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编辑

中国广东省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1924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合并而成。

截至2022年9月,学校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4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专业学位类别43种;有在校学生67135人,有普通本科生33224人,硕士23125人,博士10163人,留学生623人;有专任教师4771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山大学

外文名:SunYat-senUniversity

简称:中大、SYSU

创办时间:1924年(甲子年)

创办人:孙中山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展开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011计划强基计划珠峰计划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收起

历史沿革

编辑

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大学牌坊中山大学牌坊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华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中山大学历史沿革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民代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学海汪洋,毓仁作,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国立广东大学钟楼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鲁迅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农学院在五华歧岭,法学院在蕉岭路亭,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后来,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学校发展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国立中山大学校门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7年, 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

截止2019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4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4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1个广东省野外台站。

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建设有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中山大学”号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机构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RFID与物联网芯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

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功能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学与抗肿瘤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转化医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科研机构

眼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肾脏病临床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循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公安部重点研究机构

视频图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953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民间历史文献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数字资源收藏丰富,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其中网络数据库1084个,电子图书254.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7万种,音视频资源15.4万小时。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会员机构,环太平洋学术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克思主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艺术学院。

广州校区北校园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8平方公里(312亩)

广州校区北校园景观广州校区北校园景观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广州校区东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1483.5亩)

广州校区东校园景观广州校区东校园景观

院系设置: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传播与设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

中山大学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

院系设置: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学院、生态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先进能源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