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遗梦 编辑

2002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河遗梦》是解放军文艺出版20021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李存葆。本书收录了作近年来潜心创作的文化大散文随笔28篇,是荐葆近10年来精心探索耕耘大文化散文的成果集中展示。荣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大河遗梦

作者:李存葆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月1日

页数:358页

装帧:平装

ISBN:9787503314520

内容:28篇散文和随笔

荣誉:荣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字数:260000

图书目录

编辑

也说散文(代序)

鲸殇

大河遗梦

祖槐

飘逝的绝唱

我为捕者说

由《洗手图》想到的

骆驼刘・大为

伏虎草堂主人

林凡本色的诗人

辰生绘事琐记

走出金小屋

钉在丹青十字架上的人

雪野里的精灵

新千年感怀

紫砂兴衰记略

天地一去鹤

清泉出未染尘

黄土地上的竹魂

钻石与命运的对话

泰山与酒

小议“拿来主

我看北京的胡同

沂蒙匪事

《沂蒙匪事》附记

中的怀念

作者简介

编辑

李存葆李存葆

李存葆,1946年生,山东五莲县人。1964年入历。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新时期以来,发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中篇小说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茔》分获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明合著)分别获“中国潮”和全国报告文学奖。参加了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在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编剧奖。1993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百年屋》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

图书简介

编辑

《大河遗梦》一书收录了作者的《新千年感怀》、《我看北京的胡同》、《沂蒙匪事》、《泰山与酒》、《秋雨中的怀念》28篇散文和随笔。这些散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散文品位的追求与思考,也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艺术特色《大河遗梦》里关于黄河、泰山、沂蒙、洪洞、鲸殇这些与历史生命、自然大主题的选择都表明在拒绝一种小情小调小格局,即使选择蟋蟀这样的小题材,作者也要把它命名为“国虫”,从民族国家、人类的角度来察这小小的事物,挖掘出其中的深刻内涵。在后现代文化解构主义思潮颇为受宠的文坛上,李存葆依然一腔浩然正气,高举宏大叙事的旗帜,对抗着琐碎、平庸、快感的流行文化,他对中国历史、土地、河流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

李存葆的散文可谓是独树一帜,那就是大气磅礴,奇情逸发,体大思精,丰伟劲,深厚朴茂。这篇《大河遗梦》堪称是这种创作风格的最好凸显。文章先写黄河是自然的河,“喷珠溅,款款前行”,“威风凛凛,疏狂不羁”,似“东方巨龙”,“钢头铁臂”,“尖牙利齿”,呼风唤雨,撼天动地……再写黄河是残缺的河。黄河的断流使它失却了大美。再写黄河是历史的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哲均从黄河的怀抱中走出来。再写黄河是文化的河,李白冼星海文学艺术大师从黄河的气势中激荡出来。后写黄河是心灵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渊源,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支撑。

社会影响

编辑

在近年来的呼唤大散文之声不绝于缕之时,我们常常读到像游历文化遗址,观赏风物名胜之后,从远古洪荒先祖世代到眼前现世,从抽象哲学到具象生活等等等等,对所访所闻所想所思的东西进行所谓的文化观照,出现了一些所谓有深度的文化观照的散文,有人名之为文化散文,有人简单地叫做大散文,不何以名之,这类文章的特色还是相当充分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较有市场。这种从文化的角度来认知历史和生活,激发人们多角度地思索人生,对现实的反思,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理意义,把散文从精思妙想,微观细察的某种小感觉小认知的平台上,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化与学理的台阶,得到了一些崇尚思考,热衷理性读者的喜欢。所以,有不少作者们乐于此道。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人文原因,尽管贬褒相斥,无论如何,热闹总比沉寂好,从文化的层面上去加深文章的学养内涵,也应当看作是散文创作的一大亮点和收获

李存葆的散文一些大篇幅的作品也体现了这类特色。他的洋洋万言(有的达数万言)的如《鲸殇》、《大河遗梦》、《祖槐》、《飘逝的绝唱》、《沂蒙匪事》等,从选材到谋篇到运笔,从命题到练意,从构思阐释,都体现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思考,这就是从历史的视角和文化的层面,探究人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环境保护与生存发展、爱的迷失与情感危机等。也可以说,“合二而一”,他思考的是有关人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相关联而又相统一的问题。无论是《鲸殇》关于动物的杀戮,《大河遗梦》中关于母亲河的断流,还是《祖槐》的关于人与故土的依存联系、人与自然的相谐相生的关系、人类的迁徙流浪与本民族的兴盛发展,《飘逝的绝唱》中关于情感的纯真与现代意识的整合等,都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生存环境与情感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所谓大散文者,我想主要的是说,作者选取的题旨应当是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有着极为现实的启示意义,从题材的价值取向上就立意高远。当然,散文并不一定要求“唯题材论”,但从一些创作现象看,题材优势并不应否定。李存葆面对大河的断流,人的生存环境受到危害;面对美丽而有灵性的鲸失落了生存的家园,人为地制造着动物与人类不可缺失的环境危机;面对纯真的爱情的迷失,寻找那古典美好的情感;面对人类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代价,他的思考透过纷繁的现实,呼唤着一种人间的美好的情感关爱,对人自身的环境意识的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和谐美好的关系……所以,我们读到作家在诸多篇章中,都是那样激愤,那样不遗余力、痛心疾首的呼唤。无论是家园环境,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是家族的历史,爱情的升华等等的人文思考,体现了作家的敏锐和执著。

早在40年代,叶圣陶等大家很注重作家的文心,成功的作品中有一个关爱人文情怀、关注世俗生活的情感趋向,体现了作家深挚的人文情怀。在《大河遗梦》中,我们看到,作家的情感取向是古典浪漫似的,在一些主要作品中,看到他对远逝的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缅怀,一种不经意的追寻。他的几篇文章的题目,用“殇”、“遗梦”、“绝唱”等等命题,体现出对远逝的一种东西的追思和缅怀。这当然不能完全代替作家在本书中的全部的精神取向,但在对过去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人文关系的怀想中,表示出作家的特有感情,忧思悲情,他唱着一首首动人的挽歌,面对着失落的美好,失落的纯真,失落的一切他所心仪的,他不免心有戚戚,惆怅而动情地呼唤,给人以久违了的人文精神的回响。

以下是刘峰的评论

当我看到题目“大河遗梦”时,便有一种忧郁的伤感与厚实的悲壮扑面而来。待通读全文了解此文关注的对象是断流的黄河时,那干涸的河床仿佛残断的长鞭抽打在心脏最敏感最薄弱的地方。(不过我还是先要坦白自己主观臆断的“误渎”,因为“遗梦”总让我想起那部电影名著。)

亘古流淌着的母亲河,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曾经滋养了中华文明,是中华儿女思想艺术的源泉,向来不乏篇章辞称颂她的壮观神秘。在“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故地重游”的作者,看到的却是“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黄河断流了!这是怎样的惨烈、怎样的丑陋呵!如儿在撕裂母亲的肌体,深入骨髓的痛楚岂是年老的母亲所能独自承受的?

意味着威严与大美的神秘,激发了人类不断的追求创造,而在现代化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自然的神秘与壮美”是“机械复制年代”仅存的灵魂栖息地呵!可是,干涸的河床如何承载“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浮躁灵魂”?(记得大一寒假回家过年,行进在京九线上的列车在暗黑的午夜静静的驶过黄河大桥,黯淡的星光下,我只看到桥墩旁的沙堆和那漫无边际的河滩,我只听到滔滔河水的轰鸣。那一刻,我的心被震撼了,那一刻,生长在黄河之畔、黄土高原赏的我可以骄傲的呼喊:“我是黄河儿女!”但,面对断流的黄河,我竟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无力。)

《大河遗梦》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正如作家所言,作为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的象征,黄河——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建筑起中华民族巍峨齐高的“民族精神的大厦”。“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大河的洪流始终激励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让哲人坚持思索,使诗人开启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

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黄河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她使圣者思,使圣者彻悟。

母亲河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她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她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在她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回顾文章开头这句话,我忽然觉得意蕴深远。(也许其中包含着我个人的偏爱吧,更多的我想还是对母亲河的挚爱吧!)盛夏的豪雨之后依旧枯竭敞露的河床,二者之间的力随之展开下文;“故地重游”,作家为何要强调说明是“重温大河的神秘”呢?最初的不解与困惑吸引了像我这样的读者,随着文章思路的扩展和情感的倾诉,特别是当每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直面断流的大河,都不难了解作家的良苦用心。(李存葆本人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子。)贯穿全文的忧患意识,既是对历史、文化、心灵的追寻,也是对严酷现状的追问。由此,这篇散文不仅具备了黄河奔流不息的壮阔气势,也具备黄河断流痛苦悲壮的深切思索。“遗梦”,难道黄河儿女只能在梦中向往那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吗?

断流,显然不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况且相似的文章已经多如牛毛了,而这篇《大河遗梦》能够脱颖而出,我以为关键的是作家能够勇敢、清的溯流而上,立在历史、文化、心灵的关口,与黄河对话,与历史交流,与现实沟通,呼吁着民族精神永恒的支柱——哲学与诗,挥舞着民族发展不竭的旗帜——忧患意识。“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至于其他论者谈到的军旅作家的风格气质,我不愿意重复了。)

片段欣赏

编辑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去了威严,失去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了辞章,那汪洋恣四的著述,今人读来扑朔迷离……黄河,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为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主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地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为君为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毛魛”,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我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瓢散着物化的浮器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为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为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加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呤“绿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