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 编辑

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境内公办高校

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Yanda),坐落于革命地——陕西延安市,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卓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校、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青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实施院校、中国政府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港澳台招生格院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国家重点高校对口支援高校。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章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1947年延安大学部分师生远赴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办学。1958年7,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8万平方;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1所附属医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拥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本科生16691人,硕士研究生3106人,留学生35人;教职工1596人,专任教师989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延安大学

外文名:Yan’anUniversity

简称:延大、Yanda

创办时间:1941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省部共建高校(2005年)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2011年)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

主管部:陕西省

现任领导:金锁(党委书记)、高子伟(校长)

本科专业:61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

院系设置:16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

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

校歌:《延安大学校歌》

校庆日:9月22日

地址:杨家岭校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圣地路580号家湾校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华路38号杨家湾校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杨家湾村新城校区:陕西省延安市新区公学北路1号

知名校友:艾青艾思奇、布赫、蔡诚、路遥昭等

院士工作站:4个

校史沿革

编辑

延安大学

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泽东青年干校(1940年5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陕北公学院(1937年10月成立)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大学下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体育系、中学部。全校学员800余名。校址在女大旧址王家坪。

毛泽东胡锦涛题词毛泽东胡锦涛题词

1958年9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

1959年秋,经省委高教局批准,延大增设了医疗系,学制为5年制本科。1960年,原理化系分开,改为物理系和化学系。至此,延安大学共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医疗5个系5个专业。

1964年7月,陕西省决定改对延安大学的管理体制,将原来延安专署主管,改由陕西省主管,党组织关系仍在地委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仍定名“延安大学”。1972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

延安大学校门夜景延安大学校门夜景

1998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延安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是中共党史、基础数学。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合并后的延安医学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沛昌同志任党委书记、校长。学校下设医学院、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3个学院、中文系、政教系、历史系、管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生物系、外语系、体育系、艺术系、临床系等12个系24个专业,在校普通生为4661人。延安大学成为陕西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2005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当年,延安大学拥有13个学院(含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创新学院)2个系40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专业、9个专科专业。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延安大学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对口支援延安大学。

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

2013年,学校进行管理机构、干部聘任和院系专业调整三项改革,精简了机构设置,实行干部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对部分院系和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了重新整合。设有文学院、政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石油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宣传平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4月22日,延安大学举行新校区建设启动暨新区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仪式。建设延安大学新校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83.77亩,有效建设面积864.29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

2014年,延安大学学院调整,将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经管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改为石油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改为计算机学院。

延安大学兰惠园延安大学兰惠园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厅级课题49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励150多项。

2003期间科研总经费400万元,是“八五”期间科研经费的总和。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500万元。延安大学纳米技术、枣无毒快繁技术在全省居科技领先地位。在中国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和交流论文20000多篇,出版专著650多部,承担各级各部门研究课题1500多项,有5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17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创刊于1979年,1996年被评为陕西省

校名校名

延安大学校名是1960年3月21日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主席诗人郭沫若同志来延安大学视察工作时亲笔题写。

  • 校徽

延大校徽延大校徽

(一)标志形状

1、由两个圆和一个半圆构成。

2、内圆内为宝塔山和延河桥。

3、外圆中上方为字郭沫若题写的“延安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YANAN UNIVERSITY”字样。

4、圆中间有“1937”字样。

(二)标志释

1、“延安大学”中英文字样以红色宝塔为中心绕成一圆,寓意延安大学在革命圣地延安办学。

2、红色宝塔剪影和延安大学英文开头字 母Y、U在同一

个圆内组成的图案,寓意为延安人象绿叶一样深情地衬托着延安这一朵盛开的鲜花。

3、“1937”为延安大学创建的年份。

精神文化

  • 校训

延安大学校训 :“立身为公 学以致用” 。

释义:“立身为公”的两个核心概念是“身”与“公”。“身”的社会学本意是身份,同时隐含人格品质、德学养等引伸意。具体讲就是通过人格品质、道德学养的修炼,使自身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身份或角色。“公”的本意是公共,这在上古和现代社会的话语系统中是相通的,如原始公社、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士大夫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均以“公”之本意来立意。在近代社会,“公”字又引伸出了“公平”、“公正”等含义,显示了自我人格与公共社会的一体性联系。创办于1940年的延安大学最早前身学校陕北公学之“公”,融汇了“公”的上述所有含义。

“学以致用”的核心概念是“学”与“用”。“学”是学习、学业,“用”是实践、运用。“学以致用”,从主观上讲是将学习的目的建立在实际运用的基点上;从客观上讲,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1944年延安八大院校合并后的延安大学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是“理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数十年来,延安大学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的普遍评价是有真才实学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了被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优良传统

  • 校歌

校歌校歌

延安大学在每年新生进校后都会组织合唱比赛,延安大学校歌是必选曲目。1988年,延安大学迎来了50周年校庆,陕北公学校歌的曲作者吕骥又专门创作了延安大学校歌,歌曲的高潮部分唱道:“为挽救祖国危亡,为争取民族解放,延大的英雄儿女贡献了革命的青和力量,前进呀前进,革命的熔炉,永放光芒;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人类美好理想,延大的英雄儿女正献出全部的热和光,前进呀前进,革命的传统,永放光芒;努力学习团结奋斗,把延安精神发扬,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显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

学校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张金锁

校长、党委副书记

高子伟

党委副书记

王顺、陈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总会计师

范育琳

副校长

杨伟宏、付峰、吕达、谭

历任领导

历届领导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吴玉章

校长

1941.9—1944.5

周扬

校长

1944.5—1945.11

江隆基

副校长、党委书记

1945.11—1946.9

李敷仁

校长

1946.9—1949.7

韩一平

校长

1958.7—1967

刘静

党委书记

1975.8—1978.5

张逊斌

党委书记、校长

1978.5.9—1982.4

冯文德

副书记

1982.4—1985.6

校长

1983.12—1983.12

杨永长

校长

1983.12.8—1988

申沛昌

党委书记

1988.12.7—1992

校长

1992.3—1994

遆靠山

党委书记

1992.8—1986

申沛昌

党委书记、校长

1994—2002.4

延德

校长

2002.4—2002.6

廉振民

校长、党委副书记

2004—2011.2

建德

党委书记

2002—2013

崔智林

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1—2014

张金锁

校长

2015—2019.12

副校长

—2022.10

延大名人

编辑

艾青 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浙江金华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79年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品有《大堰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

艾思奇 男(1910.3.2-1966.3.22),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安波(1915─1965),剧作家音乐家,原名刘清禄,山东牟平人。

布赫 男,蒙古族,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畅 女(1900~1990),原名咸熙,湘乡县永丰镇人。中共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

蔡诚 原名伍毅鸿,广东省普宁县人。历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中共深圳口岸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部长。

蔡若 原名蔡雍, 笔名雷萌、张再学。 著作有《蔡若虹文集》、《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集《灵犀小唱》,回忆录《上海亭子间时代风习》及《赤脚天堂》。

陈昌浩,(1906-1967),红军高级指挥员。

陈荒煤,原名陈光美,湖北襄阳人。原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主编、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等职务,并于1996年 5月在重病期间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

所获荣誉

编辑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