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 编辑

舒婷创作现代诗

《双桅》是现代诗人舒婷于1979创作的一首现代。这是一首朦胧诗,共两节:第一节蕴藉着诗人无限的人生辛酸与感慨,象征爱的短暂和飘零;第二节写诗人对爱的短暂和飘零感伤情绪的超。全诗借用一艘双桅船的口气,向连绵的海岸倾诉思慕,呈现出对爱的飘零感伤,以及对此超越的内在真实而矛盾的情感,现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和人道主义复归的呼喊。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双桅船》后被选为沪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第十二课课文。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双桅船

作者:舒婷

作品出处:《舒婷的诗

作品体裁:现代诗

创作时间:1979年8

作品原文

编辑

双桅船

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创作背景

编辑

舒婷作为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是朦胧诗创作的主将之一。朦胧诗作为“地下文学”孕育于“文革”时期,而舒婷就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她写作的动力。此诗写于1979年8月,正好是文革时期刚过去不久,是作早期“朦胧诗”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文学赏析

编辑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著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信念并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此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此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句“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名家点评

编辑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这首诗也是一曲蕴含启蒙思想的高亢的歌。“文革”十年,人们在一个不正常的时期里饱受了凄风苦的摧折,那个时候,只看到风暴却看不到航标灯,在大雾弥漫的无尽苦旅中,人们看不到岸看不到希望,许多人忧郁彷徨,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舒婷用“双桅船”的执着、坚定与自信来告诉人们,只要相信自己,勇敢与困难作斗争,总会迎来云开雾散的时候,那可以停泊我们理想的“岸”,就将如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百年新诗经典导读》)

南通大学教授周建:舒婷的诗歌缠绵而不伤感,忧郁又不失刚强,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双桅船》代表了她的这种抒情风格。(《大学语文》)

大学教授方长安:《双桅船》抒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爱情,为此,诗人使用了“双桅船”、“岸”、“雾”、“风”、“风暴”、“灯”等象征性意象,使抒情场景得模糊、抽象,使“你”和我”成为一种泛指,其爱情也就超越了具体的人而获取一种普遍的象征意义,“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因此成为超越具体时空的爱情箴言,诗歌的意义空间扩展了,而诗味也因抒情场景的模糊象征性而变得更浓,更耐人寻味。(《中国新诗名作导读》)

作品影响

编辑

《双桅船》后被选为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第十二课课文。

作者简介

编辑

舒婷(1952— ),中国女诗人,出生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散文集《心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