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编辑

明朝初期历史人物

方孝孺(1357-1402年7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始终不。被杀害于南京聚宝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帝时追谥“文正”。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顾见龙绘《方孝孺像》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方孝孺

别名:缑城先生、正学先生

字:希直,一字希古

号:逊志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台州府宁海县

生日期:1357年

逝世日期:1402年7月25日

主要作品:《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深虑》《豫让论》

主要成就:著作甚丰,内容醇深雄

官职:翰林院文学博士

谥号:文正

逝世地:直隶应天府

墓葬:江苏南京聚宝门外山上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方孝孺像方孝孺像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台州府宁海人 父亲方克勤,洪武年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公守法,入《明史·循吏传》

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 。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学问,常以宣明仁天下、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 。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步入仕途

方孝孺像方孝孺像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枢 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后来,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 。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名,聘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示对他的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 。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更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官职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辅佐建文

方孝孺像,取自明嘉靖四十年台州王大可刊本《逊志斋集》方孝孺像,取自明嘉靖四十年台州王大可刊本《逊志斋集》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攻掠大名府。朱棣听到齐泰、子澄已经奔窜的消息,上书请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 。方孝孺建议:“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天气暑热降他们应该会不战自疲。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真定府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燕王他一定回军救援。我方以大量军队追随燕王之后,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结局。现在他的奏事文书恰好送到,应暂且给以答覆,文书往返时间超出一月,就会使得他的将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消灭燕军,就不会很费事了。 ”朱允炆表示赞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乘车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让他罢兵回归自己的属地。又写下传布的谕旨数千字交给薛岩,拿到燕军之中,秘密散发给众将士。薛岩到燕军中,他将谕旨藏匿起来,不敢出示给将士们,燕王也没有尊奉诏令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派遣军队扰乱燕军粮饷运输线。朱棣又派遣指挥武胜上书朱允炆,申诉以前的请求。朱允炆想要应允,方孝孺说:“此时若停止军队作战,以后就难以再次凋动集中了,愿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杀了武胜来,拒绝朱棣的请求 。不久,燕兵抢掠了沛县,烧毁粮。这时候,讨伐河北的军队疲乏无功,而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又被断绝,方孝孺以此深感忧虑。由于朱棣的世子朱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则狡狯谲诈,又得到朱棣的宠爱,曾想夺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谋划用计策离间他们,造成他们内部 。于是将这一建议禀报朱允炆,派遣锦衣卫千户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燕世子。世子收到书信没有启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往燕王军前,方孝孺的离间计谋无法实行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 。”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朱允炆命众将调集水军于江上,而陈瑄率战舰投降了朱棣,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 。朱允炆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坚决请求守卫南京城池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进了监狱

被诛灭族

方孝孺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方孝孺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身后之事

方孝孺题跋像,取自清代修《安徽庐江方何氏宗谱》方孝孺题跋像,取自清代修《安徽庐江方何氏宗谱》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在诛灭方孝孺“十族”时得以免死。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

明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时士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话,还为此纂成《归宗录》。不久方氏觉察到其中的虚假,告到官府,才了结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文学成就

编辑

方孝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方孝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题宋·李迪《三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方孝孺题宋·李迪《三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历史评价

编辑

方孝孺书法方孝孺书法

人际关系

编辑

家庭人员

  • 父:方克勤

  • 兄:方孝闻

  • 弟:方孝友

  • 妻:郑氏

  • 子女:方孝孺有二子:方中宪、方中愈,还有二女,在南京城破后,投秦淮河而死。

  • 十世孙:方忠奕

    后世子孙

    永乐帝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在短短的七个月在位时期,亲自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任南京提学御史的杨廷筠在认定方孝孺嫡系余德宗一支繁衍至二百多人后,允许其后裔复姓方。

    天启二年(1622年),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入京参加贡生考试,上书明熹宗朱由校,请求正式为方孝孺恢复名誉。明熹宗下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至此,隐居奉贤、南汇等地区的方孝孺后裔终于得到官方认可,方孝孺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 人物争议

    编辑
  • 被灭十族的传说

    方孝孺像方孝孺像

    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有史以来,“灭十族”惟方孝孺与景清两人。

    朱棣即位后,请“读书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

    因为有求方孝孺,当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还是保持耐性说是皇室家事,意为让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顶真到底,拒不同意。

    初见“诛十族”于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

    《明史·方孝孺列传》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其族”说明成祖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根据另一则史料《立斋闲录》里面的记载是:“今校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

    《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方孝孺被诛灭十族这个有待于考证,第十族为门生之门生。但诛十族的行为与十族是否被诛灭并不矛盾,正史中虽然没有对于方孝孺被诛灭十族之事并没有直接点出,但是前后呼应 ,在字里行间中间接说明。

  • 史书记载

    编辑
  • 明实录

  • 《明史·成祖本纪

  • 《明史·方孝孺传》

  • 《国榷》

  • 《明史纪事本末》

  • 后世纪念

    编辑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

    2005年视剧《大明天子》:戈辉饰方孝孺。

    2009年电视剧《郑和下西洋》:钱学格饰方孝孺。

    2011年电视剧《洪武三十二》:艾威饰演方孝孺。

    2015年电视剧《英雄诀》:吴成志饰演方孝孺。

    2019年电视剧《大明风华》:王毅凡饰演方孝孺。

    戏曲形象

    1993年戏曲《千戮·草诏》:张卫东饰演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