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编辑

米兰·昆德拉创作长篇小说

生活在别处》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完稿,1973法国首次出版。《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塑造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

《生活在别处》在描写主人公雅罗米尔的青和激情时,同时插进了对兰波、雪莱、莱蒙托夫、雅可夫斯基不同国度的人以及其他捷克诗人的激情与幻想的描述。在小说的某些章节,作家往往置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于不顾,停顿下来插叙其他事件,或发,从而使作品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米兰·昆德拉通过《生活在别处》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与邪恶,透视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导致的悲剧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生活在别处

外文名:LAVieestailleurs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米兰·昆德拉

首版时间:1973年

字数:243000

内容简介

编辑

玛曼是一个富商的儿,她选择了财无分文的年轻工程师作丈夫。她把一切都投爱情之中,却没能获得等量的感情。不幸的爱情使玛曼把全部的爱都转移到了儿子雅罗米尔身上。她把雅罗米尔幻想成古希腊英俊的神祗阿波罗。把他牙牙学语时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她为儿子表现出的诗歌欢喜不已。始终激励他去当一个诗人。战争使玛曼成了寡妇,为了给儿子维持一个体面的家,她拒绝了身边的爱情。儿子夺走了她的一切,儿子是她的一切。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了儿子身上。当她发现儿子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了情人之后,更是费尽心机想把儿子拉回到自己身边。母爱成了雅罗米尔精神和肉体的桎梏,阻碍他进入生活。雅罗米尔心灵丰富且敏感,他徒劳地尝试摆脱畸形的母爱,渴望跨过生活的槛,成为真正的男人。雅罗米尔爱上了一个出身于农家的头发售货员姑娘,体验到了爱情给他带来的占有的激情,他的诗歌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成功并没有对他的性格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他还是那样的脆弱、虚荣并且专横。他想超自身的生存状况,去追求崇高的东西。红头发姑娘误了他们的约会,为了平息雅罗米尔的愤怒,编造了一个她兄弟企图背叛祖国的荒唐借口。雅罗米尔信以为真,在某种崇高思想的支配下告发了他们。红头发姑娘和她的兄弟因此而被捕入狱。雅罗米尔本想表演崇高,时代却给了他一个表演残忍的机会。他不知文学和现实是不能相容的,没有搞清生活到底在此处还是在别处。雅罗米尔不到二十岁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死神,红头发姑娘被捕不久,雅罗米尔患了肺炎,高烧的火焰舔着他的身躯,他的生命之舟被现实生活的惊涛骇浪颠覆了。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部 诗人诞生

第三部 诗人自渎

第五部 诗人嫉妒了

第七部 诗人死去

第二部 克萨维尔

第四部 诗人在奔跑

第六部 四十来岁的男人

创作背景

编辑

对昆德拉来说,1967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四次作家代表人会上,身为主席成员的昆德拉率先发表了一通言辞激烈的演讲,批判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呼吁国家民主、改革、独立、自治。他的这一演讲成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先声。然而,在苏联势力的干预下,“布拉格之春”只是昙花一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一批曾经积极要求改革的作家的严肃处理。作为“急先锋”的昆德拉自然首当其冲,他被开除出捷克共产党,所有作品被从公共图书馆清除出去,同时他在布拉格高级影艺术学院的教职被剥夺,不能在捷克发表任何文章,并且不时受到当局的传讯。从1968年遭受政治迫害到1975年流亡法国的这段时间内,昆德拉一直处在政治当局的压制下,不能工作,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被民众所理解。面对如此残酷的生存状态,昆德拉的心情自然是愤感和压抑的。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两部小说,其中就有1969年完稿的《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在现实生活中与母亲相互依赖。作小的时候,因为母亲对他的父亲极度失望,便将生活的重心以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儿子身上,除了在生活上对昆德拉极致周到的照顾,也在精神上鼓励孩子。母亲是第一个发现昆德拉具备诗人天赋的人,她对于昆德拉的培养造就了日后的伟大作家。《生活在别处》里的雅罗米尔也是这样的,母亲就是他的生命之源,其中隐喻养很多母亲对于雅罗米尔几乎畸形的溺爱,母亲的爱成了雅罗米尔创作的源泉,母亲的梦想就是雅罗米尔的梦想,也是雅罗米尔的思想灵魂,在母爱中他渐渐长大,母爱充满了他的整个童年同忆,是疼爱他的母亲造就了雅罗米尔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在别处》中有关雅罗米尔童年与母亲的故事表现的也就是诗人自己对于母亲的情感。

人物介绍

编辑

雅罗米尔

雅罗米尔幼时即被当作诗人看待和培养,虽然并无出色的诗歌作品,但他具有了诗人的孱弱、敏感、细腻和富于激情的气质青春懵懂的雅罗米尔急需诗人环的同时,也极力挣脱母爱的束缚。他试图通过诗歌、爱情和参加革命获取成人的证书,摆脱畸形母爱无所不在的羁绊。专制母爱是那个时代整齐划一的绝对精神的象征。雅罗米尔羞怯、软弱、感伤的性格因之渐渐形成。

玛曼

诗人母亲对于雅罗米尔的受孕,乃至她那“伟大的”爱情,都是一种自我定,像是诗人命名的活动。她对于她创制的意义世界敏感而严肃,当阿波罗神像被工程师的袜子盖掉的时候,她认为这是她的丈夫的抗议:“他拒绝她的世界。”与丈夫的不和让母亲将爱转移到他儿子身上,她对于没有反抗能力的雅罗米尔进行了她的创制,从头发,衣服到食物,她用她的干涉来体味自己的成功。这种干涉在日后雅罗米尔的成长中亦纠缠着两人。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崇高的理想

“崇高”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因为这些崇高的理想而不断打破,现有的会秩序和观念,展示出社会发展的新层面,这也是许多伟大诗人产生和成长的原因与过程。诗人们的思想中关于逃离和挣脱的内容比较多,为了“崇高”去努力奋斗,这种不懈的追求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奋斗不能由理智来控制,那么诗人们的激烈情感就会陷入危险,会把自己置于纠结的漩涡,不但自己从此与痛苦同行,堕落到精神苦难的深渊,还会阻碍社会发展。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雅罗米尔就是一个矛盾、纠结、执拗、极端的诗人形象,他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是荒诞的,但他却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就是崇高的。为了使自己一直能够保持崇高的形象,他从一个自由而充满激情的诗人堕落成卑鄙的告密者,以“大义灭亲”的姿态维持自己荒诞的“崇高”。他对于“崇高”的追求太过于虔诚,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剥夺他人的自由,从而使自己在“崇高”与“堕落”间痛苦地爬行。米兰·昆德拉的描写极为生动,他刻画的雅罗米尔在两难的境遇里徘徊,揭示了崇高与堕落之间的二元冲突,隐喻了造成雅罗米尔悲剧的无情而荒唐的时代。

历史观念

在历史事件和政治压制面前,人是极为茫然和无奈的,就像昆德拉所说的,“人是在中前行的人。”面对迷雾,人只能看清眼前的狭小空间。在他的面前有若干条路供他选择,面对滚滚碾来的历史车轮,他不得不在不明前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这样自由的选择必然会许多人走上歧途,走入堕落,走向毁灭。但是当后人评判他们的时候,己经看不见道路上的雾,后人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在朝前走,看见他们的错误。所以,昆德拉即使对于犯了错误的前人,也以过人的宽容去理解他们在迷雾中的选择。因此,昆德拉并没有对于雅罗米尔背叛爱情、举报自己的情人和她的哥哥进行批判,而只是承认雅罗米尔身上的邪恶也是所有时代所有制度下的每个年轻人身上普遍具有的恶,这体现了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从人性层面,昆德拉对于在历史上的人给与充分理解和包容。然而,可以这样追问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一些前人步入歧途,是历史事件,是政治状况。雅罗米尔对情人的背叛就是出于对那个时代革命的诚,对当局的负责。但是,昆德拉又说,“雅罗米尔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特定时代只是照亮了隐藏着的另一面,使不同环境下只会处于潜伏状态的某种东西释放出来”,昆德拉的这一解释其实是说,人性中隐藏着邪恶的种子,但是只有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政治状况下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恶。所以,昆德拉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谴责雅罗米尔所处的那个“诗人与刽子手共同统治的时代”,因为是它催生了诗人人性中潜伏的邪恶。可以说,在昆德拉心里,雅罗米尔是无辜的,那个时代是有罪的。这样,又回归了雅罗米尔人生画卷的底色:对政治历史的批判。

艺术特色

《生活在别处》主要描述了一个年轻诗人的故事,以细微而精妙的笔触描写了捷克诗人雅罗米尔充满激情却短暂的一生。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形式更像是一首极长的散文诗,抒情成为其主要特点之一,内容一直纠结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反映出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悖论以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一定的感情体验。昆德拉的小说,从表面上看,语言简洁流畅,结构精致巧妙,人物身份明确,时间地点和情节与现实极为相似《生活在别处》兼具以上特点,可以当作一个生动的故事来读,当作一篇有关年轻诗人雅罗米尔的传记来理解。然而,只要读者稍微细心一点来读,就会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背后隐藏的灰暗底色—历史和政治的残酷。

作品影响

编辑

《生活在别处》完稿于1969年的捷克,当时未能发表,1973年在法国首次问世即获得梅迪西 次年小说英译本美国出版,作者又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

作者简介

编辑

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在捷克出版。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