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满女中 编辑

北京市的教会学校

贝满女中是1864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是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学校,现为北京市第166中学。原学校建筑尚存楼房,分散于灯市口校区操场西北侧、学校东侧居民区及北京市第25中学校园内。其中遗存于25中校园内的建筑,由南而北分别是贝氏楼、邵氏楼和贝满中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贝满

创办时间:1864年

校训:致知力行

知名校友:德全、冰心、谢希德、王琇瑛

类别:教会学校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办学历史

编辑

贝满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赐给顺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亲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称为“佟府。学校的大是一座檐牙啄、绿椽、彩绘缤纷、青瓦灰墙的典型的明代建筑。大门中间有一块 长6、宽2米的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从门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间有一个坐像观音。墙上的砖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间的印号。这些都显示着王府族的豪华气派。大门内原是一个小院,有三个门通向后面。中间是府邸的二门,两侧的门通向东、西跨院。二门是个描金彩绘的花门,走进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训怀堂”的大殿; 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长得枝繁叶茂的紫藤,北房则称“紫萝轩”;第三座院落内原栽有能结丰硕果实的扁桃树和葡萄架;最后一座院落原有一丛绿竹依墙摇曳,正房因而称为“翠竹馆”。东跨院原有一行松树,几株合欢……西跨院则被发展改建为学校的操场、食堂、宿舍等。这里的一切显示着幽静、和谐,又美丽而庄重。以后几经沧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场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楼,但有的地方还隐留着王府的痕迹。早一些毕业的校友,都会记着它原来的面貌,都喜欢仍用“佟府”称呼它。可以说,“佟府”的称呼,不单纯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其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即大家对于母校幽安静环境,严整独特的布局,和谐统一的结构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给予它培养的无数英才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贝满女中当初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设立贝满女子小学,校址在灯市口大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规模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务。以后有了中国教员,逐步发展,到 1895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1902年,校舍往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1905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大学移到伶府这个地址。灯市口的校址则仅为贝满女子中学所在地。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的协和大学(由潞河书院升格成立,其中“斋”部后来更名为潞河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通县一中,现又恢复潞河中学名称)、北京汇文大学(校址在东城区盔甲厂,其中学部分称汇文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为二十六中学,现恢复原名汇文中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协和女子大学改称燕京大学女校,仍设在佟府。1923年,贝满女中改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与男校合并迁往城外(今北京大学所在地),贝满女中高中部遂迁佟府,初中部仍在灯市口公理会院内。1927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曾一度改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又于当年9恢复贝满女中校名。此时学校已发展到高中有9个班、初中有12个班的规模。1949年北平解放,学校于1951年改名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设在佟府内(1952年定名为女十二中),从此结束了贝满女中前后长达87年的时代。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校训及校歌

编辑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业乐群”,它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书写在一块目的横匾上,挂在作为高中部礼堂的“训怀堂”北墙上。它留给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的教职员工及学生们以极深的印象,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大家。

“敬业乐群”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学生们敬重 自己的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它够得上是中国教育、教学上的箴言,体现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莘莘学子们的培养与成长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贝满女中以此为校训,即明它是以此为办学指导思想,在这个校训的指导下,形成了这个学校的好传统、好作风。

为了把学校办好,保证“敬业乐群”的实施,学校领导在管理上体现了“办学靠大家”的的思想。学校最高的管理机构是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命校长,校长对董事会负责。校长总管全校的工作,具体实施则靠广大教职员分担,教员们组成“周会委员会”、“ 助委员会”“图书委员会”等近十个组织,各自分头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为了切实贯彻“敬业乐群”的精神,学校订有《学则》,要求学生遵守。《学则》在考勤、成绩考核、升留级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甚至对学生的衣着都有统一要求,规定“学生衣着要庄重朴素,在校要穿‘学衣’——深或浅色的蓝布大褂,上体育课要 换‘操服’。”学校还有各项具体的纪律要求,例如在操场上走路不能穿硬底鞋,在院内走路不能践踏草坪等等。学校很注意从各方面具体培养、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习惯。

为了保证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学校对学生在学习上有严格的要求:学习每门功课要从预习入手,上课要专心听讲,课后要认真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作业及试卷都要达到统一的规范要求。学习要有小结,强调要加强理解,加强记忆,要侧重培养 训练各种学习能力,诸如会观察、会思考、会想象、会书写、会辨析等等。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勤奋,一丝不苟,又要能灵活,会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要“敬业”,使之表现出对学习的专一,能集中精力,对学习热爱,怀有极大兴趣。

为了保证学生能做到“乐群”,学校很注意学生群体的教育。无是全校,还是各个年级、班 组,都经常开展一定的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承担为集体服务的工作。学校经常从各方面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大家有条件交流联系。有一种姐妹班、姐妹同学的做法曾实行多年,即高班和低班建立联系或高班同学与低班同学个人之间建立联系。这个做法很有益于学生品质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当然,“敬业乐群”的体现还远不止这些。它还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反映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反映在学习的日常生活中……

正是由于“敬业乐群”思想的指引,圆满女中培养了数以千计对学习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友善相处、对群众关怀备至、为国为民尽力的英才。这种好的传统、好的作风一年一年地继续贯彻传播。直到解放后,贝满女中为一所新学校后,“敬业 乐群”又被予新的内容,即从引导青年敬重学业,到敬重国家社会主义大业,从乐局部群众到乐人民大众,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含义,由“敬业乐群”所创立的好传统、好校风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播、建立,乃至发扬大。

与校训内容相一致的,是学校在3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的一首校歌。其歌为:

一、可爱可亲我贝满,谆谆训育青年,敬业乐群为我校训,同学一齐奋勉。东西南北聚一堂,彼此欢乐无限,速进修,莫迟延,万勿辜负我贝满。

二、可爱可亲我贝满,时时规劝青年,克勤克俭金石良言,终身实行不变。德智体群四育各,力图人生美满,齐努力,莫留连,万勿辜负我贝满。

副歌:我贝满,我贝满,同学会唱歌声欢,研究真理会进展。

高声唱,大声喊!

我贝满!我贝满!

齐欢呼我贝满寿绵延,

同庆祝我贝满亿万年!

可以说,这首校歌的内容是包括了学校的办学准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点,更反映出全体师 生的热情、心和志向。当大家以铿锵有力的曲调唱着这首歌时,无不感到精神振奋。情绪激动。无论平时或在集合时,一旦这首歌响彻校园,都使师、同学受到莫大鼓舞。以后一直被师生们牢记并不时地唱着。

校友名人

编辑

贝满女中培养的英才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章获得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贝满女中从1898年第一届毕业生,到1951年更名,共有51届毕业生,校友已难以计数。早年毕业的校友已长眠地下,在世者年龄最高的已过九旬,50年代前后毕业的校友也已年近花甲。她们中间有教授研究员医生、护士,大、中。小、幼教 育工作者,厂长、经理、工程师、技术员、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工作人员或地方与部队的干部。她们中有的人至今仍在祖国 各条战线辛勤地工作着,也有离、退休后继续做出献或安度晚年者,也有一批人定居海外。校友中有建材者不乏其人,可以说校友们大都无愧于这所学校的光荣传统,都在不同程度上留给学校以光彩,她们的名字已铭刻在学校的史册上,会直到永远。

这里列出一些校友代表,她们以出色的成绩名闻遐迩,享有声誉,显示了贝满女中的精神,称得上是贝满女中的佼佼者。如:

杨崇瑞(1912届校友),中国妇幼卫生战线的先驱,曾任联合国妇幼保健组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司司长。

李德全(1915届校友),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部长,冯玉祥将军的夫人。

谢婉莹(1918届校友),著名女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景晏茹(1922届校友),老教育家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代表,北京市模范教育工作者。

王琇瑛(1926届校友),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全康靖烈士(1928届校友),1940年参加革命,1945年在广东省始兴县掩护群众、伤员撤退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1946年遇害。

宋毓真(1929届校友),老教育家,北京市著名历史教师

王承书(1930届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常委,是中国科学院资格最老的女学部委员。

费路路(1932届校友),曾任北京市司法局顾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室顾问,市政协常委等职务。关心失足青少年和失学青年,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汪溪(1933届校友),原名汪熙,原《北京周报》社长兼总编辑

洪盈(1933届校友),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沈阳药学院教授。

李慕琳 (1935届校友),舞蹈教育家。1937年参加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北公学政治处干事、延安解放日报》社大后方工作部编辑、《晋察冀日报》社国语广播科编辑。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1960年主持筹建上海舞蹈副秘书长。1960年主持筹建上海舞蹈学校,任校长。后任中加舞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和第五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尚幸如烈士(1936届校友),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转业后,曾任广州高等院校党委书记。1958年赴国外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张蕙芬(1937届校友),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代表,曾任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谢希德(1938届校友),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协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部委员,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

蒋丽金(1938届校友),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孙维世(1939届校友),著名革命家、戏剧家。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兼导演

若珊(1940届校友),1936年参加革命,著名戏剧工作者。李葆奎(1940届校友),种子专家,原北京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

金秀英(1941届校友),眼科专家,曾出席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在传染性眼疾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

杨贵贞(1941届校友),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免疫学专家,曾任白求恩医大微生物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出席过世界免疫学会议。

张继恒(1942届校友),北京市特级物理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常委等。

邓团子(1944届校友),曾任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总顾问。

全如玢(1944届校友),作曲家,曾为长春制片厂多部优秀影片配曲。

昭和烈士(1945届校友),解放后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1951年为抢救溺水同志而牺牲。

陈颐(1947届校友),原名郭盛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

王碧云(1949届校友),全国政协台湾籍委员,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总政歌舞团优秀演员

王文华(1949届校友),原中国叉车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叉车总厂厂长。

李敏(1949届校友),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草地科学家,多年工作、战斗在草原上,被誉为“当代昭君”。

郝又明(1950届校友),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创始人及校长, 著名教育学家

姜培(1950届校友),北京市第一届学联副主席,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著名麻醉师,曾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医疗小组的工作。

于善瑞(1950届校友),中共十三大代表,曾任河北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

潘捷(1951届校友),原名潘咏美,著名播音员,从1953年五一节开始,多次在天安门城楼负责向全国进行实况广播。

冯友(1951届校友),药物分析检定专家,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被誉为“华 夏好后裔”。

此外,还有在贝满女中就读过的国家女篮教练周懿娴,北京市外语特级教师方碧辉,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模范教养员、优秀园长、北京六一幼儿园园长林静华等人,她们是1951年以前入学的校友,毕业时校名已改。

办学特色

编辑

“生动活泼,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不失一生”的办学理念。学校特别注重语言教育、体育教育,还设立学生住宿管理部门,已有的办学特色较为鲜明。学校开设了中加英文高中和“伦敦英语”校本课程,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加拿大英国学习交流,在国际化教育领域取得成绩,积累了经验;我校每年举办一届体育节,是北京市篮球体育项目传统校,校初高中男女篮球队曾多次在市区比赛获奖。学校设立学生住宿管理部门已有9年,经验相当丰富,可以接受住宿生160人。

宗教活动

编辑

贝满女中既是由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它当然会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建校以后,学校里的宗教活动占有相当的分量。但它绝不是这座学校的全部内容,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也有着发展变化

在学校最初建立的五十几年间,学校的领导管理权掌握在外国传教士手中,大部分教师是美国传教士。学生大都是基督教教徒,《经》是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每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学校里有查经班,平时还常有公理会的牧师或本校的教师来给学生“讲道”。可以说,学校的宗教气氛是相当浓厚的。学校要求

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目的是让她们对耶稣基督有所了解,从而树立起对宗教的信仰,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那时,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也就是基督教教会的宗旨,随着美国传教士们的言传身教,美国的思想、文化伴随着宗教活动也就不断地在学生中渗透。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北洋政府要求国内各种不同的私立学校都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成为政府所承认的私立学校。还要求外国人或外国教会在中国办学,其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所有的私立学校都要设立董事会,都要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设置课程等等。

1922年,贝满女中成立了董事会。同年,董事会聘管叶(音xie)羽先生为贝满女中第一任中国校长。管校长到校后,取消了《圣经》课,把宗教活动移到课外进行。基督徒的主要组织是“团契”,活动形式有查经班、晚祷班、宗教问题讨论班等等,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均可自愿参加。在学生中,非基督徒的比例逐渐增加,到20年代末,学生中的基督徒人数已在半数以下。1927年,教育部批准学校立案。此后,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的各科课程,这些课程是根据当时政府的规定而设置的,学校内的宗教活动已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学校的宗教气氛逐渐淡薄。

我们可以这样估计:以《圣经》为必修课的训练及浓厚的宗教气氛的熏陶,确实将贝满女中的很多学生培养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使她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上帝”,信仰“上帝”成为她们学习与生活的动力,有的甚至迷上了宗教;很多学生还接受了崇美、 亲美的思想。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即使天天上《圣经》课,经常听牧师讲道。听圣经故事、参加查经班,也并不虔诚地信奉耶稣基督,她们参加这些宗教活动,仅仅是由于这是当时学校的规定而已。贝满女中毕竟是坐落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一所学校,学校的外面,是多灾多难的祖国,是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加上学生们的家庭也在风飘摇中难得安定,作为华夏子孙、热血方刚的青年学子,“神圣的”耶稣基督难以禁锢住她们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学校宗教气氛日趋淡薄的必然原因和基础。

进入30年代,宗教气氛日趋淡薄之后,宗教思想的影响也相对下降。学生中的非基督徒人数已占2/3以上,宗教活动都安排在课外,并且自愿参加,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都是普通同学关系,彼此不一定相通,各有各的思想天地,也不要求互相理解,反而互相是极为尊重和友好的。这样,学校里的宗教活动虽然一直延续,但已经没有当初的影响了。但是每年的圣诞节确实是很热闹,这一天一定要放假,师生共同活动,一派节日气氛。参加的人们各有心思,在这一天有的人会更坚定自己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有的人会向“上帝”倾诉衷肠,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是觉得新奇、有趣, 对宗教意义却毫无考虑。

倒是有一点还必须看到,因为贝满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它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从另一个方面起了作用,那就是训练学生们良好的素养,不“轨”,不违“德”。这对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革命斗争

编辑

本世纪初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20年代以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贝满女中的师生们与自己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她们的爱国思想和时代同发展、共深化。

1915年,学校里有的同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卖国“二十一条”的斗争,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当时正在学校就读,曾参加了这一活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当时正是贝满女中学生会主席,她带领同学排队游行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在讲坛上慷慨陈词。她说:“别轻看我们中国人!我们四万万人一人一口唾沫,还会把日本兵淹死的!”当时同学们纷纷交上爱国捐,宣誓不买日货。

1919年五四运动时,学校也有人参加。在向政府提抗议的学生代表团中,有一位女生代表名叫钱中慧,即是贝满毕业生,她当时已是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了。

1925年五卅运动时,学校的学生罢课去参加游行,大家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回校后,同学们仍议论不休。现北京市著名历史教师宋毓真就是这次活动的参加者。

1926年“三一八”那天,学校里大批爱国同学纷纷参加北京各大中学学生在天安门举行的抗议帝国主义无理要求的集会,会后又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整队到执政府去请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校六百余名同学在学生会号召下进行了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东北的活动,并参加了救亡宣传的大会,得到了校长、教职员工们的支持。

1935年以后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五二○”运动,学校都有师生参加。

从“一二*九”运动以后,学校里不少同学参加了进步的革命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日战争前夕,学校里有读书会,其成员们传播着革命书籍,开展讨论时局趋向的活动和出版壁报等。在抗日战争的几年中,上述“民先”、读书会以及其他形式的组织不断地开展活动和进行工作,逐步发展壮大。很多成员在此时就有条件通过读书接受革命理论。如:中共七大召开后,她们就得到了手抄本《论联合政府》。也有同学联系地下党员来介绍解放区的斗争情况;或去工厂参观,或请老师参加一起探讨问题等等。在此期间,个别的民先队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更有个别同学接受组织安排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46年,地下党员陈琏、刘俊英先后来到贝满女中。她们表面都是任课教员,但实际上是到这所教会学校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她们不仅在师生中发展了地下党员,还吸收发展一些师生参加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联盟、民主青年联盟等进步组织。

这以后直到北平解放,贝满女中的地下党直接领导了学校的各项革命活动。如:1947年5月,“民联”支部动员二百余名高中学生冲出校门参加了全市性的大中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示威;当年7月,又组织几十名学生参加了全市性的助学活动,通过募捐争取中间群众;9月,陈琏及另一位地下党员教师田聪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民联”立即组织营救活动;10月29日,国民党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事件发生,“民联”则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了全市性抗议活动。

在革命斗争中,贝满女中的进步组织受到锻炼,得到壮大发展。到解放前夕,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已拥有7名教师党员和22名学生党员,为迎接北平解放积蓄了力量。这在当时的北平学校中,力量是雄厚的。首先,当时北平的八所教会中学里:共有教师地下党员12名,而贝满女中就拥有7名。其次,在当时北平的中小学中,有地下党支部的学校,或是几校联合支部,或是一校内师生联合支部,而贝满女中则既有教师支部又有学生支部。这在当时的北平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北平一解放,上就从贝满女中调出三名党员教师去支援外校。学生党员则根据党的需要,纷纷走上各自的革命岗位。

北平解放后,贝满女中获得了新生。地下党员公开了身份(当时的支部书记是市军管会派来的刘敏同志,后刘敏调离,即由贝满女中地下党员陶凤娟担任),全校师生热烈参加迎接解放军入城的活动。干部、教职员们学习党的教育基本纲领和有关政策,在新生的党支部领导下,全体教职员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新的战斗。

在党支部领导下,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等;还组织动员了一些学生参加南下工作团;在教职员中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学习;组建了青年团、少先队等等。党组织不断扩大,在师生中发展了党员。经过学习及参加政治运动,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为学校彻底脱离教会影响奠定了基础。

历任校长

编辑

贝满女中从建立到1922年,一直是由美国传教士任学校负责人的。1922年,学校董事会聘请管叶羽先生担任校长。他在北平教会中学里任校长的时间最长,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他难以了解革命、理解共产党。他自己是大学教授出身,不愿接触政治,但他为人正派。待人宽厚,一生务实俭朴,对工作精益求精,在贝满女中工作二十多年,治学有方,德高望重,为这座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虽说管校长不问政治,但他是有鲜明的政治态度的。概括地说,他喜欢“廉政亲民”,这无疑 表现出他是憎恶祸国殃民者。痛恨军阀反动派的,他的行动也表现了这一点。1924年,1915届校友李德全,因受反动的执政府迫害而求助于他,他毅然让李德全住到学校近半个月,以致事后他自己被拘禁;对学生历次参加政治活动,他确曾劝阻和禁止过,但更多地是出于关心和爱护学生,当学生真的出去参加时,他又十分惦念;地下党员陈琏被捕,他十分愤慨;国民党当局向他要进步师生的“黑名单”时,他则断然回绝。

贝满女中的校训“敬业乐群”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的。他经常向学生进行“校训”教育,同时 自己也身体力行。他致力于教育事业,认真管理领导学校;善于团结同仁,关心师生,获得广大师生的爱戴。他到校时虽是20年代初期,但已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到校不久,就将学校的学制改为6年。在发展建设学校的同时,倾心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管理日臻完善。他对宗教是信奉而不迷恋,不宣传,不允许宗教干扰教学。他深知办好学校的关键靠教师,因此择师极其严格,对教学质量有明确要求,并制定了保证措施。他对学生关怀备至,既似严父 又如慈母,不仅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好,而且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和健康,主张学生要能自治、自理。他的教育方法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

管校长为贝满女中呕心沥血,而他个人高洁清廉、淡泊名利,且安于清贫。他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不仅让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师生们敬佩和赞叹,而且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管校长于1952年病逝,但他的精神永存于广大师生的心中。

1948年,管校长年事已高,又体弱患病,就委任陈哲文先生代理校长职务。陈先生是1937年到贝满女中的,曾任这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及教务主任,后于1952年正式接任校长职务。他就任代理校长时正值解放前夕,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他的可贵精神,就是不畏艰难险阻、保护师生安全。他防御反动派对学生的诱惑,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他紧紧依靠地下党组织,向地下党员及时反映情况,通报信息。此时,他自己也参加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联盟”,参加了“北平市中学迎接解放委员会”的工作。解放后,在政治上他一直要求进步,积极靠拢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以一位优秀的、进步的民主人士身分主持学校工作。1951年,他参加了赴朝慰问团。1954年,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区长,同时兼管学校的领导工作;不久,调离学校专职做副区长工作。以后又被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任副院长。他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教委教材审查委员等多项工作,1983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现他已从北京教育学院退任为顾问。

陈校长和管校长一样,也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敬业乐群”的精神。他不仅在政治思想上一直严格律己,而且在业务上具有精湛的水平和不凡的能力。在作风上他宽厚、朴实。多年来他一直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事业上。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堪称专家,尤其在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改革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陈校长在北平解放前后这段重要时期内,为贝满女中的发展、建设、变革做出了贡献。他教过的学生都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牢记他的教导,以致几十年后还有很多人和他保持密切联系。校友们聚会时经常要请他到场。

教师教学

编辑

贝满女中建立之初,教师全是美国人。后来逐渐聘请了一些中国教师。1927年,贝满女中在政府立案后,教师中除极少数是外国人外,大多数已都是中国人了。学校聘请来的教师大都是业务扎实、治学严谨、学有成就、品质优良的。学校给老师的聘书是一学期发一次。一旦学校发现有的教师在业务上不能胜任,或者有不足为人师表的地方,下个学期就予以解聘。而教学较好的教师,常常能在学校延续工作很多年。这些教师勤恳认真,业务精湛,热爱学校,有主人翁感,他们不是着眼于聘金高低,而是认为学校环境好、学习气氛浓、学生素质好、领导得人心。有的教师在这所学校里工作终生;有的教师放弃了其他更高的职位而坚决来到这所中学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女教师在这所学校工作,到很晚才考虑结婚,个别还有一生独身的。他们 共同的特点是对学校、对学生、对自己的工作都怀有热爱的感情,以在这里工作而感到自豪。若把贝满女中这些出色的教师的名单列出,恐怕难以胜数,这里仅举三五例:

前面提到的五四运动参加者钱中慧校友,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几何课教师。她教课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深受学生爱戴。

语文教师陈介白先生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修辞学应用文古文都讲活了。有时讲完一篇古文,当堂就让学生背诵。

英语教师林瑜铿、林懿铿姐妹二人的教学极有特色。她们把各年级的教材全部连贯打通,做了近万张卡片,重新编出新教材,使学生英语水平大大超过一般中学。

物理教师孙念台,业务精湛,知识渊博。在教课中,不仅注意讲理论,还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好。一次,讲静电反应,他让全班四十余名学生手拉手,然后在一个人手上通上静电,使全班人都有感受。几十年后,学生对这一实验仍记忆犹新。

生物教师常凤笄,工作态度严肃,教学一丝不苟。业务好,师生关系好。为了教学需要,她曾在一个暑假内亲手绘制一百多张挂图。

历史教师宋毓真,业务水平高,讲课语言生动,引人入胜。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感情充沛,爱憎分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只能说是贝满女中师资队伍中的代表,可以说更多的教师都有其独特、新颖之处,这里难以一一列举。

正因为贝满女中有这些出色的教师,所以使教学达到了一流水平。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多面性,重视启发学生多读书。活读书,求精求深。特别注意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学会写读书笔记,在作文中会搜集材料、开阔思路。史地教学注意让学生掌握丰富的 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授课量较大,既注意因材施教,又注意全面提高,特别是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求课堂上都用英语授课、对话。数学教学除注意讲清概念、明辨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验证外,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提高周密思考、逻辑推理的能 力。理、化、生教学重视概念讲述的明晰准确,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实验,注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音、美教学注意启发学生兴趣,培养鉴赏能力。体育教学注意严格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项目的技能技巧,更注意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各科教学都能达到良好效果,促进学生们获得优异成绩。

使教学得以达到一流水平的另一条件是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学校教室有大、小两种,大教室设课桌椅,供文、史各科及自习之用。小教室设扶手椅,四面墙壁都是黑板,供理科课程及外语课使用,上课时半班学生一齐上黑板是绝无问题的。学校里有仪器完备、药品齐全的实验室;有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和颇具规模的阅览室;不仅有平时上体育课的正规操场,还有容量不小的风雨操场;有音乐美术的专用教室,更有数间琴房放置着钢琴供学生学琴、练琴用。

此外,贝满女中校园优美、校舍整齐,有完备的教室、宿舍、礼堂、食堂、浴室、操场……称得上是一座幽雅安静、设备高超的学府。这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促进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方面不能不说也起了保证作用。

课外活动

编辑

贝满女中的课外活动是有其独到之处和相当丰富的。学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做了精心安排,并给予有力的领导。更为突出的是,学生本着“自治”、“自理”的精神组织领导了各种课外活动,如,学生自治会即仿照当时政府机构的形式组成,称为“学校市”,其组织结构图示如下:

“学校市”从市负责人到下属“院”、“局”工作人员全部是学生,但各“院”、“局”都聘请教师一人担任顾问。“学校市”的全部工作、活动是纳入整个学校教学、教育计划之内的。“学校市”协助学校贯彻“学则”,为保证学校各项制度的实施做些具体工作。

警察局”是帮助学校维持秩序的。平日上课时,课间经常换教室,要通过院内或上、下楼梯,学校要求一律靠一侧行进。大礼堂的座椅是一排排横的座椅,学生集会时,进、出哪个门,走哪条路,先谁后,学校都有规定,“警察局”对这些规定要求的实现做出了保证。

“卫生局”负责组织一些有关卫生方面的活动。如每学期都要进行的宿舍、教室清洁比赛,检查饮水室水杯的清洁等等。

“社会局”常常是高、初中联合起来搞一些大的活动。每年新生入学有隆重的迎新会;每年圣诞节组织热烈的庆祝活动;尤其已形成良好传统的是每年为毕业同学举行盛大的欢送会,这个会总是安排在毕业典礼的当天晚上,高、初中联合准备节目,每年在这个会上都要演出一个大型多幕话剧,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艺术局”是“初级市议会”独有的,它组织班级间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独幕剧比赛等。

“膳务局”和“教育局”是“高级市议会”独有的。高中学生年龄较大,所以高中部的伙食由“膳务局”负责。“教育局”除开展班级间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常识测验比赛等经常性活动外,还要负责本校工友的夜校工作,组织高中住校同学为工友讲课。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开展“平民教育”活动,贝满女中也与有关方面合作在京郊东坝建立一所小学。这个时期,“教育局长”要兼任东坝小学校长。每年的年刊出版工作也由“教育局”负责组织。

贝满女中有一个水平较高的歌咏队,在30年代,它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唱片。它和隔壁育英中学组成的联合歌咏队更有悠久的历史。联合歌咏队每年都要公演一次。解放前,曾公演过《可爱的中华》及神曲《弥赛亚》等,刚刚解放后,就又公演过《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每次参加市、区演出,都名列前茅。

体育方面的课外活动也很多。平时学生除体育课外,每周都有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此外,还有 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队。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每年学校都要举行运动会。在运动场上,各年级都要表演团体操,穿插在田赛、径赛之间。每年都要在班级间开展排球比赛、篮球比赛,以及垒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在市运动会上,贝满女中也常取得不少团体或个人冠、亚军称号,或获优异成绩、创新纪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