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四十里 编辑

王小妮著长篇小说

方圆四十里》是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王小妮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最初发于《芙蓉2001第5—6期。

《方圆四十里》描写了从1975年夏到1976年,一段四季轮回的时间里,在遥远的北方风景秀美的锦绣公知青农民生活。该书每一小节犹如一幅速写,看似笔法随意不拘,实则字字凝聚作者对特殊年代的反思。在《方圆四十里》中,王小妮沉着而冷静地描绘出一代知青的生活底色和历史氛围。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方圆四十里

:王小妮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2003年3

字数:210千字(2003年版);234千字(2012年版);220千字(2019年版)

内容简介

编辑

《方圆四十里》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夏到1976年春,在北方农村一个叫锦绣的公社,一群个性分明的知青下放到农村的生活故事。主要描述了他(她)们在乡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是一部逼真的知青生活写照。 他们中大多数人一方面不满现状,不择手段地争取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在贫穷、愚昧、落后的环境中自甘堕落,无奈、无聊、灰暗、恶作剧似地活着。他们爱干不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农民没有感情,也不欢迎新来的集体户;他们分帮派,打架斗殴,赌博,乱窜户,逃避劳动,斤斤计较,对积极者进行排挤;他们吃有囊虫的病猪肉,抽,偷农民的和狗羊,折磨青,编唱滑稽的歌,互相之间以捉弄取乐;日夜盼望回城,为争取回城的招工指标写信告密,自己给自己投票,集体癔症,诬陷栽赃最实的农民,自知回城无望后投毒等。他们已丧失知青的精神内涵,甚至不会写一些简单的字。他们的病态和沉沦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垮掉的一代。在形式上,《方圆四十里》设置126个小的段落,每段有相对独立的情节塑造了中国北方知青中“垮掉一代”惨烈而无奈的群像,再现了那一段“声名藉”的岁月生活。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章

农历粽子节

第二章

有黑瓦顶的乘降所

第三章

月亮照耀老榆树

第四章

的季节

第五章

大地的裂缝

第六章

在树上喊话的布谷

后记

后记

创作背景

编辑

很多年以来,王小妮都不能忘掉她对七年农村生活的记忆(1969年父母下放三年,1974年作为知青插队四年)。它自然而然地自我逐渐沉淀过滤着,在王小妮和她的同代人这里,它来越接近着客观和真实。

1996年,王小妮开始准备用长篇的形式写这段生活。在王小妮以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知青的作品,王小妮感觉,二十几年过去,在她头脑中最后永久留下来的东西和以往作家们的作品都相当不同。

王小妮插队的后期,在东北农村的一个县的“知青办”编缉知青报,能比较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知青,因此王小妮把她的故事设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方圆四十里的一个公社,和特定的时间——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之中,并且在作品之前附了公社地图和人物表。

人物介绍

编辑

陈晓

老知青的代表。未回城前,这个打架能打出血的人,只要让他在1975年12月31号以前回城,他这辈子绝不再动手。他最终借助父亲的力量回城,回城时,对小绝情透顶,有着“这辈子再也不挨锦绣的边儿!”的想法。回城后,为向车间工友证明自己当红卫兵时弄到一把好刀,重回脖子山三队集体户。面对铁男的嫉妒和敌视,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无知和骄傲。

英子

老知青的代表。因无法抹去家庭悲剧的创伤不愿回城,宁愿到公社老院去。

杨小华

老知青的代表。虽然被评为先进,但仍未拿到招工名额,绝望之下,投毒自杀,并带走集体户的其他几位知青,包括自己的弟弟。

刘青

老知青的代表。1965年自己背着书本行李,毕业自愿下乡,铁了心要做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知青,面对招工信息毫不动摇,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但是,在作品中,他的这种坚持让人觉得有些滑稽迂腐。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后知青小说

《方圆四十里》以全方位的视角和新颖的技法描画了上山下乡后期的知青群像,作者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自然地表现在“文革”后期知青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避开“宏大叙事”的模式和“青春无悔”的主题,表现知青在乡村社会英雄理想主义覆灭后的无奈、迷惘、堕落和绝望,以及他们自己争取一个更好前途所付出的努力和痛苦。

艺术特色

多重视角

《方圆四十里》在刻画知青群像时,作者除了采用叙述人的角度外,还引入了农民、退伍兵、农村中学生、农村干部、工人、农村小学生自然界生物等多种角度,甚至是知青的角度。在农民眼里,知青是一群被城里防疫撵下屯的飞鸽牌人物,穿着似要饭花子的掠夺者,偷鸡摸鸭的贼皮子,占用他们的酸菜缸,无聊到常闹事,经常打架,对不起庄稼的牲口一般的人,窝里吃窝里拉,做到份儿了;在退伍兵眼里,知青是恶鬼一样的人;在农村中学生眼里,知青是可以摆在世面上的人;在农村干部眼里,知青是见了八分钱的烟就损得不成样子,不可招惹的“烫手山芋”;在工人眼里,知青是在乡下学会了三吹六哨的人;在农村小学生眼里,知青是见了要避开走的可怕的人;在自然界生物的眼里,知青是恶毒、值得怜悯、人费解的人;在知青的眼里,知青是匪,是鬼,不是人。

磁场式结构

与内容上的对主流叙事的超越相应,《方圆四十里》在叙事方式上也是别开生面的。作者将故事设定在特定的空间——方四十里的一个公社,和特定的时间——一年的四个季节,穿插叙述了八九个知青点发生的故事。但作者并未人为地编造风云际会的宏大生活画面,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讲述了知青们生活的故事和别具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这种带有“叙述的历险”意味的“反长篇常规结构"方式,具有“磁场式结构"。

抽象化叙事

王小妮意识到对知青生活需要一种新的认知才能够重构关于它的记忆,所以抽象化的叙事,就成为她写作的必然选择。显然《方国四十里》通过抽象化叙事,回避了那种惯常的历史整合的思路,所以读者读不到关于知青生活的历史性的完整故事,它只在抽象的层面上指向细节,指向那个由细节构成的特定空间:方圆四十里。它在读者的阅读中,是一幅由细节连缀起来的记忆地图,就像小说作者给读者描画的锦绣公杜知青点假想图那祥。由此,可以理解《方圆四十里》叙事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特征。

作品评价

编辑

《方圆四十里》将人与土地、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贯穿其中,同时埋藏着温柔的压抑与痛苦。(《生活日报》评)

《方圆四十里》这部小说写得很沉,不靠故事来推动情节,而是靠日常画面,从字里行间来表现那个特定的年代。(《羊城晚报》评)

《方圆四十里》摒弃了第一人称视角,而以旁观者姿态写知青生活,并着力于最细微、最易被忽略处,以动感、画面、方言、群像、随机性,让“死去了”的人物重新活起来。(《文学报》评)

《方圆四十里》和《挂到臭,猫叫到瘦》的意义就在于,尽管作者王小妮和更的的是知青,但他们都试图淡化自身经验对写作的影响,努力还原一个作者立于叙事之外的客观描述。这种努力,让这两部小说比之前的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呈现出许多新鲜的面貌。或者说,尽管它们不可能超越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的天然悖谬性存在,但它们却进一步逼近了这个超越。(作家刘汀评)

出版信息

编辑

《方圆四十里》最初发表于《芙蓉》2001年第5—6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书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方圆四十里》

2003年3月

作家出版社

7-5063-2618-3

《方圆四十里》

2012年10月

中国华侨出版社

978-7-5113-2898-4

《方圆四十里》

2019年1月

中国青年出版社

978-7-5153-5376-0

作者简介

编辑

王小妮王小妮

王小妮,满族,1955年出生吉林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人、作家,历任长春制片厂、深圳现代装饰杂志社、深圳影业公司工作人员,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方圆四十里》《人鸟低飞》《上课记》《上课记2》《1966年》《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看看这世界》《出门种葵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