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 编辑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

蔡东藩(1877723日~1945年3月5日),本名蔡郕,字椿寿,号东藩,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人。中国近代演小说作家历史学家

十七年(1891年),考中秀才宣统二年(1910年),参加优贡朝考取为一,赴福建候补知县。不满官场恶习,称病回乡。辛亥革命后,担任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辑,编《中等新说文范》《等小学论说文范》。

乾隆间新昌吕抚著有《纲鉴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蔡东藩先是将之增补到清末并易名《中华全史演义》,后又从中受启发,以此书为提要,撰写卷帙浩繁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1915年秋开始著《清史通俗演义》,以后陆续著成前(附秦)、后汉、两晋(附十六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民国史各朝通俗演义,再加上一部《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总共撰写了13部计730余万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内容跨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1927年,病辞回乡,出任临浦小学教师,后置临江书舍,设馆授徒。1940年,日军渡钱塘江,遂携全家避难于诸暨县十四都藏绿坞村。1945年3月病逝,终年68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蔡东藩

别名:蔡郕、蔡椿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77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1945年3月5日

职业:历史作家

主要成就:完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编撰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临浦(今萧山临浦)

作品: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西太后演义、《绘图重增幼学故事琼林》

人物生平

编辑

蔡东藩居于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萧山临浦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

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全书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义》又名《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家庭出身

蔡东藩蔡东藩

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郕,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

蔡东藩幼年时,家境穷困,父亲蔡文杰,是临浦一家丝行的店员,工微薄,备受板的剥削与压迫,极力想摆脱这种境遇,因此,就把三个儿嫁给农村里的自耕农,叫三个儿子用功读书,以求改变穷困的处境。

学习经历

蔡东藩6岁左右,就跟随哥哥读书。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对他教学。二哥比他大四五岁,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十多岁时,已博览群书,能善文。当时亲友都目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于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渐不会行走,医治无效,夭折了。

父母因长次两子相继去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蔡东藩身上。可是家境贫困,无力给他求学,没奈何只好到富家为公子当“伴读”。这样,可以有机会老师讲课,又不需学费,且还有伙食供应。但蔡东藩从小秉性刚直,不喜逢迎,“伴读”生活寄人篱下,心情总不舒畅。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较好,一心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互相切磋,就蔡东藩到他家去共同学习。

考取秀才

蔡东藩14岁时,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东藩大20岁左右,身体魁梧,而蔡东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经过县考和府考,进考场人很拥挤。田沛鋆力大,双手挽着两只考篮,在前开路,腰中系着一根布带,叫蔡东藩拉住裤带,跟在后面。别人看起来好像父子同进考场那样。经过县考、府考后,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这次临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几个,数蔡东藩的年龄最小。从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此后,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杭州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那家有两个儿子要他教学,大的年龄比他稍大,小的也与他差不多。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

蔡东藩的父母长期来由于生活贫苦,又遭长次两子先后去世,忧郁成疾。虽然蔡东藩中了秀才,心里有些高兴,但积疾难医。因此,不久相继去世。蔡东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债办理丧葬。

充当枪手

蔡东藩蔡东藩

适值这年是乡试之年,蔡东藩的才学在附近有些名气,这时就有人来请他去做“枪手”,就是冒名顶替去考试。他明知干这样的事有着极大的危险,但为了偿还债务,就下决心“铤而走险”,给人家考取了举人,得到了一笔钱,还清了旧债。自那以后好几次乡试

蔡东藩写《清史通俗演义》时,“清代尚无正史,私家著述亦不数百货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自天命纪元起,至宣统退位止,共297年的主要历史事实,串连起来,就需苦心经营。所写的属于“演义”,单是说说巨政是不够的,必须穿插一些琐录,才能有血有肉,形象感人。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蔡东藩博览群书,相互印证,达到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这里仅举两例以为佐证

1.蔡东藩写顺治帝入关后,涉及清将豫亲王多铎的事迹,他就记得年轻时看过墅西逸叟著的《过墟志感》和经过毛祥鳞改写的《孀姝殊遇》与此有关。就在写清兵南下,攻入扬州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命多铎回朝休养时,插入了孀妹刘三秀与豫亲王多铎奇遇的故事,这就增加了“演义”吸引人们阅读的魅力。

2.蔡东藩写到雍正时的年羹尧,觉得要刻画年的性格特征的材料不足,就着意搜集。他觉得《客中闲话》一书中有一篇《公大将军延师》,其中的公大将军是与年羹尧的情况相符的。于是在写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臣子,有拥戴大功,得到宠遇时,安排了年羹尧延师的情节,从而更加生动地刻画出年羹尧骄纵专横的形象,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穷奢极,嗜杀成性的本质,以及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血淋淋的人吃人的关系。

元史通俗演义

他写《元史通俗演义》,知道这是棘手的事情。因为《元史》过于简单。商辂等撰的《纲目》,薛应旗作的《通鉴》,陈邦瞻著的《纪事本末》缺漏很多;《皇元武亲征录》《元秘吏》《丙子平宋录》《庚申外史》《元朝名臣事略》《元儒考略》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可作为《元史》考证的,有《蒙鞑备录》《蒙古源流》《元史译文补证》等,亦未详备。

为此,他尽力搜集东西史籍译本。就西洋史籍译本来讲,觉得于蒙古西征时,较中史为详,且于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亦足补中史之缺,足资参考。他所编写的《元史通俗演义》60回,是融会中国和东西洋史籍而成,从而“元代先世及深宫轶事,外域异闻,凡正史之所已载者,酌量援引,或详或略;正史之所未载者,则旁证博采,多半演入。”

如窝阔台汗执政时,曾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先锋,率军西征钦察,即俄罗斯东部;并分兵入波兰、入加,则已到东欧。马加即匈牙利,其北是奥地利,亦称奥斯,向与匈牙利或分或合,与匈牙利合时,则称奥斯马加。奥斯马加之西,是德意志联邦,日耳曼与捏迷思,皆德国联邦之一部分。蒙古军亦曾至奥斯、日耳曼与捏迷思。明宋濂等修的《元史》,因欧亚间之地理未明,所以关于拔都西征事,多略而不详。清末民初所译的西史,亦人地杂出,名称互歧。蔡东藩写这些史实,就反复参考中西史乘,两两对勘,择要汇叙,各取所长。他自己说过:“是足以补中西史乘之缺,不得以小说目之。”

民国通俗演义

蔡东藩写《民国通俗演义》的时候,会上未见有民国史的书籍,而他则敢于撰写,从此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和才能。许廑父称赞他说:“蔡子嗜报纸有恒性,搜集既富,编著乃详,益以文笔之整饬,结构之精密,故成一完善之史学演义,出版后不胫而走遍天下。”蔡东藩在该书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勋复辟、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节的始末,其中有机地穿插有关的轶闻趣事,做到“语皆有本,不敢虚诬.笔愧如刀,但凭公理。”

如蔡东藩写蔡锷与袁世凯斗争的情况,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加以整理,写出了袁世凯老奸巨猾,忌恨蔡锷,杀之不能,乃欲豢之;豢之不足,乃更宠之。而蔡锷自是英杰,身处旋涡。苦心孤诣,不惜自污,极力设法,以求有济。与蔡锷打交道的小凤仙,慧眼识英雄,尤足为粉佳色。对小凤仙的评价很高:“巾帼中有是人,已为难得;妓女中有是人,尤觉罕闻。”蔡东藩所写小凤仙的身世和特征是:“小凤仙浙江钱塘县人,流寓京师,堕入妓籍,隶属陕西巷云吉班。相貌不过中姿,性情却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是:粗通翰墨,喜缀歌,尤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都中人士,都称她为侠妓。”关于小凤仙的文字记载,最早只有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里才能找到。

宋史通俗演义

蔡东藩写历史演义的主张是“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在《宋史通俗演义》的序文中说:“宋代小说,不一而足,大约荒唐者多,确凿者少。龙争雄,并无其事;狸猫换主,尤属于虚。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羡?庞籍非怀奸之相,毁出不经。岳氏后人,不闻朝中选帅。金邦太子,曷尝胯下丧身?种种谬淡,不胜枚举。而后世则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为问先民之辑诸书者,亦何苦为此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乎!”他担心读者虚实难辨,误实为虚,蒙受不正确的历史知识,因此常作说明。如《宋史通俗演义》16回写到陈抟之死时说:“陈抟系一隐君子,独行高蹈,不受尘埃,若目他为仙怪一流,实属未当。俗小说中或称为陈抟老祖,捏造许多仙法,作为证据,其实荒唐无稽,请看官勿所惑哩!”

中华全史演义

蔡东藩在《中华全史演义》中写到春秋晋国时,涉及赵氏存孤之事,其中提出:“《史记》载有屠岸贾为难,及程婴、公孙杵臼存孤事,不知何据。或曰此汉韩信存孤事。”接着扼要地说明了故事的梗概,点明:“因汉人为之立传,不便言明,遂以吕后为屠岸贾,以韩为赵,以萧何家为公宫,而程婴、公孙杵臼,乃韩信客名,司马迁作《史记》因之,遂为千古之疑案。”蔡东藩敢于对太史公司马迁所作之《史记》质疑,实属有独到之处。

民族英雄的评价

蔡东藩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正直廉洁的人物,表示尊敬,加以表扬,但也不盲目崇拜。蔡东藩曾讲起过‘“撰写宋史时,写到陆秀夫在厓山患难之中,尚日书《大学》章句,训导嗣君,就给陆加了批语:‘其行甚迂,其志可哀!’”

看淡钱财

蔡东藩在10年多一些时间中,陆续写出了700万字左右的历史演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惊人的事情。他在社会上屡遭颠沛,在家庭内又常遇不幸。这一切没有使他颓丧消沉,反而经过考验和锻炼,使他更加坚强无畏。他写出了《清史通俗演义》,交给会文堂新记书局付印。仅拿了微薄的一点稿费。后来继续撰写,该书局与蔡东藩订约,每月拿60元工资。他在名利上从不计较。当他在写这些历史演义的时候,适值妻子和儿子多病之秋,而他毫不动摇,还是夜以继日地撰写。孙子蔡福源记得祖母曾经这样说过:“你祖父废寝忘餐地写演义,积劳成疾。劝他要好好注意身体,慢地写。你祖父却说:‘救国要紧,我的生命可置之度外。’又劝你祖父,多拖一个月,可多得60元钱,何必这样赶紧呢?你祖父又说:‘钱是身外物,我从不考虑,宁可官不做,来写这历史演义,当然是越快越好啊!’”

蔡东藩的辛勤劳动所得无几,却替会文堂新记书局的老板赚了大量的财富,这是书商对他的无情剥削。1935年《历朝通俗演义》全书铅印再版,那时祖父还健在,而该书局的老板就没有与他联系,不请他自己再写几句话,却找了个与这部书毫无关系的卢冀野,在每一部书的前面,各写了一篇与本书不大相干的序言。这卢冀野甚至连祖父作书的次序也没有看清楚,误认为从秦开始,按照朝代的先后依次写到民国的。

蔡东藩在写《民国通俗演义》时,曾有这样一件事:他写好了80回,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就迫不及待地出版了。一天有个军官到该局找蔡东藩,气势汹汹。后来知道不在,留下一张条子和一小包东西。条子里写的是对祖父进行恫吓的话,小包里是两颗子弹。会文堂新记书局的经理把这经过转告了祖父,他知道后非常气愤,理直气壮地说:“要改变观点是不可能的,坚决拥护‘民主’、‘共和’”。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蔡东藩在强暴面前是决不服的。

蔡东藩写历史演义的十年多,由于他常常不顾劳累,废寝忘食,所以渐得胃病。书成之时,胃病愈重,其精力就日益不济了。

作品评价

编辑

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真是两全其美。

众所周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蔡东藩却相反,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拒不戏说的态度对后辈历史作家影响很深。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这也许正是这部小说被冷落的原因。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

醉高歌.蔡东藩

------诗酒仙

少年怀抱功名,宦海唏嘘泡影。清风吹绝攀龙兴,吹起儒生秉性。

林泉笔奋雷霆,稗史呵成巨鼎。千秋一揽东岳景,一揽河山万顷。

家属成员

编辑
  • 父:蔡文杰,临浦一爿丝行的店员。

  • 兄:蔡东藩有两位哥哥,姓名不详,早年去世。姊:蔡氏,蔡东藩二姐,出嫁田沛鋆。

  • 妻子

    1.王氏,原配,农家女子。育有二子。

    2.氏,续弦,当地黄姓名医之女。育有一女。

    3.韩氏,第三任妻子,韩姓店员之女。不孕。

  • 子:蔡震濆,蔡东藩长子,原配王氏所生。惟一长大成人的儿子。

  • 1.蔡福源,震濆长子。

    2.蔡福恒,震濆次子,生活在绍兴。

    2.蔡福绥,蔡震濆第三子。

  • 资料索引

    编辑

    《浮生若梦:蔡东藩传》《浮生若梦:蔡东藩传》

    保明《浮生若梦:蔡东藩传》,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梳理了蔡东藩从最初的热衷科举,力图“清官救国”,到编著行销全国的教科书《中等新论说文范》等体现的“教育救国”理想,再到受严复梁启超等“小说救国”“演义救国”理论影响,有感于“帝王专制之魔力”而埋首历史演义的写作,最后沉寂于民间终老于乡野这一简单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透过传主的一生,也给我们呈现出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