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 编辑

亚洲内陆高原

蒙古原大部为古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蒙古高原

外文名:MongolianPlateau

所属地区:亚洲内陆

面积:200万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成吉思汗陵

主要民族蒙古族

平均海拔:1580米

区域位置

编辑

位置境域

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内蒙北部,东西跨经度34°36′,西至东径87°40′,东至122°15′;南北跨纬度15°22′,北至北纬53°08′,南至37°46′。

区域范围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贝加尔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形成过程

编辑

多数研究认为蒙古高原的隆升与印度一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产品,其隆升时间比青藏高原主体晚,主要集中在近1000万以来。

气候特征

编辑

气候

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量约200毫米(8吋)。最热的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月份平均气温为-31℃

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十至十三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猎部落。草原游牧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森林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也进行采集和捕。各个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 牧民们每年冬夏,沿着习惯形成的路线在牧地间迁移。

辽朝时,草原诸部以牛羊驼和皮毳等物与辽进行交换,换取绢帛、铁器等生产工具和日用品。金朝与革职诸部继续保协交换关系,在边境指定的地点进行互市。部落首 领通过入贡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换关系。与邻境的交换多由西城商人进行,这些商人来往于草原各部,沟通了游牧民和定居农业人民的贸易联系。 农业在蒙古地区也出现了少量的农业。辽朝在今海拉尔地区、 克鲁伦河流域移民屯田, 兴修城镇,发展了农业。在邻近族、契丹族和真族农业地区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农业。

蒙古高原各部处于原始会末期,正在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铁的输入,促进了蒙古各部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氏族制度逐渐瓦解,私有制日益发达,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一些草原族为了对付外敌或进行掠夺战争, 往往组成部落联盟。这种联盟的大首领被称为汗。十世纪中叶前,克烈曾被塔塔尔征服,辽朝中期征服了克烈诸部,乃蛮部落于11世纪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牧地在阿尔泰山之阳,北接斡亦剌惕,西界回鹘,札剌亦儿在辽朝曾经打败蒙古部,后因反辽失败,逃亡蒙古部,与蒙古部争夺牧地,在贝加尔附近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世仆。

蒙古帝国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国号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成吉思汗在位时即先后与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敌对,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控制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华北、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蒙古帝国在1260年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走向分裂。

1388年,明朝军队在大将蓝的率领下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三千多人及军士七万余人被俘,脱木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缢杀。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为防止外蒙的割据,清庭在库伦(乌兰巴托)设置大臣,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保障疆域的稳定。1727年中俄签定的《恰克图界约》肯定了蒙古属于中国。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沙俄开始培植亲俄势力,并大批发放武器,准备制造外蒙独立。年底,在沙俄总领事的指挥下,驱逐中国官员,宣布独立,一年后签定《俄蒙协定》《商务专约》,1913年,袁世凯与沙俄订立《中俄声明文件》,确认中国是蒙古的宗主国,改“独立为“自治”。但中国政府不能驻军、移民外蒙,而沙俄可以,蒙古事务需两国协定解决。1915年再订《中俄蒙协约》,确认1913年的文件。

1919年11月中国政府强行通过政,取消自治和废除1915年前的条约,并在库伦设置行政公署。1920年由苏和乔领导的蒙古共产党成立,1924年11月第一届大呼拉尔会议在库伦召开,改库伦为乌兰巴托。1945年,日本战败,中苏谈判再次涉及外蒙问题,1945年10月10日到20日,外蒙共集会13000次,举行投票全部赞成独立

经济

编辑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蒙古的纳来哈(Nalayh)和乔巴山(Choybalsan)出产煤,内蒙古包头附近开采煤和铁矿。此外还有铅、锌、石、铀、石油、银和钨等重要矿藏。

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放养羊、牛、马、骆驼。种植业仅限于河谷地区,主要为小麦、燕麦等。种植业和林业占少量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仅有零星的畜产品加工业。有煤、铁、锰、钼、铅、锌等矿。

居民

编辑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

蒙古高原主要居民是蒙古族人。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语言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至今仍使用传统的蒙古文,蒙古国使用西里尔文字(新蒙文)。信萨满教,自17世纪起还信奉藏传佛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穹庐顶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蒙古包内的地面铺毡子和地毯。饮食主要有奶食,肉食。常以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分4个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葬式大体有野葬(天葬),火葬,土葬(无丘)。节日主要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贺大年。蒙古人传统上是游牧民族,主要放养牲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但在20世纪已广泛发展牧场。虽然气候恶劣限制了农业发展,但高原上仍可种植小麦、燕麦、其他谷物和蔬菜。内蒙古灌溉区还可种植甜菜和油菜籽。

风俗

编辑

艺术

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长调腔长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气质。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舞刀”、“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一称“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

服饰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炒米、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热情酩酊大醉。

社会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文物古迹

编辑

长城

长城长城

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战国赵北界长城沿阴山山脉南麓,向北与蒙古高原相接。赵北长城东起张北经集宁、呼和浩特、固阳、五原至于高阙(今杭锦后旗)。燕北界长城则西起张家口以南的怀来县经围场、赤峰直达辽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将秦、赵北界长城,燕界长城连接起来,修缮、加固、增筑,形成的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大部分构筑在内蒙古高原之上。

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秦始皇长城的基础上,于今内蒙古高原上又增筑了著名的“河西长城”和“武帝外长城”。河西长城东起今甘肃永登,经永昌、张掖酒泉直至玉门以西罗布泊一带。“武帝外城”,东起呼和浩特市以北的百灵庙西南,向西大约沿北纬42°线,于东经105°30′~106°之间进入蒙古国境内,又于东经102°30′进入内蒙古境内,至东经102°20′处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东北,与“居延塞”相接,沿林肯河和额济纳河(今弱水),经金塔达酒泉,与河西长城相接。

辽代高原上筑“辽代长城”(又称辽代边壕),起自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西3.5千米处一座戍堡,向西经拉布大林镇沿根河南岸至额尔古纳河,之后向南沿额尔古纳河东岸再向西南经八大关行至陈巴尔山嘴,从此处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赤塔州境内,继续沿额尔古纳河北岸西南行至10多千米后离开河岸,在满洲里国门西4.87千米处进入中国,继续西行60千米,在635号界堆附近进入蒙古国境内,在克鲁伦河以北和乌勒吉河以南地带向西南延伸,最后终止于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辽代长城在中国境内长度约210千米,俄罗斯境内长度约109千米,蒙古国境内长度约416千米,总长度约738千米。

明代长城南移,多沿内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修筑。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的墙壁、朱红的门、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这座帝陵显得格外庄严。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

陵园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陵园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六个部分。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飞的雄,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昭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