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 编辑

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

冯沅君(190094日—1974年6月17日),原名冯兰,后改冯淑兰,字德馥,河南唐河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

1900年9月4日,冯沅君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1917年秋,冯沅君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4年,在上海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1935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7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山东省妇联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后又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74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享年74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冯沅君

别名:淦女士(笔名)、大绮(笔名)、吴仪(笔名)、漱峦(笔名)、易安(笔名)、沅君(笔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生日期:1900年9月4日

逝世日期:1974年6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卷葹

人物经历

编辑

冯沅君冯沅君

1900年9月4日,冯沅君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 1917年秋,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生,开始小说创作

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一组反对封建家长、旧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925年,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后,任教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次年回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并在中法大学兼课。

1926年,四篇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结集后取名《卷葹》,编入鲁迅先生编辑的《乌合丛书》之六,由北新书局出版。 1927年,任教于国立暨南大学国文系,兼课于中国公学。1930年,回北京大学任教,讲授诗歌等课程。

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文集《沅君卅前选集》。 193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戏曲教学和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国立安徽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校教授。

1942年,到四川任国立东北大学教授。1947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山东省妇联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6月,加入九三学社 1951年,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7年,与陆侃如合著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外文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英、捷克、俄、罗尼亚等文本向国外发行。 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当选山东省文教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4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享年74岁。

个人生活

编辑
  • 家世背景

冯沅君的祖父文,字征,大约有1500亩土地。她的父亲冯台异,字树侯,一生苦读,追求功名,在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了第三甲进士,到两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崇阳县知县。母亲吴清芝,是位通晓书、思想开朗的知识分子,曾担任过唐河县的女子小学校长。

从1926年秋天开始,冯沅君与陆侃如开始恋爱。 1929年1月24日,冯沅君与陆侃如在上海结婚。

主要作品

编辑

发表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杂文

《淘沙》(1924年)

短篇小说

《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1924年)

《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1925年)

长篇小说

歧路灯》 (1927年)

小说集

《卷葹》(1926年)

《春痕》(1928年)

《劫灰》(1929年)

翻译作品

作品名称

首版时间

法国歌曲的价值及其发展》

1946年

《法国新文学》《人民颂》《我曾漫步》

1947年

《双牛吟》《工人歌》

1948

出版著作

著作名称

出版时间

中国诗史

1931年

《中国文学史简编》

1932年

《南戏拾遗》

1935年

《古剧四考跋》

1937年

古剧说汇

1947年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1956年

中国历代诗歌选

1965年

《中国古典文学简史》

1957年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思想

冯沅君的创作大都集中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即使后期的创作也仍然是爱的主题。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葹》收小说四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这四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冯沅君小说既表现了觉女性“将毅然和传统战斗”,也表现了这些女性“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的软弱。

创作手法

冯沅君作品体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不仅是指其作品思想上的浪漫因素,更主要的是指其创作方法上的特征。其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安排为重心,而以人物心理刻画为重心;不以故事情节发展来框架作品的结构,而以人物心理、情绪发展为作品的线索。冯沅君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使是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的作品中,她也是借主人公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描写来渲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失时机地借景抒情,以景物、环境的描写来渲染作品的抒情氛围。

人物评价

编辑

冯沅君陆侃如雕像冯沅君陆侃如雕像

2010年10月17日上午,为纪念冯沅君、陆侃如先生在学术和育人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山东大学做出的贡献,冯沅君、陆侃如先生雕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北面桂花园揭幕。

山东大学以陆冯二人生前积蓄为基金,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