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史 编辑

郑振铎著民间文学史专著

中国文学史》是郑振铎编著的民间文学史专著,于1938首次出版

中国俗文学史》全书共十四章,包括何谓“俗文学、古代的歌谣、代的俗文学、六朝民歌内容。《中国俗文学史》以料丰富性和研究翔实性,构成独辟蹊跷的史著特色,以立独创性和文学可读性,形成著述宏博深湛的文笔。有学者认为该书可以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互为补充,鼎足为三,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的基本典籍。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中国俗文学史

作者:郑振铎

字数:482.5千字

首版时间:1938年

类别:通俗文学

内容简介

编辑

《中国俗文学史》共14章,分别叙述古代歌谣、汉代的俗文学、六朝的民歌、唐代的民间歌文、宋金的杂剧、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民歌、宝卷、弹词、鼓词与子弟书、清代的民歌等的兴起、流传与演变情况

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章 何谓俗文学

第二章 古代的歌谣

第三章 汉代的俗文学

第四章 六朝的民歌

第五章 唐代的民间歌赋

第六章 变文

第七章 宋金的杂剧词

第八章 鼓子词与诸宫调

第九章 元代的散曲

第十章 明代的民歌

第十一章 宝卷

第十二章 弹词

第十三章 鼓词与子弟书

第十四章 清代的民歌

郑振铎先生学术年

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史》

创作背景

编辑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民歌、戏曲、话本、小说、杂剧、鼓词、唱本之类备受下层人民喜爱的通俗文艺,却受到封建士大夫的鄙和排斥,不能登入大之堂。郑振铎摒弃这个错误观念,为俗文学正名,与“正统文学”平起平坐。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郑振铎认为,俗文学“产生于大众之中,为大众而写作,表现着中国过去大多数人民的痛苦和呼吁、欢愉和烦闷,恋爱的享受和别离的愁叹,生活压迫的反响,以及对于政治黑暗的抗争。他们表现着另一个会、另一种人生、另一方面的中国,和正统文学、族文学、为帝王养活着的许多文人学士们所写作的东西里所表现的不同”。

郑振铎对俗文学从文体上将其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诗歌;第二类小说;第三类戏曲,戏曲中可分三种:1、初期的戏文;2、杂剧; 3、地方戏;第四类讲唱文学,可分为变文、诸宫词、宝卷、弹词、鼓词;第五类游戏文章

确立了民间文学即俗文学观点,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从文学史和文学现象上分析,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因为,“正统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许多本来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学,一旦被文人作为登入“大雅之堂”的敲砖,加以制作,便坠入了难以发展的困况。如竹枝词之类,本具清新刚健的民间歌谣特色,后为文人填词入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所以,作者强调俗文学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这样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一、俗文学的特质是大众的。大众是民间的平民百姓,为大众所嗜好和喜悦的,正是大多数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具有“民众之口味”;二、作者是无名氏,属于民间流传之后加工完成的,显然称为集体创作。许多民歌和民间传说,出现许多异文,正是这个明显的标志;三、具有流动性,多靠民间口头传唱,深入大众中去;四、富新鲜性,即使“粗鄙”,也不失“鲜妍的色彩”;五、想像力奔放,表现民间习惯和传统观念,但亦有互相摸拟的缺陷;六、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包括外来的事物和文体。

作者重视中国文学的行特点,划定了俗文学的范围。这不仅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口头文学传布逐步形成书面记录之后,较为定型的体例本貌。如《明代的民歌》述及“文人学士们的作风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间的作品却仍是活人口上的东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气勃勃的东西。”这正是口头文学的人民性的标志,也是民间文学之所以是文学之源的实录。作者肯定了“活人口上的东西”,肯定了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不论近代,还是现代,贬斥口头文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歧视民间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论也非少见,而作者著述该部史书,阐明自己的见地,冲破传统轻蔑口头文学的习惯势力的羁绊,一扫长久贬低民间文学的偏见。

内容特征

引用丰富的材料,从多角度、多方面阐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的俗文学。

一、歌,从民谣民歌到民间词曲,形式多样,品种不一,尤其叙述《诗·周南》及《召南》几篇民间的结婚乐曲,和后代的《撒帐词》等有些相同。指出《关睢》列为《诗》的首章,“琴瑟友之”“鼓乐之”句,分明便是结婚的歌曲。

二、小说,侧重叙介宋元以降的白话小说,这一部分,作者拟与戏曲另立专著,故不介绍戏曲,包括民间的戏文(传奇)、杂剧和地方戏。

四、讲唱文学,详细叙述了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许多还是前所未见的。

五、游戏文章,作者从“书本上的”“定形的”文学现象入手,多引用书面文献中变了形的文学现象为例,进行必要的述介,而这一部分正是与众不同的,不仅材料属于仅见的,而且形成独辟史书体系,也是仅有的。如变文,作为敦煌发现的重要文书,回答了“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盛行于明清二代的宝卷、弹词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呢,还是“古已有之”的?这些在文学史上长久未决的问题和“疑案”,从唐代出现的变文,作者进行细致的说明。因为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是崭新的,未之前有的”。

作品影响

编辑

《中国俗文学史》于1954年7,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根据商务印书馆的纸型重印,第一版印数一万册,很快售罄;1957年12月再版一万五千五百册,到了20世纪60年代,已难购到。20世纪80年代初,重印一次,早已脱销。

《中国俗文学史》的面世,确是具有开拓性的,它建立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体系,从而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空白。

出版信息

编辑

《中国俗文学史》于民国27年(1938)8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根据原纸型再版。4年后,遭到不公正的批判,从此被冷落30年,直至1984年才有上海书店影印本;1996和1998年东方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相继重印。1998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将该书收入《郑振铎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至少再版过7次。

作者简介

编辑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