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编辑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境内公办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位于安徽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学校19589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科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尧、郭永怀、赵九章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截至2019年11月,该校有23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以及国际金融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简称:中国科大,USTC

创办时间:1958年9月20日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入选)985工程(1999年入选)211工程(1995年入选)111计划(2006年入选)珠峰计划(2010年入选)展开学校特色:双一流(2017年、2022年入选)985工程(1999年入选)211工程(1995年入选)111计划(2006年入选)珠峰计划(2010年入选)九校联盟(C9)2011计划(2013年入选)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收起

历史沿革

编辑

追根溯源

  • 建校背景

东区西大门东区西大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 酝酿与审批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务常务会议上,院长郭沫若提出,为了培养干部,可以考虑科学院附设高等学校。

1958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劲夫代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示,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一所大学。聂荣臻副总理随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科学院拟办大学一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5月21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报告

1958年6月2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邓小平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也审批同意了中央书记处的决定。

  • 筹备过程

老北门老北门

1958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简章,明确教学设备原则上由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负责。会议决定学校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立联系协作关系。

同年7月28日,学校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系主任会议,会议决定增设应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数学和政治课等四个小组。

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示,原中央党校在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当校址,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料和实验设备。

为解决招生问题,中国科学院党组报请中央批准,从各省、市当年考生中由中国科大优先录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人民日报》《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中国科大招生简章。

9月初,在北京考区录取的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务劳动;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开学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9月19日,郭沫若与全体学生第一次见面,并请校歌作曲、全国音协主席吕骥为学生教唱校歌《永恒的东风》。

建校初期

东区北门东区北门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举行。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报了中国科大的诞生。

1959年,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设立科技情报系,1960年该系撤销,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原来的13个系合并成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教育部核定学校设定专业24个,1966年减为23个,学制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要求,系和专业调整后,专业课程基本不,教研室继续保留,以便经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联系。

建校初期的中国科大建校初期的中国科大

1959年5月,被列入中共中央的《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

中国科大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研究所录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国科大负责基础课教学。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曾致函科学院领导,建议中国科大开办研究生院。科学院对由中国科大在中关村开办研究生院问题也曾提出方案,后因“文革”动乱而搁浅。

1960年中国科大与科学院计算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107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计算机,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2月,学校召开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1963年9月,为纪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学论文集》,选入师生文共80篇。

截至1966年,中国科大为国家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在科研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部分成为业务和领导骨干。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文革时期

西区北门西区北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61级学生在校长达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毕业分配,走上工作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毕。

1966年6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向中国科大派驻工作组。此后,揭发会、批斗会、大字报、大辩论持续不断,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驻校工作组才根据上级决定,撤离科大。

1968年3月5日,中国科大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次日开始办公,在革委会各办事机构健全之前,统管一切有关革委会事宜。1968年8月,解放军驻京“毛泽东思想宣传队”200余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两批300人进驻科大,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1969年2月27日,学校成立教育革命组。之后,学校陆续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队,共77人分赴部队、农村工厂进行教育革命探索,并到上海取经。

1969年7月9日,中国科技大学教育革命调查组草拟出《关于走共大道路,重建无产阶级新科大的初步意见》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榜样,向清华、北大学习,到江西创办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学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东北等地选点办“五·七”干校,以便干部轮流下放劳动锻炼。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刘西尧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德生协商,指中国科大“战备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赴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1/2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孺子牛孺子牛

1972年,学校重建了数理化基础课教研室,广大师生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开始了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决定将分布在全国范围各种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届毕业生招回学校进修,举办“回炉班”。“回炉班”结业后,他们与学校从各地所招的200余名教师一起充实了学校的教师队伍,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招收的1972~1976级工农兵学员,学制改为3年。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同年,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胡耀邦在准备向国务院提交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的同时,指示科大代表科学院起草向国务院汇报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中国科大要通过择优录取应届毕业生、试办研究生班等建议。报告上报后,邓小平圈阅同意。

当中国科大准备实行经邓小平指示同意的办法招生时,全国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被诬蔑为“复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国科大校舍面积达11.8万平方米,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教师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

重新崛起

科技之花科技之花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科学院于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邓小平及纪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副总理等批示同意。

1978年2月17日,学校恢复列为重点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有:

1.面向世界,开放办学

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选派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聘请上百位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首创少年班

197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大经过考试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养合格大学生经验。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龄14岁,年龄最小的谢彦波仅11岁。此后,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办少年班。1985年9月,为把少年班经验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广,中国科大仿照少年班办学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少年班与零零班统一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国科大明确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博士点11个,硕士点24个。1983年,国内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白志东、苏淳、李尚志、范洪义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国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设立研究生院。

4.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办公楼办公楼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发挥科学院和科大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为进一步办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决定。

19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使当时以理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通过不断完善,使学科专业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学校还及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进行“4-2-3(学士-硕士-博士)分流培养”的试点,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

1980年中国科大开始实行学分制,同时实行免修、选修、跳级等措施;试行导师制,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计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费用,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1985年,中国科大开办不分系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1977年以后入学的中国科大历届毕业生中,有6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留学生项目(CUSPEA)中,中国科大学生共考取237人,占录取总数的25.8%,为全国之冠。1983年,英国《自然》杂志撰文称中国科大为“招风的大树”。

5.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8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科大设立“郭沫若奖学金”,该奖学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给中国科学院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为中国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奖项

1981年2月27日,经中科院党组决定,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大北京教学管理处合并。

198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务委员会。

1982年5月,经中科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挂两个牌子。

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同年11月20日,国家在高校中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中国科大西校区举行奠基典礼。

1986年12月,科大部分学生因合肥市西市区人大代表选举问题,走上头发起“要求进行民主选举”的游行,由此引发全国范围的第一次学潮。198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67000平方米,总投资9300万元;批准在校人数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职工编制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学校举行新校区工程奠基典礼。

经过“七五”、“八五”国家重点建设,截至1988年底,中国科大校园面积扩大近一倍,建筑面积已由迁址合肥时的6万平方米增至51万余平方米。教学楼、化学楼、电子楼、力学楼、生物楼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结构分析、选键化学等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建成。3000门程控电话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建成图书馆并初步建成与Internet联网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

展望未来

图书馆图书馆

19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成立了理学院、商学院(后更名为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会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院院长大多由“两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担任。下设26个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按学科群组织教学,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规律。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在部分高等学校“211工程”立项工作会议上,确定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一批重点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1996年9月,为区别于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加上“(北京)”,即“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中国科学院纳入知识创新工程体系试点范围,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本科专业数由原来的43个调整到36个,拓宽了专业的涵盖面。6月,中国科大的领导体制由1984年以来试行校长负责制,转换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9年起,实行讲座教授、首席专家和杰出青年奖励制度。7月25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并联合发出《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中国科大成为首批九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草专卖局在合肥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合并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中国科大在21世纪初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改革与发展工作。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

科大星科大星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学校19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2003年,学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正式运作。

2004年7月30日,中国第一个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揭牌成立。

2006年,学校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学校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医药生物技术系。

2007年,学校8个一级学科(涵盖41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08年9月20日,中国科大迎来50周年校庆。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大星”。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201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

2012年、2013年,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翌年1月7日揭牌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分院。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2016年5月,学校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长应用化学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中国科大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16日,中国科大少年班85级校友、百度董事长特别助理东敏士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一亿元人民币,并宣布成立“蔷薇科大发展基金”;同月,学校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中国科大与中国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3月,学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华东五校”在芜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7月,发起成立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22日,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同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副理事长单位。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0年1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江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规划用地1132亩,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全国最强的稀土研究机构,教育归口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学院(暂定名)。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苏州)。 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 4月23日,发起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10月,《关于第二次月球科研样品发放的公告》中月球样本被分为成51份,发放给17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批样品总重约17.936克。 同年,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位列其中。

2022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 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评选为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2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3篇成果论文,分别报道了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新型电子向列相、蛋白质设计3个方面。 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中科院三八旗集体”荣誉称号。 4月,获得“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名单。 8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区园区(一期)完工,9月开学后容纳约8000名师生办学。 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青年团队被授予第25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8月20日,合作成立“长三角科技传播联盟”。 8月21日,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10月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正式成立。 12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类别

机构名称

批准部门

国家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国家计委

国家研究中心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

国家计委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

国家发改委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联合)

国家发改委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联合)

国家发改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发改委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程实验室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国家发改委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发改委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部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

其他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科学技术部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科院级科研机构

类别

名称

率先行动机构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其他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名称

批准单位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安徽省委、省政府

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科技厅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教育厅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发改委

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发改委等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

名称

共建单位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武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科技传播研究所

中科院科学时报社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

兰州重离子国家实验室

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

中科院微电子所

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日本SHINCRON公司

中国科大-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

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重大科学装置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三大奖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奖获得项数排名C9高校第四位

2016年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课题组两篇关于氧化镓器件的研究论文被第68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EE IEDM)接收。这是中国科大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IEEE IEDM上发表论文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董春华教授研究组将光力微腔与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触,证明该混合系统支持磁子-声子-光子的相干耦合,进而实现了可调谐的微波-光波转换。

  • 科研特色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该校各研究领域详细内容介绍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 重大突破

2022年2月4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号消息,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 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该成果2021年12月2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2年2月9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教授团队在高性能类脑突触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对铁电畴形态和翻转动力学的设计,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中实现了亚纳秒电脉冲下电导态可非易失连续调控的类脑突触器件,可用于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类脑计算系统,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

2022年1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竣工 。11月10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柔性Janu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旗分别以白、红、蓝三种色彩作为底色,其中以白底标准色校徽图案为正式旗帜,红蓝底色反白阴形校徽图案为一般图案。尺寸规格共有5种。

精神文化

  • 校训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从此,校歌中“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1959年开学典礼,郭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

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老在中国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也是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对校风、校训作的新的提炼。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我们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法论。”

综上所述,科大校训的文字表述,源于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开学典礼致辞,后经不同时期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而成。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八个字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学、治教之道,尽含其中,寓意深广。

  • 校歌

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之前,首任校长郭沫若欣然命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亲自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9月17日,郭沫若校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的时候,总理仅改动了两个字,把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使文字的表达更为准确。

经总理审定后,郭校长又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先生为之谱曲。郭老说:“我们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

两天后,郭校长又请吕骥先生来校,在大礼堂里教授全体师生们学唱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乐家和政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激荡科大人的旋律,从此传唱不衰。

校歌

永恒的东风

郭沫若/词 吕骥/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 校庆日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从此,每年9月20日,成为校庆纪念日。

  • 理念精神

精神内涵: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在借鉴、综合、提炼、归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科大文化传统研究》课题组提出科大精神的内涵)

文化品格:强国报国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创新进取的精神、民主办学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作风。

学校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名誉校长

周光召、白春礼

党委书记

舒歌群

校长

包信和

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党委常务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

蒋一

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晓平、罗喜胜、吴枫、周丛照

副校长

杨金龙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毕金初

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

傅尧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黄素

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

褚家如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职务

姓名

任期

职务

姓名

任期

校长

郭沫若

1958.9-1978.6

党委书记

郁文

1958.9-1963.5

严济慈

1980.2-1984.9

刘达

1963.5-1975.11

管惟炎

1985.4-1987.1

欧远方

1975.11-1977.9

滕藤

1987.1-1988.2

武汝扬

1977.9-1978.10

谷超豪

1988.2-1993.7

杨海波

1978.11-1987.1

汤洪高

1993.7-1998.6

彭佩云

1987.1-1988.2

朱清时

1998.6-2008.9

刘乃泉

1988.2-1990.4

侯建国

2008.9-2015.1

余翔林

1993.8-1998.7

万立骏

2015.3-2017.6

汤洪高

1990.4-1993.8

-

-

1998.7-2003.5

-

-

郭传杰

2003.5-2008.9

-

-

许武

2008.09-2018.05

知名校友

编辑

知名校友参考主词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