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 编辑

李春雷撰写文学作品

《我的中国梦》作者河北著名作家雷。作品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同志先进事迹为素材写就的报告文学作品,20139日在人民日报。作品中既有罗阳在试验现场的情景再现,也有此前艰难研制过程的回顾,两条线相互交叉、相互推进,以动人的细节表现内容。之后国内外各级媒体纷纷转载,反响强烈称赞这是一篇最响亮的正气之歌,是一个最给力的正能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我的中国梦

:李春雷

地区:河北省

发布时间:2013年元月9日

作者简介

编辑

《我的中国梦》作者李春雷     刘文韬 摄《我的中国梦》作者李春雷 刘文韬 摄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毕业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21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朋友》等200余篇。曾获两届鲁迅文学(第三届、第七届)、首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联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四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孙犁文学奖等。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被邯郸学院聘为“终身教授”。

作品原文

编辑

我的中国梦(报告文学)

李春雷

从珠海飞回沈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时了。

南北温差太大,冰火两重天。他体内虚火浮躁,满嘴起泡,唇角还淤结了一片不大不小的疮痂,黑糊糊的,像一粒溃烂的桑椹。

他打话给妻子,说连夜赶去外地参加一个活动,月底结束,今晚就不回家了。

妻子问:“十多天没照面,又要到哪儿去?”

他沉默了一会儿:“你别问了,保密。”

妻子不说话了,这是多年的习惯。但又不放心,就叮嘱一句:“如果是在东北,务必带上棉大衣。”

他赶回办公室,处理了几个急件。然后,拿上棉衣和一件工装——海蓝色夹克,就披着浓稠的夜色,匆匆忙忙地奔向几百公里之外的基地

作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担任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几天后就要公开在“辽宁号”航母上进行第一次起降训练了,那肯定是一个世界注目的事件。还不能透露丝毫。

这一天,是2012年11月17日。

罗阳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父母亲都在第三军医大学工作。

考的时候,他成绩非常优秀,完全可以考取清华大学,可他执意选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学院。他是军人的孩子,他的梦想是国防军工。

进入北航读书专业是高空设备制造。

在班里,他不仅成绩好,体育也好,立定跳远2.75,引体向上能做无数次,腹部竟然练出了8块坚硬的腹肌。他1.8米的个头,身材清瘦,弹跳如簧,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是系排球队的主攻手。

1982年,罗阳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担任设计员。

这是共和国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战斗机的总体设计和研究,中国空军现役的歼击机大都在这里设计定型。

那时候,所里正在进行歼-8Ⅱ的设计攻关。

有一年,罗阳与几位专家美国考察。人家的航母甲板上,战机像蜻蜓一样飞飞落落,机翼轻松地折叠收放。想起自己的落后,年轻的他急得直想大哭。

十年前,冯如与莱特兄弟几乎同时开始研制飞机。

差距太大了,太大了!

拼命追赶啊。

一个国家,没有安宁的国防,就没有安宁的一切

我们的天空并不安宁。未来的威胁,最多地将来自于天空。

没有人能够想象,这些年来,中国军机制造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艰难之路。

借鉴、消化、吸收、提升,失败、苦恼、汗水、泪水、血水……几十万中国航空人在追赶、追赶,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参悟天机,披星戴月,只争朝夕

从二代机、三代机、到四代机,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

到达基地时,已经接近凌晨1点了。

舰载机应急保障队的队员们还在等待,他们将举行战机上舰之前的最后一次检测。

飞机跑上,停泊着几架桔色的歼-15,都在睁大眼睛,亲昵地瞅着他。他也用深情的目,细细地抚摸着,紧紧地拥抱着。这些,都是他的心肝宝贝啊。又仿佛是出嫁的儿,更好像是出征的儿子。

两个月前,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诞生,震惊世界。但航母是什么?它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是移动的机场,舰载机才是真正的战斗力。

说起舰载机的历史,国人真是汗颜啊,整整迟到了100年。

1912年5月2日,英国人查尔斯·萨姆森第一个从航行中的战舰上起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载机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从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到双方舰队自始至终没有碰面的血战珊瑚海,再到决定命运的中途海战,无不如此。

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尽管在中东没有足够的陆上机场,却依然能够利用其舰载机群进行主要攻击,并彻底摧毁敌国。

全世界所有航母上的舰载机数量在1250架左右,其中美国超过1000架,俄罗斯、英国和法国排列其后。而中国呢,还是一片空白。

如今,这第一架,就要横空出世了。

美国媒体曾公开断言,中国的舰载机最少要两年后才能上舰。

才仅仅两个月。

他微微地一,忽地感到一团茫茫的困倦嗡然袭来。

自从投身这一片温热而又浩瀚的海洋,他就再也没有回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倾力于经济建设,军工萧条。好多专业人才下海了,转行了,可他依然坚守。趁着清闲,他自学俄语,每天抱着收音机听读,还试着翻译俄文军事料。后来,他干脆又考回母校,读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更是飞机设计。

九十年代之后,军工航空的春天终于来临。

那个时候,他重点研究飞机座舱,侧重于舱盖玻璃和金属的化疲劳问题。高空高速中,气流温度接近190℃,材料选用至关重要。为了快速筛选,需要到广州和海南做试验。试验是在强烈的紫外线环境中,强度是海南最高值的5倍。由于防护简陋,身体的照射时间每天不宜超过两小时。可他,每天照射5个小时以上,烤得皮肤火辣辣地生疼。半个月,收获颇多,他的脸上虽然全部暴皮了,像一个烧伤病人,可仍然掩盖不住笑容灿烂

他在科研上成绩骄人:在国内首次采用气动力分析法进行座椅的适应性分析;率先提出开展透明材料人工加速老化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了歼-8系列飞机弹射救生系统重大技术攻关……

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他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十年之后,他担任了这座国内最大的歼击机设计研究所的党委书记

2007年,人到中年的罗阳又肩负更大重任,出任中国歼击机生产基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沈飞,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自1951年创建以来,这里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Ⅱ……

由设计军机到制造军机,罗阳承担着国家安全的一项特殊的神使命

说起来,罗阳与军机似乎有一种天缘。

有两个数字,真是惊人的巧合:

出生那一年——1963年,正值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

而他的生日——6月29日,竟然就是沈飞的诞生日!

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细细观察天气,这也是多年的习惯了。

东天一抹银灰的肚白,晴天,能够试飞。他的心里立时升起一轮太阳,明亮亮的。

8时整,乘坐直升机,飞往“辽宁号”。

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航母。但他早已通过图像和视频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过千百次的熟悉,所以,对它的雄壮、繁华和先进性并不感到新奇。风大浪急,波涛汹涌,但航母不为所动,辗过喧闹,平稳前行。站在航母甲板右侧高高的舰岛上,凭栏远眺,有一种凌驾万物的感觉。

不知怎么回事,他总是豪不起来。

航母上的起落平台不及陆上面积的十分之一,且处于运动状态和微颠簸状态,舰载机要实现平稳且精准的起降,其难度远高于岸基。根据美国海军的说法,飞行员在航母上降落时的紧程度甚至要超过空战的时候。

据有关资料显示,几十年来,为了舰载机的成功起降,美国曾损失上千架飞机。

一条极危险的血路,一次刀尖上的舞蹈。

正是他最揪心的。

现代化战争,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这个领域里,常规军机可以购买,通用技术可以借鉴,而最高尖的核心技术定然是国家绝密。

法国的“阵风”。几年前,中国选择与其处于同一平台的歼-15作为舰载机进行自主研制,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中航工业集团牵头,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飞公司为主体,组成精英团队,联合攻关。

按照常规程序,设计单位应在完成设计定型之后,再将生产定型的任务交给沈飞。

但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速度,罗阳另辟蹊径。他力主打破先设计、后制造的老规矩,将两个单位的研制人员整合为一个“飞鲨”团队,不分你我,不分先后,联合设计,联合制造。

制造与设计单位是一对矛盾体。设计者惟愿立足技术最前沿,而在工艺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航空制造界,设计意图很难完全工程化实现。

但作为新机研制生产现场总指挥的罗阳,总是给上游最大的创新空间。研讨设计方案时,他很少要求修改以降低制造难度,反而总是鼓励大胆设计,加工制造时遇到困难,他再去攻关。

“你们怎样设计,我们就怎么干!”这是罗阳常说的一句话。

制造一辆时速200公里以上且性能稳定的高级轿车,其难度系数是多少?而制造一架时速2000公里以上且性能稳定的舰载机,其难度系数又是多少?

老天知晓!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年,在罗阳的主持下,沈飞集团已经逐渐拥有一整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机装配、整机试验、可靠性试验、飞行试验的技术、设备和制造生产线,特别是在钛合金机械加工和大型复杂结构件的数控加工等方面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但是,千千万万个难关和险隘,横亘面前……

这里是高科技的极顶,是人类的至高玄奥,但这又是一个绝密的军事禁区!

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无权窥探其中,也无法向读者描述,更不能臆想。

但,我们可以想象,想象那个邈远而神奇的高空世界。

舰载机的第一次公开起降训练,将由军方飞行员完成。

由于此次任务特殊,世界关注,军方、航空界高层及新闻界都亲临现场。所以,军方只邀罗阳一人作为沈飞公司的代表上舰工作。

这样,他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虽然训练任务由军方执行,但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必须对一切结果负责。

在这几天里,他不得不亲自检查全部机舱,查对数据,并对相关环节全面监测。

他拿着一个小本,日日夜夜地记录着和计算着,那些只有他明白的麻麻密密的数据……

由于工作紧张和舰上生活不习惯,他睡眠严重不足。嘴上的口疮时时窜火,麻麻刺刺地疼痛,疮痂渐次扩大,像一枚风蚀的萄干。

新机试制部工程师韩崇杰的右脸颊上有一个疱,罗阳发现了。

飞机车间里,竟然还有小飞机——蚊子。

当天,他安排给车间所有人配上了花露水

一位老技师患有糖尿病,他专安排食堂准备无糖食品;深夜,看到车间加班,他叮嘱后勤一定要准时加餐;进入冬季,他又给外场人员每人配发了一个暖宝。

罗阳说,是大干,越不能忽视大家的身体健康。

过去,除了特殊工种,沈飞人每3年体检一次。罗阳决定扩大员工体检范围,缩短体检间隔。从2011年开始,职工们每年体检。

对于“飞鲨团队”和特殊工种,罗阳请医生每周二上午到各个生产现场,为大家量血压,做心电图,随时监测身体状况。

从此,沈飞人的身体不仅有“年检”,还有了“周检”。

可他自己,却有两年没有体检了。

……

罗阳是一个极简朴的人。

他家住在家属院的六楼,没有电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老房子。装修呢?仍是当年的模样,客厅的八个莲花灯,其中三盏从未亮过。最让人惊奇的是,他家的厕所里还是蹲便池,明显落后时代二十年。

这些年来,他一直佩戴着一块卡西欧运动手表,表带是黑色布制的,边缘已经磨损,露出白色线边儿。他用碳素笔描成黑色,继续使用。

他惟一的爱好,就是呆在各个车间里。

公司的工作服是一件海蓝色夹克,他常年穿在身上,即使到北京开会,也从不穿西服。不是不穿,是没有。由于缺少锻炼,他原本标准的身材略微发胖,过去的西服不合身了。

一次,省里开会,明确要求着正装。没有办法,他只得委托秘书买了一套,1390元。

开完会后,这套西服就闲置了,挂在办公室里,只在会见外宾时穿一下。

他就是一个工人。

一个最特别而又最普通的蓝领工人。

采访时,罗阳的秘书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中秋节,他去看望母亲。父亲去世了,他是惟一的儿子。他坐在床边,与母亲说话,不知不觉中,竟然斜靠在床上睡着了。秘书在客厅看电视,长久地听不到声音,感觉有些异常,便往里面看了一下。只见母亲轻轻地拿着罗阳的手,静静地看着他,不忍松开。屋里面,飘浮着他低沉而香甜的鼾声。他太累了!

好一会儿,罗阳猛然来,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告别。

23日早晨,6时。

罗阳爬上甲板,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丝丝缕缕的霞光。

今天,将有两架歼-15公开训练。

8时30分,舰岛上和甲板上聚集了数百双焦渴的眼睛。全副武装的飞行员端坐座舱,等待起飞信号。

头戴帽盔,身穿黄色外套的飞行助理经过细密的观察之后,下蹲身,左手握拳放于背后腰际,右臂上扬,指向前方。

飞机快速滑行,呼啸而出,直刺长空……

罗阳的心,猛地高悬起来……

制造车间的墙上,有一行字特别醒目: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某系统偶尔出现一次渗油现象,最终发现是由于胶圈沿用老标准,未达到新工艺要求。及时转换标准后,大家以为事情可以句号了。他却小题大作,召开质量大会,领导班子成员和1万多名员工,手持剪刀,一起动手,剪碎了剩余的两万多个老胶圈。

还有一次,某关键部件出现瑕疵。罗阳坚持不可原谅,从分厂厂长到车间主任,一撤到底。

拦阻系统综合试验时,有一个部件出现故障。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更换部件就行了。罗阳说,绝不能这么简单下结,故障原因不能有一丝一毫含糊!他连夜启动全系统普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发现,故障确非偶然,原因在于对设计思想理解不到位,造成产品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只是简单处理,就会留下致命隐患。

罗阳始终盯在现场,经过几天几夜攻关,这个部件重新研制,达到了完全可靠。

他揉着红肿的眼睛,开心地笑着:“这才是我想要的。”

从此之后,生产中无论出现什么故障,罗阳都会严厉地说:“要找出原因背后的原因,问题背后的问题!”

是的,对于罗阳来说,所有的努力,没有及格和优良,只有两个成绩:满分,或零分。

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

武器系统、火控系统、通讯系统、动力系统,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等关键技术……

一个个钉子拔除了,他们日夜兼程!

每每有重大突破,他们也会忘情地庆贺。

只是,他们的庆贺不是在酒店里,而是在办公室里、在楼道里。他们泪流满面,相互拥抱,大喊大叫,歇斯底里。但走出大楼,走出厂区,却又面沉似水,守口如瓶。

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不能与亲人分享。

9时03分,一架歼-15飞临航母上空。

大家指着那个时隐时现的黄色斑点,兴奋地小声议论着。

罗阳仰起头,瞪大眼睛,心脏剧烈地跳动着……

甲板上的飞行助理用手势指挥着,舰上的降落指示灯也在闪闪烁烁地提示着。

1000米,500米,200米,越来越近了。飞机进入环型航线,降低高度和速度,放下起落架、襟翼和空气减速板,伸出阻拦钩……

发动机的轰鸣震天撼地,撕心裂肺。而罗阳的距离,不超过20米。

巨大的战机扑向甲板,尾钩牢牢钩住阻拦索。一阵狂飙,飞机瞬间降速至零,像爪抓枝,稳稳停下,而后折叠机翼,缓缓地向指定位置靠拢……

这个场面,那么熟悉,宛若在影视里。不!那是他20多年前在美国亲眼目睹的。

人群顿时欢呼起来。

50分后,第二架歼-15再次成功着舰。

17点,罗阳参加总指挥部例会。他拿着厚厚一摞数据表,认真审阅。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

十一

从设计发图,到新机下线,歼-15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研制速度的奇迹。

但是,如果你认为罗阳只是完成了一个歼-15,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是多个型号的研制现场总指挥,歼-15仅是其中之一。只是由于保密原因,我不能深入采访。但我坚信,每一个型号的背后,都是一串惊心动魄的故事。

5年,沈飞研制了超过过去50年总和的新机型。从陆基到舰载,从三代机到四代机,托举了中国歼击机研制生产的半壁江山

另外,沈飞的民用飞机生产任务也同样繁重,每天都会有一架飞机出厂。而民用飞机,同样容不得半点瑕疵。

安全生产、工艺创新、严防泄密、国家责任、竞争世界……

一座座大山,压在肩上,压在心上。

数万个零件,经过几千道严密的工序,构成一个个整体,联成一架架飞机,最终将飞出厂房,飞向高空,以2.3赫的时速,巡航领空,保卫国家。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作为这个群体的领导人,罗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十二

24日上午,继续进行歼-15起降训练。

今天进行3个架次。

又是三次过山车般的肝胆欲裂。期盼、焦急、紧张、兴奋,波峰波谷,大开大合……

12时03分,参加本次训练的最后一架飞机成功着舰!

将军和列兵,专家和员工,所有的人们,纷纷拥上甲板,忘情地握手、拥抱、流泪、手舞足蹈……

平生内敛的罗阳,此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流滂沱,泣不成声。他面对大海,放声呐喊:“我们的孩子,成功了!成功了!”

天下午,亢奋中的罗阳致电岸上的几位副手,通报喜讯,并特别嘱咐一定要办好明天的庆功宴,要喜庆,隆重,喝茅台。

这时,他想起了妻子,便打去一个电话,平静地告诉她活动结束,放心吧。

“你在哪里?”妻子问。

“我明天赶到大连,晚上回家。”

妻子和母亲,是他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知心人,却从来不是知情人这么多年来,她们仅仅知道他在研制飞机,而进一步的内容,他从来不说,她们也从来不问。该公布的,国家自然会公布,看电视新闻吧。

……

罗阳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已经没有人能够知道。

他的异常,是在第二天早上返航时出现的。码头上锣鼓喧天,彩旗飘舞,所有的人都在狂欢,只有他一反常态,无精打采,特别是嘴角大片的疮痂,像一颗干瘪瘪的黑枣,让人格外触目惊心。

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多想,谁也不会多想。大家都在忙于准备庆功宴,只是以为他太过辛苦,需要休息。

这次盛宴,由沈飞公司在大连主办,下午4时开始。是啊,这是中国航空界多年的渴望,这是中国军工业重大的突破,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值得铭记的日子!

谁也想不到,仅仅半个小时之后,他病情发作。

立即送往大连友谊医院!

2个小时后,宣布不治。

医院公布的死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十三

罗阳的去世,让所有人感到意外

他正值壮年,爱好运动,体质良好,向来没有检查出什么病症。于是,大家不得不想到了他近几年的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

且看他临终前三个月的行程:整个九月和十月,都在忙于另外两个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这是两项和舰载机同样巨大的工程,提心吊胆,夜以继日;项目成功后,未及休整,8日即直赴珠海,参加第九届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17日傍晚返回沈阳,没进家门,就连夜赶往基地;第二天早晨,又马不停蹄地奔上了“辽宁号”。

医学专家进一步分析,罗阳的生理和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刚从珠海归来,马上置身于冰冷的北国海上,两地温差达到40多度,血管骤冷骤热。还有,海上的不规律生活和巨大的情感起伏,更加剧了这种失衡……

即使是钢铁,也有疲劳限度。超过承载,就要断裂。罗阳本人就是研究玻璃和金属疲劳的专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

这是一个遗憾的疏忽,这是一个罕见的偶然,却不幸发生在了罗阳身上。

为了在遗体僵硬之前换上一件正装,让他体体面面地上路,伙计们在他的行李箱中翻找。没有西服领带,只有那一件海蓝色夹克。

他原本就是计划穿着这件工装出席庆功宴会的。

伙计们面面相觑,再次嚎啕大哭。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这件他最喜爱的海蓝色,穿在他身上。

这是他最深的牵挂,这是他永远的梦想!

十四

庆功宴前,大将倒下。

现场的气氛,骤然由大喜转至大悲。原本丰盛的晚宴,顿时索然无味,草草收场。

当天傍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率各路大员,陪同罗阳遗体从大连返回沈阳。原定直接送往龙岗殡仪馆,但沈飞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战友们,坚决要求他们的罗阳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于是,大家决定,遗体在厂区内绕行一圈。

当车队进入沈飞大门时,已是晚上8时了。

长长的试飞跑道上,没有一盏灯,黑黑的。大家自觉地把上千辆私家车排列在跑道两侧,打开大灯,雪白雪白,照亮着他回家的路。那一夜,雪花飘飞,银屑满地,上万人默默无语,泪流满面……

灵车驶出厂区之后,突然有人想起了罗阳母亲。79岁的老人家只有这一个儿子,而罗阳更是一个大孝子。这最后的时刻,应该让他们母子见一面啊。

于是,大家紧急商议:让罗阳轻轻地从母亲的外走过,悄悄地看一眼。

于是,浩浩荡荡的车队,熄灭大灯,禁止鸣笛,蹑手蹑脚。

罗阳母亲就住在三楼,就是临街的那一扇窗,里面灯光明亮,笑语喧喧,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台庆典晚会。老人家已经从儿媳处得知儿子今天晚上就要回家的消息,正在满心喜悦地等待着。她多么祈望儿子的平安归来啊,多么希望疲累的儿子能躺在自己的床上,像婴儿一样酣酣地睡觉、打鼾,而她,就那样微笑着静静地看着儿子、看着儿子……

但是,可,可怜的母亲啊,您不知道,您的儿子此时就在窗外,就在窗外,只是他已经永远永远地睡着了……

……

2012年12月25日,中国官方正式宣布:“辽宁号”航母已经顺利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至此,歼-15舰载机终于拨开神秘的面纱,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这也表明,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机,歼-15已经完全具备与世界各国现役舰载机并驾齐驱的能力

罗阳殒落了。

但他的梦想已经起飞。

他的笑容,笑声,写满了中国的万里空疆!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献祖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