小冒辟疆十三岁。董小宛初到如皋,由冒辟疆的夫人苏元芳为其置办了一处别院,此间小宛“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夏,她正式搬进冒家,由正室苏氏迎归冒家,居住在水绘园艳月楼中。 她与冒辟疆相伴九年,一生无嗣。董小宛殁于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

妾室:蔡含、金玥。蔡含,字女罗,号罗敷云;金玥,字晓珠,号圆玉 、玉山。俩人均为苏州吴县人,蔡工画,金治印,时称“冒氏双画史”,现有少量与冒氏合璧的画作存世。董小宛在世时,二人难得宠,闲于“染香阁”作《水绘园图》等,艺术成就颇高。董小宛死后,康熙四年(1665年)和六年,冒辟疆分别在55和57岁时将二人正式纳为妾,蔡享年40岁,金死于其后,传二女亦先后葬于“冒家龙圹”,世称“蔡夫人”和“金夫人”。

妾室:吴扣扣。名湄兰,字湘逸,小字扣扣。崇祯十六年生,原籍真州(江苏仪征)人,随父亲流寓如皋,英慧异于常人,且眉眼之间呈浅黛色。顺治六年,已嫁给冒辟疆数年的董小宛一见就将其买作婢女。清顺治十八年,51岁的冒辟疆择定当年中秋节后的第二天(八月十六日)正式将贴身丫环吴扣扣升格为妾,不料吴女在六月间突然患病,于中秋节后二天病亡,年方19岁,葬入城南郊影梅庵侧“冒家龙圹”。

妾室:张氏。生年不详,康熙十七年,冒辟疆68岁时续纳张氏为妾,后来张氏还为冒辟疆生了一个女儿。传死后亦葬于“冒家龙圹”。

冒辟疆一生有名份的妻妾共有7人。

史料索引

编辑

《清史稿》 冒襄传

冒辟疆小像冒辟疆小像

冒襄,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崇祯壬午副榜贡生,当授推官,会乱作,遂不出。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襄少年负盛气,才特高,尤能倾动人。尝置酒桃叶渡,会六君子诸孤,一时名士咸集。酒酣,辄发狂悲歌,訾詈怀宁阮大铖,大铖故奄党也。时金陵歌舞诸部,以怀宁为冠,歌词皆出大铖。大铖欲自结诸社人,令歌者来,襄与客且骂且称善,大铖闻之益恨。甲申党狱兴,襄赖救仅免。家故有园池亭馆之胜,归益喜客,招致无虚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隐居不出,名益盛。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书法绝妙,喜作擘“白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1693年12月31日),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影视形象

编辑

类型

年份

影视版本

演员

1939年

董小宛

徐风

1950年

董小宛

黄千岁

1961年

桃花扇

林家声

1963年

董小宛

高远

1964年

深宫怨

田青

电视剧

1987年

满清十三皇朝

杨仲恩

2000年

桃花扇传奇

郭晓东

2002年

魂断秦淮

刘奕君

2006年

七剑下天山

朱峰

2015年

多情江山

王屹

歌仔戏

1993年

顺治与康熙

陈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