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 编辑

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舒婷,1952出生福建龙海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龚佩瑜,后改名龚舒婷,中国当代诗人作家,朦胧派的代人物之一。历任福建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1969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1979年4,诗歌《致橡树》在《诗刊》在第4期上发表;6月,在《诗刊》第7期上发表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8月,发表诗歌《双桅》。1981年4月,发表诗歌《安女子》;6月,发表诗歌《神女峰》。1982年2月,发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8月,出版散文集《心烟》。1994年11月,出版诗集舒婷的诗》。1998年5月,出版散文集《露珠里的“诗想”》。2006年8月20日,当选为厦市文联主席。2007年10月,出版散文集《真水无香》。2013年4月28日,连任厦门市文联主席。2015年11月,再版散文集《自在人生浅淡写》。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19年10月20日,再次连任厦门市文联主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舒婷

别名:龚佩瑜(原名)、龚舒婷(本名)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福建龙海市石码镇

生日期:1952年7月28日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也是一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主要成就: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1993年庄重文文学

人物经历

编辑

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20世纪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舒婷和兄妹三人从漳州来到厦门,分别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里。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祖母家长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插队到闽西山区,并在知青生活中开始了诗歌创作 1972年,返回厦门,在流水线上工作,先后当了8年工人。1977年3月,创作了诗歌《橡树》,后更名为《致橡树》,全诗通过整体象征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1979年4月,诗歌《致橡树》作为《爱情诗(九首)》之一在《诗刊》在第4期上发表,刊发后广为传颂;6月,在《诗刊》第7期上发表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 同年,《兰花圃》开展对舒婷诗歌创作长达半年之久的讨论影响颇大;同年6月至12月,《厦门日报》也针对舒婷的诗歌开展了一系列讨,但讨论多以批判为主,有时候甚至是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声音; 8月,发表诗歌《双桅船》。

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协与《福建文艺》举办了一次文艺界50多人参加的诗歌创作座谈会,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舒婷本人也出席; 同年,在福建省文联工作; 同年,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1981年4月,发表诗歌《惠安女子》; 6月,发表诗歌《神女峰》。 1982年2月,发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 同月,出版诗集《双桅船》。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年10月,出版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 1988年8月,出版散文集《心》,收进了她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 1990年,《致橡树》收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1992年6月,出版诗集《始祖》。 1994年9月,出版散文集《硬骨凌霄》; 11月,出版诗集《舒婷的诗》。

1995年9月,出版随笔集《秋天的情绪》。 1996年3月,出版散文集《你丢失了什么》; 5月,应德国DAAD基金会邀,到德国柏林出访一年。1997年6月,出版诗文集《舒婷诗文自选集》; 8月,出版《舒婷文集》三卷; 同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将《致橡树》替换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98年5月,出版散文集《露珠里的“诗想”》; 9月,出版图文集《舒婷影记》。 1999年7月,出版游记《柏林——一根不发的羽毛》。 2000年,出版散文集《预约私奔》。 2001年1月,出版与儿子陈思合著的随笔集《Hi 十七岁 和儿子一起逃学》。

2002年7月,出版小说《小气男人与撒谎女人》; 10月,撰文《传家之累》收录于乡土美食系列丛书《海味山珍话闽韵》中。 2003年1月,出版散文集《今夜你有好心情》; 10月,出版诗集《致橡树》; 同年,《致橡树》再次入选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2005年4月,出版古诗选编读本《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 2006年8月20日,当选为厦门市文联主席; 10月,出版诗文集《舒婷精选集》。 2007年10月,出版散文集《真水无香》。 2008年,与朱庆福合著诗影集《鼓浪屿诗影集》。

2009年9月,出版自选诗集《一种演奏风格》。 2012年9月,出版散文集《舒婷散文》(后更名《自在人生浅淡写》)。 2013年4月28日,连任厦门市文联主席。 2014年3月,被选举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7月,出版散文集《此情·此景·此心》,分上、中、下三篇共50多篇短文组成,以散文记载形式抒发作者“今生爱”“念亲恩”“朋友情”之人生情感,倾诉人生的苦与乐,会人生的真善美

2015年11月,再版散文集《自在人生浅淡写》。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1月31日,被选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1月,出版游记《舒婷游记》,收录了她四五十篇游记随笔。 2019年10月20日,再次连任厦门市文联主席。 2020年12月20日,参加第六届武汉诗歌节。 2022年8月,担任第三届金沙书院散文奖评委会顾问

舒婷

个人生活

编辑

笔名由来

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瑜是美,佩戴美玉的意思。舒婷在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诗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主要作品

编辑

名称

首版时间

作品类型

出版社

《双桅船》

1982年

诗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1982年

诗集

福建人民出版社

《会唱歌的鸢尾花》

1986年

诗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心烟》

1988年

散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始祖鸟》

1992年

诗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硬骨凌霄》

1994年

散文集

珠海出版社

《舒婷的诗》

1994年

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秋天的情绪》

1995年

随笔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你丢失了什么》

1996年

散文集

吉林人民出版社

《舒婷诗文自选集》

1997年

诗文集

漓江出版社

《舒婷文集 1 最后的挽歌》

1997年

诗文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舒婷文集 2 梅在那山》

1997年

诗文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舒婷文集 3 凹凸手记》

1997年

诗文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露珠里的“诗想”》

1998年

散文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舒婷影记》

1998年

图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

1999年

游记

花城出版社

《预约私奔》

2000年

散文集

台湾九歌出版社

《Hi 十七岁 和儿子一起逃学》

2001年

随笔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气男人与撒谎女人》

2002年

小说

台湾九歌出版社

《今夜你有好心情》

2003年

散文集

花城出版社

《致橡树》

2003年

诗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

2005年

古诗选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舒婷精选集》

2006年

诗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真水无香》

2007年

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鼓浪屿诗影集》

2008年

诗影集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一种演奏风格》

2009年

诗集

作家出版社

《舒婷散文》

2012年

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此情·此景·此心》

2014年

散文集

中山大学出版社

《自在人生浅淡写》

2015年

散文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舒婷游记》

2018年

游记

长江文艺出版社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思想

女性主体

“女性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潮的一支分流,随着国外女性思想的传播,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写作中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抒写女性的经历、经验和苦难。如果说《致橡树》还是舒婷女性身份的天然表达的话,那么在散文中她已经是自觉的以一种女性视角和立场来关注女性。她的散文因为充满“女性意识”成为当代“女性散文”创作中的一员。舒婷的散文中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又对女性现实困境有着清的认识,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现出批判的锋芒和力度,但同时她对“女性写作”中强调日常生活、凸显性别特征的写作和把对女性困境置于男性对立面的创作持谨慎甚至是否定态度

自爱爱人

“自爱”在舒婷的诗歌中,表现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自我选择的确信和自我尊严的确立等。在《致橡树》中,舒婷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独立精神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诗中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只有这样的爱情一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价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担风共享霓霞。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的爱的方式去感受爱。舒婷正是以“自爱一这种充足的情感能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这就是舒婷诗中的“自爱”和“爱人”的辩证内涵

爱情忧伤

爱情的忧伤是舒婷诗歌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于“个人”。对时代忧伤的抒写,是舒婷作为一个朦胧诗人的使命感所在。《思恋》一诗中,缠绵悱恻相思愁苦满溢字里行间人不忍触摸。“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诗人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妙却无法触其形;在《雨别》中,诗人又一次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昭示于众,这种雨中分离的场景对于被爱“你”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最普通的分别,但是对于单恋者“我”来说,却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痛。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舒婷前期诗作充满着一种浓郁的浪漫忧伤情调,这种看似“低沉”的情调在朦胧诗论争中曾被权威诗坛所诟病,但舒婷所表现出的是理想主义者的忧伤,是时代的滞重与个体生命的抗争造成的沉郁的力,而不是顾影自怜的纯个人化的忧伤。

悲欢交融

在舒婷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布满对立的形态出现,展示着悲欢交融的自我。从最初的《致大海》,到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到带有明显自白色彩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歌的抒情情调强烈地表现着感伤与激越共鸣的特点。当她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时,她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腾的我”。

通感手法

舒婷在散文中经常运用通感手法,达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如在《审己度人——读张爱玲》中写到认识的一种花。“目菊,花小而密,麻麻的,皮肤起竦的那种。”把密密麻麻这个常见的,用逗号拆开,形成触觉写视觉的通感,凸显“蛇目菊”的花的密度,同时含有一种不喜蛇目菊的情感。而在《家园里的至爱亲朋》中一句“茑箩的心事吹弹得破”,一个“吹”字,把心事这种感觉写成视觉,使茑箩的的女性化的娇媚更加突出,并且激发一种美好的联想。

叠词运用

舒婷诗歌中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从纤绳“深深”、“祖祖辈辈”痛苦、伤痕“累累”等叠词中,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敢于正视祖国的苦难、贫穷、悲哀的过失,更正视伤痕“累累”的现在,愿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浓烈情怀。在《啊,母亲》中,描绘出诗人与过世多年的母亲在梦中相见,“紧紧”拉住母亲的衣襟,不舍母亲离去,但仍旧无法留住母亲“渐渐”消逝的身影。在沉痛中,诗人已经意识到这个残梦,但“久久’’不肯睁眼,愿长久地停留在梦境中回味与母亲在一起的那份温存。诗中叠词的运用让人感到诗人对母亲怀念依恋是那样的甜柔深谧。

幽默风格

抒情性幽默”是以舒婷的善良、真诚甚至是任性为底色。她在诗歌中始终是在和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漠中看到温暖,在贫乏中看到丰富,这一点从她回应北岛的《一切》的一首《这也是一切》看得尤为清晰。“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在身处最残酷的年代,舒婷都是善良的,相信生活的美好。在散文中她的幽默也是善良、真诚的,她调侃、自嘲揶揄,但绝不是进攻。她调侃的对象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像蜜友傅天琳、唐敏,或是最尊重的人,像诗人邵燕祥、王燕生,还有自己的亲人如外婆、婆婆、丈夫、儿子等,当然还有她自己。经过舒婷的幽默,既表现出这些人偶尔的矛盾之处,又表现出舒婷对他们的欣赏态度。

自由形式

舒婷在散文文体中始终是自由的形式,时常把自己的诗歌植入散文中,在散文中让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并存。如《神启》《一茎一叶总关情》《夜莺为何泣血离去》《自在人生浅谈》等。而《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多种文体的连缀,已经完全打破散文文体的界限,有一种跟随“新散文”写作的趋势。在序言《试一试拼盘》中舒婷写到:“我尝试了种‘跨文体’写作结构,让多种文体串缀起来,如:嵌入家父病危的手书,儿子在德作文料、文献、日记、诗作以及丈夫“吾国遥控”和“谆谆教导”等等,各种混杂的诗意缝缀是该书一个基本点,读者可能对我这一数深感失望,也许部分读者愿意更换一下阅读口味?”舒婷在这种文体实验中,并没有虚构,更多的是逼近真实,她甚至把自己的超市的购物票据、德国大学演讲的邀请函等都附在相关文章的周边,使她的在德生活显得更为真实自然,她是在坚持真实的向度上对文体的跨越。

诗意内涵

舒婷善于用极精致的细节去概括生活,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中秋夜》)”运用“没有蔷薇花’’否定的细节,来指明道路的曲折;另外,在诗篇《向北方》“一朵初夏的蔷薇,/划过波浪的琴弦,/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去吧,/我愿望的小太阳!/如果你沉没了,/就睡在大海的胸膛。/在水母银色的帐顶/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中,诗句中的“初夏的蔷薇”承载着诗人的愿望远航,同样运用否定细节“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点明了诗人愿望实现地缥缈。这些诗篇中的“蔷薇花”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诗意内涵是从欧美诗歌中借用而来的,用这样具有诗意内涵的细节来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艺术方法,是欧美诗歌中常用的。和欧美诗人一样,舒婷直抒胸臆时,多次反复地运用这种手法,增强了诗篇的形象性。

获奖记录

编辑
文学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2019 “玉润四会”女性诗歌奖“杰出贡献奖” 获奖
2017 “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奖“新诗百年杰出贡献奖” 获奖
2015 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灯光转暗,你在何方?》 获奖
2012 2012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 获奖
2008 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真水无香》 获奖
1998 全国首届新时期女性文学 《舒婷文集》 获奖
1998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舒婷的诗》 获奖
1993 庄重文文学奖 《双桅船》 获奖
1983 第一届全国新诗优秀诗集奖 《双桅船》 获奖
1980 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获奖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2010 福建省“三八”旗手 获奖
2007 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7年度散文家 《真水无香》 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凤凰网评)

装束淡气质优雅,言辞温雅。她一直抵触记者采访,拒绝在视上露脸,从不参加企业及政界的活动,但是她是个很健谈的人,而且不乏幽默、风趣,处处展现着大家风范,隐隐地散发着朦胧诗人的侠骨柔情。(《河北日报》评)

舒婷对生命记忆的检索,对细小事物的敏感,对历史人事的温情和意,坚定地向我们重述了那些不可断绝的精神纽带对人类生活的微妙影响。(《南国都市报》评)

“她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但是她的风格却来自我们的过去。她好象是横越我们头顶的桥梁,提醒我们认清自己脚下的航线地曲折。她把几十年前新诗的优良传统一下子带到我们面前。”(诗人孙绍振评)

“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因为企望与追求的不能如愿,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暗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诗人谢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