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均 编辑

古代文学研究家

叶德均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家。叶德均一生主要从事戏曲、小说民间文学所谓的“俗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淮安歌谣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 版)、《曲品考》(江苏教育学院研究室1944 年铅印本)、《宋元明讲唱文学》(上杂出版1953 年版)等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叶德均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1956年76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古代文学研究

出生地:江苏淮安

作品:《淮安歌谣集》《宋元明讲唱文学》《曲品考》

人物生平

编辑

叶德均,1934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44 年在湖州中学任教,1945 年在青年中学任教,1947—1948 年在长沙湖南大学任副教授,1948 年到1956 年7 月,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教书,1956 年7 月6 日去世,年仅四十五岁。英年早逝,人惋惜。

叶德均一生主要从事戏曲、小说和民间文学等所谓的“俗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淮安歌谣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 年版)、《曲品考》(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室1944 年铅印本)、《宋元明讲唱文学》(上杂出版社1953 年版)等等。叶德均去世后,他的著作由赵景深李平整理,结集为《戏曲小说丛考》,收录了叶德均一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该书1957 年12 月已经整理完毕,但是直到1979 年5 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2004 年12 月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第二版(以下简称《丛考》,页码以中华书局2004 年第二版为准)。叶德均的相关研究在其同时代学者成就斐然,但是他死后却颇为寂寞。虽然现当代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多有引用,但是对其进行全面评价的论文却颇为稀少。

代表作品

编辑

戏曲目录学著作

《曲品考》(1944年)(《曲品》是明代著名戏曲理家吕天成的著作) 《曲目钩沉录》(1949年)

《祈氏曲品剧品补校》(1955年)(补校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以裳校注的《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为基础)

《关于<新曲苑>》一文为任讷辑《新曲苑》作索引(中华书局1940年版)

戏曲家生平

《白朴年谱》(1949年)、《元代曲家同姓名考》(1949年)、《读曲小纪》、《清代曲家小纪》

关于南戏五大腔调的论述 《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

小说研究

无支祁传说考》、《水浒传与宋代风习》、《凌濛初事迹系年》(1947年)、《翟佑史料辑》、《西游记研究的资料》、《古代小说探原三则》、《三言二拍来源小补》、《聊斋志异的本事》、《关于<儒林外史>》

学术成就

编辑

一 叶德均的民间文学研究20 世纪20、30 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民间口头文学受到人们的热情关注,兴起了所谓的“歌谣学运动”。1920 年在北京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 年开始发行《歌谣》周刊,向全国公开征集歌谣。1927 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次年更名为《民俗周刊》,发表了很多关于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叶德均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始走上学术路的。叶德均出版的第一部书《淮安歌谣集》,就是搜集、整理的家乡淮安的歌谣,1929 年该书作为“民俗丛书”之一由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出版,这一年他才十八岁。该书的出版,激发了叶德均的研究热情,此后数年他一直致力于民俗和民间文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戏曲、小说时,他往往也会借用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的方式和方法。他发表的民间文学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民间文艺的分类》(《文学周报》第6 卷,开明书店1928 年版)、《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过去及现在》(《草野》第5 卷第3 号,1931 年4 月25 日)和《猴娃娘型故事略论》(《民俗》周刊第1 卷第2 期,1937 年1 月)等等。其中,《猴娃娘型故事略论》一文借鉴了文《中国民间故事型式》(《民俗学集刊》第一辑,1931 年7 月)中的分类方式,论述了猴娃娘型故事发展演情况与原因,该论文影响较大,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叶德均在讲唱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宋元明讲唱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关于讲唱文学的专著,由上杂出版社1953 年初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再版,中华书局1959 年第三版。该书首先从韵文的文辞和实际演唱的情况,将讲唱文学分为两大类——乐曲系和赞系,然后论述了宋、元、明时期各种讲唱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例如乐曲系的讲唱文学,他分别讲述了宋代的小说、叙事鼓子、覆赚和诸宫调,元代的驭说、说唱货郎儿,明代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和叙事莲花落等。诗赞系统的讲唱文学,他论述了宋代的涯词、陶真,元代的词话,明代的弹词和鼓词等。在该书中,叶德均根据元杂剧中大量引用词话的事实,认为“戏曲是从叙述体的说唱发展而来”(《丛考》第664 页);他认为“词话的词是应作‘文词’和‘唱词’的广解释,既有诗赞词,也有各种乐曲词,但应以诗赞词为主”(《丛考》第658 页)等等,这些论述都很具有启发意义。叶德均的《歌谣资料汇录》(1955 年)是他从宋代以来的笔记、诗话、地方文献、通俗小说和元、明、清以来的南戏、传奇等资料中辑录出的歌谣资料,目的是给研究口头文学的人提供帮助,文中还辑录了瑶歌、僮歌、苗歌等少数民族的歌谣,十分珍。另外,叶德均对于清代的弹词作家,也给予了关注。他著有《〈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文章在考察了《再生缘》作陈端生家庭情况后,详细考证了梁德绳夫妇的生平、经历和续写《再生缘》的基本情况。他对于弹词《笔生花》的作者邱心如、弹词《梦影缘》的作者郑澹若、弹词《精传》的作者周颖等人的生平经历也都有些新的发现。

二 叶德均的戏曲研究戏曲研究是叶德均一生学术研究的重点,他在这方面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重视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尤其是重视剧目的清理与调查:20 世纪初,我国的学术界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一位是王国维,一位是吴梅。王国维著有《曲录》(1908 年)、《戏曲考源》(1909 年)、《古剧角色考》(1911年)、《宋元戏曲考》(1912 年)等著作,吴梅有《奢摩他室曲话》(1907 年)、《顾曲麈谈》(1914 年)、《中国戏曲概论》(1926 年)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王国维、吴梅研究戏曲的方法和路数颇有不同。王国维研究的重点在戏曲资料的搜集、整理,他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宋元戏曲考》,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王国维在《序》中曾经十分自豪地说:“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吴梅研究的重点在戏曲的格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赏曲、谱曲;在戏曲史方面,他在王国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转向明清的传奇和杂剧。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中,叶德均更加欣赏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他称赞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曲录》等作品“不仅考证精确,而且奠定了戏曲史研究的基础”;他对于吴梅的戏曲研究则多有批评,他认为吴梅“决非一个现代的戏曲史家,而是致力于作曲、订谱的传统文人”,“他以毕生精力虚耗在无用的作曲、度曲方面,以至在戏曲史方面所得有限,这是颇可惋惜的”,他还批评吴梅研究戏曲时“治学方法的随意和考证的疏忽”(《丛考》第484—494 页)。与王国维大约同时,另外一位戏曲研究者——姚华,也很受叶德均的推崇。叶德均在《姚华的〈菉漪室曲话〉》一文中,称赞姚华“用治经史的校勘、辑佚的朴学方法来治戏曲”,其研究成果“精密独到”(《丛考》第480 页)。其实,这也是叶德均本人最为欣赏、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他的《曲品考》(1944 年)、《曲目钩沉录》(1949 年)、《祁氏曲品剧品补校》(1955 年)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曲目钩沉录》是叶德均用力颇勤的一部古代戏曲目录。该文在凡例中声称,“凡元明清诸家曲目、曲评之书已著录之曲目”、“明清公私家藏书目及汇刻书目所载者”以及“凡诸家曲目未著录而今尚存传本者”等概不收入,而所收录的“大抵取材于诗、文、词集、诗话、杂著、方志、书目、小说、戏曲诸书,以未见著录且无传本者为限”。据笔者统计,叶德均从大量的资料中共钩沉出明代的杂剧十五条(十五种),传奇十九条(三十五种)以及杂剧、传奇未明之属十一条(十五种);清代的杂剧十五条(三十一种),传奇四十三条(五十四种)以及杂剧、传奇未明之属二十一条(二十六种)。这种研究工作,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披沙拣金般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一般学者看来,这是一种费时费力而又不讨好的工作,即使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其研究成果也很难在学术界引起重大的反响。但是,这种工作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流传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不是一个热爱戏曲、淡于名利的人是绝对不会做这种工作的。叶德均在《曲目钩沉录》中,不但钩沉出了许多古代戏曲剧目,而且对于同一题材或同一剧名的相关剧作进行了总结,使我们看到某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达到了“辨章学术,考源流”的目的。如他在谈到清代王莘圃的《再生缘》传奇时,就列举了明代蘅芜室主及清代雍敬、张谷、槐庭、程北涯以及无名氏的同名剧作等等,使我们看到了明清时期的人们对此类故事的浓厚兴趣(《丛考》第115 页)。另外,在谈到无名氏的《西湖雪》时,就将清代以冯小情故事为背景的其他三部戏曲作品列出:郎玉甫《万花亭》、张道《梅花梦》、钱文伟《薄命花》(《丛考》第135 页)。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线索,便于学者们进行某一领域的专题研究。《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是叶德均的又一部戏曲目录学方面的著作。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共收曲目七百零九种,其中有二百九十五种未见其他戏曲目录,因此受到戏曲研究界的度重视;而且利用该曲目可以订正吕天成《曲品》以及其它曲目的某些错误。叶德均的《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是以黄裳校注的《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 年版)为基础,“择其可补充、商榷者二百四十余则,为之补校一过”。叶德均在补校过程中,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名剧作放在一起来展开论述,条目非常清楚。在该文的《后记》中,他又详细地阐述了《远山堂曲品剧品》的学术价值,认为该书“不仅丰富了明代传奇、杂剧的数量,也提供了明代戏曲史一些重要资料,而最主要的是对编纂明代传奇、杂剧的曲目的,提供许多从来不知道的资料”(《丛考》第305 页)。此外,他也指出了黄裳校本中的一些失误,如他“不按照曲目书籍成书先后来处理,反而先提出晚出的姚、王两家的曲目,结果除了胪列不同说法外,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于还有‘治丝益棼’的情况,这样做对于读者是很难有所裨益的”(《丛考》第312 页)。叶德均不但认真搜集剧目,而且重视索引的编制。他在《关于〈新曲苑〉》一文中,曾经为任讷辑《新曲苑》(中华书局1940 年出版)丛书三十五种编制了详细的索引,将该丛书中引用的一百四十一种书目按朝代先后次序一一列出,大大方便了使用该书的学者。他还曾经为蒋瑞藻《小说考证》的引用书目做过索引。这种不计个人名利,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学术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叶德均重视戏曲资料的版本问题,他认为“现在编印古书,最低限度是必要举出所据的版本,并以古本为主”(《丛考》第467 页),他的《曲品考》就是这方面的作品。《曲品》是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吕天成的著作,其中著录的一百九十一种传奇目录和一些已佚传奇的内容,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叶德均当时能够见到的《曲品》的版本情况十分复杂,特别是这些版本往往将吕天成的《曲品》与清代高奕的《新传奇品》以及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合刊,使人们分不清楚哪些是吕天成《曲品》原有的内容。叶德均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缜密的考证,力图恢复《曲品》的真相和原貌。在《曲品考》中,他首先列举了当时能够见到的五种重要的《曲品》版本:暖刊本、吴梅校本、《曲苑》初编本、《重订曲苑》本和《增补曲苑》本,并根据这五个版本的来源和校补情况,将其分为《曲苑》本、暖红室本两个系统,指出了两个系统的主要差异在于排列分卷和增补注释两个方面。其次,他通过两个版本系统的详细的对比和校勘,列出了暖红室本、吴梅校本的一百一十八处增改、注释的情况,并一一指出它们的优缺点,他认为暖红室本的增改“不仅混淆原文和注释,而且还有遗误读者之嫌。至于改名为字,形式虽然一律,也殊失本来面目”(《丛考》第164 页),并且有些新增的注释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他根据《曲品》的体例,分析了诸本共同的错误和《曲品》本身的简脱情况。再次,他分析了与《曲品》合刊的《古人传奇总目》的情况,认为该书和吕天成无关,并非《曲品》卷中,认为其作者当是“《曲品》的读者或传抄者”,“其时代当为清初或中叶”(《丛考》第175—176 页)。最后,他论述了《曲品》对于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