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 编辑

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东荪(188612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晚年自号“独宜人”。出生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会主并非归属于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赖的朋友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内务部秘书、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部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及上海私立华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央总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及中央常务委员、学海书院院长、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职。著有《哲学》《认识》《科学与哲学》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东荪

别名:万田,圣心

国籍:中国

民族

籍贯:浙江杭县

生日期:1886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1973年6月2日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出生地:浙江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

毕业后回国,1912年初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内务部秘书。后加入梁启超等组织的进步党。

1916年又参加研究系,任该会机关报《时事新报主编,同时任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部长兼教授。

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后更名为《改造》),在五四运动期间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

1920年与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后任国立政治大学、上海私立光华大学教授。

1927年后到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授,主讲哲学,鼓吹新康德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1932年4月,与张君劢等在北平秘密召开中国国家社会党筹建会,出版并主编《再生》杂志,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参与国民党当局发动的文化“围剿”。

1933年4月,中国国家社会党正式成立,被选为中央总务委员,是该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4年到广州创办学海书院,任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被日本侵略者拘禁,释放后从事著述,曾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冬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称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抗战胜利后, 任中国民主同盟华北总支部主任委员。

1946年1月,作为民盟代之一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8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组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前后曾著文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11月,反对民社党参加伪国大,宣布退出民社党。1947年秋转移到香港。1948年5月与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号召。

1949年进入解放区抵达北平,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3年6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有《道德哲学》《认识论》《科学与哲学》《多元认识论重复》《阶级问题》《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等。

人物事件

编辑

毛泽东发话:按内部矛盾处理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救国时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中共中央《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个宣言很快传到国内,张东荪阅读后,立即产生共鸣,最先响应《八一宣言》,并发表《评共产党宣言并论全国大合作》。1938年5月,他和他的学生叶笃义来到武汉,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等就抗日问题交谈,表示将利用自己燕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回到北平与中共合作,为抗日救亡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东荪为中共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日的工作。他回忆:“七七”事后,中共华北局地下工作人员“与我联系,1938年我去汉口参加参政会,当时因为看到参政会并没有大作用,而且又怕后方苦且又丢不下家,于是自己觉得还不如回燕京来做一些切实的工作,当时我通过王君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送学生去解放区,一是送医药去”。

抗战胜利后,他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官僚本,又不赞同用革命方式推翻国民党统治及剥夺地主土地重新分配的做法,主张应折衷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这就是“中间性的政制”,即“在政治方面比较上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

张东荪多次与北平军调部的中共代表叶剑英、徐冰等接触,并让叶笃义作为联系人,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1947年3月,他和符定一还就时局问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次年4月27日,毛泽东专给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刘仁写了一封指示信,让其转告张东荪等:“我很感谢他们的来信,他们及平津各位文化界民主战士一切爱国民主活动,我们是热烈同情的。”并张东荪和符定一参加筹备新政协。

平津战役开始,张东荪多次劝说北平国民党军最长官傅作义与中共谈判,以和平方式代替军事方式,不能让战火毁灭古都灿烂文明。经过他的努力和奔走,傅作义同意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北平和平解放。张东荪对自己为此所作的贡献,深感自豪,自以为“生平著书十余册,实不抵此一行也”。

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东荪不仅是大会主席成员,还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但他就是不理解亲苏反美的“一边倒”外交方针。书生气十足的他甚至幼稚和可到企图冒险向美国方面表示,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美国千万不能把战火烧到中国。他与同美国有联系的王志奇联络,让其将自己的意思转告美国,试图充当中国和美国的“调人”。但这一来可闯了大祸,民盟内部对张东荪进行了反复批判,并开除出盟。在有人要以“叛国罪”将其逮捕法办时,毛泽东出来说了话,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张东荪名义上还是北大哲学系教授,但开始闲在家。于是,他便整日养花莳草、赋,打发时光。“文革”狂飙袭来时,这种平静终被打破。1968年1月,一些人以“特务”的罪名,将他与长子张宗炳一同逮捕。张东荪被关在北京复兴门铁道医院。1973年3月,张东荪的夫人在医院与之见了面。此时,距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已经1年有余。当他从夫人那里知道这一消息时,非常高兴。时年6月,张东荪走完自己的一生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