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编辑

明代著名文学家

李攀龙(15145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攀龙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归。次年还京师,聘充顺天乡试同考试官。之后历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刑部山西郎中、顺德知府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上疏乞归。隆庆元年(1567年),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历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河南按察使。隆庆四年八月十九日(1570年9月18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李攀龙曾从许邦才、殷士儋学。与李先谢榛、吴维岳、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称七才子。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

概述图参考料: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李攀龙

别名:沧溟先生

字:于鳞

号:沧溟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济南府历城

生日期:1514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1570年9月18日

主要作品:《沧溟集》《古今诗删》

主要成就:“后七子”领袖

擅长:七言近体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李攀龙生于明正德九年四月十八日(1514年5月12日) ,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去世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九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氏纺织度日。十八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 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许邦才约为知交。李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八股文,又得到山东督学王慎中赏拔,被人们视为狂生。

宦海沉浮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攀龙被赐同进士出身。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李攀龙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 此间,李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 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三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求豁免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榆、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当时他的同乡殷学是陕西巡抚他写文章,李攀龙严拒绝:“文章是下令就能写出来的吗?”当时关中大地震爆发,因患心脏病,又思念独自在家的母亲,李攀龙便请假还乡。 按旧例,外官因病归家,不再起用。吏部重其才能,援何景明之例,特准予告假。 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隐居故乡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卧,杜谢客,不与权往来,一些达官显贵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

李攀龙居住于山色之间,对这座白雪楼十分喜爱,他在《白雪楼》一诗中这样写:“伏枕空林积开,旋因起色一登台。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无那嵇生成懒,可知陶令归来。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摇落酒杯。”白雪楼给了李攀龙一片心灵净土,使他得以潜心创作,在百花洲畔居住的这段日子,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占据占《沧溟集》的一大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起复生涯

隆庆元年(1567年),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在浙江,李攀龙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将士,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隆庆三年(1569年),李攀龙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河南任职仅四个月,母病故,李攀龙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李攀龙遂卧病不起,于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

主要影响

编辑

诗歌

李攀龙诗选李攀龙诗选

七子派古诗主汉魏,近体主盛唐。汉魏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典型地反映在意境浑成和气势沉雄上。讲风骨、气格则必主措语雄厚。这种美学特征在攀龙的创作中表现极为突出,他的各种诗体中均有骨气道劲,寄托遥深,情思壮阔,气势昂扬的特点,以七言古诗和律绝为典型。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

李攀龙的诗歌创作体式完备,内容广泛。诗歌是他感发情志,激愤抒怀的主要手段,内容则包罗万象。就题材和内容看,主要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海防诗、叙事怀人诗、赠别诗、纪行诗、唱和酬答诗等几项。

李攀龙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

散文

李攀龙的散文创作一向被视作诘聱牙的典型,在语言多迂曲缠绕,诘屈艰涩,但也形成质朴深、雄浑厚重、气盛语健、典则瑰丽的总体风格。他追求的这种创作效果,与他的散文复古理论密切相关,也与他对散文的审美趣昧紧密结合。七子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真正推行散文改革,具有明确的复古主张和在散文创作上自有特色的作家不多,“大概前七予中的李梦阳、康海、何景明和后七子中的李攀龙、王世贞、宗臣,可以称为秦汉派的中坚分子。其他人也赞成文必秦汉的主张,为文学古多沿用二李路数。终为追音逐响之辈。” 李攀龙在七子派中属于实践家,其散文理论较诗歌理论更少,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观念,只是他的观念多表现为对前人散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当代人观点的认同或反对上。

才力富健、气盛辞雄,章法严整、语辞古雅构成攀龙散文的总体风格。李攀龙的散文崇尚“真”的审美特征。他在文章中敢于说真话,说出事情的真相,显示出求“真”的人生追求。七子派喜欢策论碑传这一类宏芷典则的文体,这类文体有史传性质。李攀龙对“信而有征”的《左传》、《史记》非常推崇,他在志传中,则敢于暴露事实真相’,说出一些人不敢言之言。

历史评价

编辑

殷士儋:能为献吉辈者,乃能不为献吉辈者。然于鳞方且痛人诋其文辞相矜,不达于政,游刃引割,所至弦歌亦治,操概凛洁,耻为色泽,称其为文。于鳞独文士乎哉?

王世贞:①于鳞于书无所不通,为人狷介信,而好为深沉之思。当所未得,或竟日夕忘食寝。家故贫,又官常调,而绝不肯逐众为干谒,泊如也。即世所称说名士,亡可当于鳞云。 ②于鳞宏丽浑壮,鲜所不有,又济之沉思。假以数年,奚让二氏哉,太岳二室,芝菌樛结。光华若朝,霞芬旨入。九咽庶乎,其近之矣。 (《明诗评·卷一》)③海内称文章家不相下,更齮龁胜己者,此其常云。日吾之使而南也,于鳞辱予言,计于鳞所许可,亡过北地李生矣,其次为仲默,又次昌谷,而其微词多讥切某郡某郡二君子。二君子固蠖伏林野,其声方握柄,所褒诛足浮沉天下士。(《赠李于鳞序》) ④于鳞自弃官以前,七言律极高华,然其大意,恐以字累句,以句累篇,守其俊语,不轻变化,故三首而外,不耐雷同。晚节始极旁搜,使事该切,措法操纵,虽思探溟海,而不堕魔境。世之耳观者,乃谓其比前少退,可也。歌行方入化而遂没,惜其不多,寥寥绝响。 ⑤于鳞才可谓前无古人,至於裁鉴,亦不能无意。向余为其《古今诗删》序云:“令于鳞而轻退古之作者,间有之;于鳞舍格而轻进古之作者,则无是也。”此语虽为于鳞解纷,然亦大是实录。 ⑥文繁而法,且有委,吾得其人曰李于鳞。简而法,且有致,吾得其人曰汪伯 ⑦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五言古,出西京建安者,酷得风神,大抵其体不宜多作,多不足以尽变,而嫌於袭;出三谢以後者,峭峻过之不甚合也。七言歌行,初甚工於辞,而微伤其气,晚节雄丽精美,纵横自如,烨然春工之妙。五七言律,自是神境,无容拟议。绝句亦是太白少伯雁行。排律比拟沈宋,而不能尽少陵之变。志传之文,出入左氏司马,法甚高,少不满者,损益今事以附古语耳。序论杂用《战国韩非》诸子,意深而词博,微苦缠忧。铭辞奇雅而寡变。记辞古峻而太琢。书牍无一笔凡语。若以献吉并论,于鳞高,献吉大;于鳞英,献吉雄;于鳞洁,献吉冗;于鳞艰,献吉率。令具眼者左右袒,必有归也。 (《艺苑卮言·卷七》 )

王世懋:子美而后,能为其言而真足追配者,献吉、于鳞两家耳。以五言言之,献吉以气合,于鳞以趣合。夫人语趣似高于气,然须学者自咏自求,当更合。七言律,献吉求似于句,而求专于骨;于鳞求似于情,而求胜于句。然则无差乎?曰:噫,于鳞秀。 (《艺圃撷余》)

屠隆:①于鳞诗丽而精,其失也狭;元美诗富而大,其失也杂。若以元美之赡博,加之于鳞之雄俊,何可当也?②于鳞才高而不大,元美才大而少精。于鳞所乏深情远韵,元美所乏玄言名理。③元美大家,于鳞为大家不足。子相名家,公实、子与、明卿为名家不足。 (《鸿苞节录·卷六上·论诗文》)

胡应麟:仲默不甚工绝句,献吉兼师李、杜及盛唐诸家,虽才力绝大而调颇纯驳。惟于鳞一以太白、龙标为主,故其风神高,直接盛唐,而五言绝寥寥,如出二手,信兼美之难也。张助父太和七十绝,足可于鳞并驱。 (《诗薮·内编卷六》)

许学夷:①于鳞七言律,冠冕雄壮,俊亮高华,直逼唐人而上之。其俊亮处或有近晚唐者,余子亦然。然二十篇而外,句意多同,故后人往往相诋。然唐人七言律,李颀诸公仅得数篇,尚足不朽,于鳞严选可得二十余篇,顾不足以传后耶?但后进初学,志尚奇僻,于其高华雄壮处实不相投,故托之温雅以抑其雄壮,托之清淡以抑其高华,既未足以压服人心,则直以句意多同,并干乾坤、日月、紫气、黄金等字责之矣。如‘自许铁冠冲瘴疠,兼携白笔扫风霜。“弹章气借山河壮,执法秋临节钺寒。”等句,冠冕雄壮者也,但较之献吉,则着意贾勇耳。五言律,体虽宏大,而警绝者少,间有俊语,乃七言剩余。七言绝入录者,较律声调虽同,而意实宽裕,足配龙标。 ②于鳞七言律,冠冕雄壮,诚足凌跨百代,然不能不起后进之疑者,以其不能尽变也。唐人五七言律,李杜勿论,即王孟诸子,莫不因题制体,遇境生情。于鳞先意定格,一以冠冕雄壮为主,故不惟调多一律,而句意亦每每相同,元美谓“守其俊语,不轻变化”是也。然或厌其一律而录其别调,则又失其所长,非复本相矣。余子亦然。 (《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二》)

王士祯:沧溟先生(李攀龙)论五言,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此定论也。常熟钱氏但截取上一句,以为沧溟罪案,沧溟不受也。要之,唐五言古固多妙绪,较诸《十九首》、陈思、陶、谢,自然区别。七言古若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三家,横绝万古;后之追风蹑景,惟苏长公一人而已。 (《师友诗传录》)

纪昀等:明代文章,自前后七子而大变。前七子以李梦阳为冠,何景明附翼之。后七子以攀龙为冠,王世贞应和之。后攀龙先逝,而世贞名位日昌,声气日广,著述日富,坛坫遂跻攀龙上。然尊北地,排长沙,续前七子之焰者,攀龙实首倡也。殷士儋作攀龙墓志,称文自西汉以来,诗自天宝以下,若为其毫素污者,辄不忍为。故所作一字、一句,摹拟古人。骤然读之,斑驳陆离,如见秦汉间人。高华伟丽,如见开元、天宝间人也。至万历间,公安袁宏道兄弟始以赝古诋之。天启中,临川艾南英排之尤力。今观其集,古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议。然攀龙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汰其肤廓,撷其英华,固亦豪杰之士。誉者过情,毁者亦太甚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二五》)

张廷玉等: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 (《明史·李攀龙传》)

轶事典故

编辑
  • 沧溟清节

    李攀龙死后家中十分贫穷,以至于墓地只是一个简单的土堆。李攀龙去世不久,他儿子李驹也得病亡故,李攀龙的后代仅存一位刚不含乳的重孙,和他的遗孀、儿媳借居在陋巷之中,缺吃少喝。他生前的宠姬、善做葱香包子的蔡氏,70余岁时仍在卖胡饼自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晚明四大家”之一的邢侗给山东巡抚孙文融写了一篇《上抚台孙文融》,请求山东巡抚资助李攀龙的家人。邢侗的建议得到了孙文融的支持,责令历城县令陈采居购买良田、修葺房屋,以供李攀龙后人居住和生活,遂使李攀龙后人“八口无饥之业,三寡妇亦遂有家”。

  • 人际关系

    编辑

    祖父:李端。早年迁居于济南府城西门外。以赌博在西关赚得家业。

    父亲:李宝。挥霍家产,年仅36岁因酗酒无度而病死。去世时李攀龙年仅九岁。死后追封为中宪大夫。

    妻子:徐氏。监察侍御史徐宣的二儿。隆庆元年(1567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四岁。

    儿子:李驹。郡诸生,许氏之子。娶山西应州知州马应奎之女马采。

    主要作品

    编辑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

    李攀龙诗歌摘编

    体裁

    名目

    诗歌

    《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归广陵》《和聂仪部明妃曲》《寄送方山人归歙州》《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答赠沈孟学》《长相思·秋风清》《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平凉》《杪秋登太华山绝顶》《人歌》《大风歌》《送皇甫别驾往开州》《广阳山道中》《陇上歌》《铙歌 其十二 有所思》《青溪小姑曲》《地驱乐歌》《赋得居胥山送李侍御》《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 其一》《送子相归广陵 其六》

    人物争议

    编辑
  • 墓址争议

    李攀龙死后葬在家乡河南,但关于具体位置,各种文献记载提供了五种说法:

    1.“牛山之原”说。在李攀龙去世的次年,济南名诗人殷士儋为其撰写墓志铭中提出,“葬公于牛山之原,徐人祔焉”。

    2.“马鞍山之东阳”说。徐恭人为李攀龙之妻,早于李攀龙而去世,李攀龙去世前三年曾撰《亡妻徐恭人状》加以怀念,该文中说徐恭人“葬郡城西北马鞍山(即今天的北马鞍山)之东阳,祖兆南若干步”。李攀龙死后当与徐恭人合葬,因此墓地也应在马鞍山之东阳。

    3.“长清道中”说。李攀龙去世8年后,其友人王世懋去墓地祭拜他后,写有《东游记》一文。从该文得知,李攀龙当时在“长清道中”,非常简陋,李攀龙之子李驹解释说,之所以简单处置,是因为“将卜迁别葬耳”。

    4.“柳沟”说。明崇祯年间《历乘》和《历城县志》分别记载,李攀龙墓在“黄岗下柳沟”和“柳沟”。

    5.“药山之麓”说。清顺治年间,山东提学道施闰章曾亲往李攀龙墓凭吊,并重新撰写了《李沧溟先生墓碑》,碑文明确提出,李攀龙墓在“药山之麓”。

  • 后世纪念

    编辑
  • 李攀龙墓

    主词条: 李攀龙墓

    李攀龙墓位于北马鞍山东麓。土墓高1.5。墓前有3通石碑及石狮、石马、石人、石柱各2。其墓青砖所砌,为东西长形拱顶地上墓,上面覆盖着黄土呈圆形。墓门有2个,一大一小,据有关资料考证,小门是李攀龙之妻墓。该墓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被毁。现墓址旁仅存石人1个。据《天桥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1984年秋天,李攀龙墓原址上改建工厂

  • 白雪楼

    主词条: 白雪楼

    白雪楼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是李攀龙藏书处,为明朝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出资所建。清代初年因年久失修坍塌。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任山东布政使张缙彦在白雪楼原址上重建,人称“泺源白雪楼”。同治十年(1871年),山东按察使长赓、山东转运使郑兰、山东观察使萧培元及济南士绅捐资翻新。 1956年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现存趵突泉内的白雪楼是1996年由市政府出资,在泺源白雪楼的遗址上重建的,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

  • 史料索引

    编辑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攀龙传》

  • 《名山藏·臣林记(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