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 编辑

欧洲抒情诗体

十四行,又译“商籁体,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现人文主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十四行诗

外文名:sonnet(法文),Sonnet(英文),sonetto(意大利)

产生背景:文艺复兴时期

诗歌特色:押韵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韵式)

代表人物:彼特拉克、莎士比亚、普希金

代表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

音节:由音素构成

页数:331页

作者:贾科莫(GiacomodaLentini)

发展历史

编辑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民族特点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 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音节由音素(phone)构成,它是语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单位,是字母组合后的读音标记。音素靠听觉辨认,字母靠视觉辨认,音素属于读音系统,字母属于拼写系统。

韵步(foot,也被称为音步),是由音节(syllable)组成的,即——英语(整个印欧语系都适用)诗歌中的韵步通常被定义为节奏的长度,是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或韵部。诗歌实际上存在有两个系统,一是声音系统,其表现形式为节奏,节奏用韵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韵步;二是拼写系统,其表现形式为音节的组合形式和韵步的数量。这两个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分开。二者只有结合在一起,诗歌才具有其成为诗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西洋十四行诗不同体例的区别,最明显地表现今押韵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即韵式)。人们提起它,往往首先注意哪行和哪行押韵,却容易忽视它的结构。其实,韵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韵能把几行诗联结为诗节,换韵又能把不同的诗节分隔开来。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诗歌结构的。

因此,对于十四行诗,先要研究它的内部结构,然后才能研究韵式,研究它在译文中的传达。就结构而言,彼特拉克体是两个四行加两个三行,莎士比亚体是三个四行加一个两行。我们要先确定这个框架。至于几行几行中的韵式如何落实,那是下一步的问题。

说到西洋韵式,可以重点看看四行诗。因为西洋的诗节中,四行诗是最常见的典型诗节。 四行诗有四种韵式:

交韵(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韵”、“换行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彼得拉克彼得拉克

叠韵(ove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因为音乐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诗的格律亦相当严密,某些地方(如押韵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诗词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特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375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十四行诗的起源可能起源于第13世纪西西法庭诗人当中的游吟诗人爱情诗影响。接着传播到托斯卡纳,在那里它达到最的表达在他的“canzonieri,”一个序列的爱情诗写给“劳拉,”他理想化的爱

样子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16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16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154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诗句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彼特拉克更向前进一步,主题更为鲜明丰富,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后来,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优秀的十四行诗。

亚历山大体,又称“十二音节诗体” ,因中世纪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采用此诗格而得名,每行十二音节,抑扬格(有时也称抑扬格六音步,但在法语诗中,一般只称音节,不称音步)。 但准确说来,应是“亚历山大格”,因为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种诗体,而是一种诗格,或诗行(类抑扬格五音步)。亚历山大格是法语诗中最重要的诗格(诗行)。像龙沙的爱情诗、古典主义悲剧喜剧果的重要诗集等大都采用此诗格。 法国格律诗不讲究音步,但却十分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诗都有,使用最多的诗体当然是十二音诗。为了促进和强化诗歌节奏的和谐与鲜明,法诗严格规定了“半逗律” ,即在所有诗行的中腰用相当半个逗号的停顿将其分成前后两半,形成个特殊的音的规律。对于十二音诗来说,即在前后两个六个音节之间使用,行行如此便形成了“半逗律” 。在法国古典主义的诗歌中,半逗律是无如何也不允许破坏的。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而其阴阳韵变换的规律(用每行不同的音节数目表示)则是:9898、9988、9889、88。

阶段详解

13世纪末,十四行诗体的运用由抒情诗领域扩及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讽刺诗,押韵格式也逐渐变化为: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

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科波·达·连蒂尼(生不详,约卒于1246至1250年间),是第一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作者。十四行诗有固定的格式。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每行诗句通常是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其排列方式是:ABAB,ABAB,CDE,CDE。它和歌谣、抒情短歌同为当时意大利抒情诗中流行的体裁。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特拉克是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写了 300多首十四行诗。他断承“西西里诗派”、“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色调,表现人物变化而曲折的感情,注进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CD以及ABBA,ABBA,CDC,CDC等格式。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更加完美,成为其他国家诗人后来竞相模仿的重要诗体,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称彼特拉克体。

十四行诗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繁荣兴盛。诗人梅迪契、开朗琪罗、博亚尔多、塔索等,都是优秀的十四行诗作者。其后,它又成为“里诺诗派”、“阿卡迪亚诗派”喜爱的体裁。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破除传统的框框,追求自由不拘的诗歌形式,十四行诗一度被冷落,但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复兴,卡尔杜齐、邓南遮等均留下了佳作。20世纪继续流行于诗歌创作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并适应各国语言的特点,产生了不同的变体。马罗首先把它移植到法国。“里昂派”诗人拉贝,“七星诗派”诗人龙萨、杜倍雷的作品,使十四行诗成为16世纪法国的重要诗歌形式。

16世纪初叶,萨里、华埃特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诗的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押韵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这种类型之外又产生了其他变体。英国类分为3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比意大利类第九句改变更厉害。

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体(又称伊丽莎白体),也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以后,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声誉。一般英国十四行诗的韵牌是: A-B-A-B, C-D-C-D, E-F-E-F, G-G(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或者更严格一些 A-B-A-B, B-C-B-C, C-D-C-D, E-E (称为“斯宾塞体”)、A-B-A,B-C-B,C-E-C,E-D-E,F-F(称作“雪莱体”)。

十四行诗传入德国较晚。 奥皮茨在 《德国诗论》(1624)里最先倡导十四行诗,制定诗歌格律的规则,对德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作用。歌德和浪漫派诗人对这一形式也很重视。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各种文学体裁均擅长,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的太阳”,其诗歌也是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样式多种多样。他根据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十四行诗格律,参照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的不同诗人笔下的十四行诗体的格律变化和发展,同时考虑到俄语汇的音节重音特点,创造性地制订了“奥涅金诗节”这一独特的格律。普希金在诗歌形式上对欧洲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和他作品内容上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奥涅金诗节”规定:长诗中的基本单元是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14个诗行,每行中包括4个抑扬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14行诗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这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律是:ABAB、CCDD、EFFE、GG。各行音节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特有的格律特征。前四行是一个整体,押的是交韵;第二个四行押随韵,其实也可以看做两个两行。问题比较大的是后面六行。它可以分析为押抱韵的四行再加上两行,也可以分析为互有联系的两个三行。可以看成囊括了交韵、抱韵、随韵和叠韵四种韵式,也可以看成是四加四加三加三的结构。和彼得拉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起来毫不损色,自有其独特的美。在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史上,只有他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莱蒙托夫,使用这一格律写出过一篇50余节的诗体小说《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凡420多个诗节,还有一些别稿),此外再无其他诗人敢于问津,可以说,“奥涅金诗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

Sonnet在语中早期被音译成商籁体,后来被意译的“十四行诗”代替,但新的译法有不准确的地方。首先,sonnets通常是十四行,但也有变体,如莎士比亚的154首sonnets中的第99首是15行,而第126首只有12行。另外,“十四行诗”的称谓也没有涵括sonnets的其它特点。这或许也反映了用汉语翻译一个外来诗歌体裁时面临的处境与取舍吧。Sonnet这个词可追溯到拉丁文sonus(声音),于是跟英语单词sound和song的词根son有近亲关系。它直接从意大利语sonetto演化而来,也与中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语(Provencal)中的sonet (短歌) 有关。简单地说,sonnet是指一种抒情短诗,一般来说有14行,每一行有特定的韵律,且行与行之间,有固定的押韵格式。十四行诗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

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

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 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

三、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得拉克体4到5个,斯宾塞体6个,莎士比亚体7个,“奥涅金诗节”7个。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得拉克体ABBA、ABBA、CDC、DCD (4韵) 或者CDE、CDE (5韵),属抱韵;斯宾塞体 ABAB 、BCBC 、CDCD 、EE ,最后两句是对偶句,属套韵;莎士比亚体BABA 、CDCD 、EFEF 、GG,属双形体即交韵(7韵),最后两句对偶;“奥涅金诗节”ABAB、CCDD、EFFE、GG,交韵、随韵、抱韵、叠韵全备(7韵)。

四、轻重音搭配。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

十四行诗在西方流传很广。除意(彼特拉克为代表)、英(莎士比亚为代表)之外,在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波兰、俄国等也有人写十四行诗,但成就不及前者。中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主要是彼体、莎体两种。

一般认为中国写十四行诗取得最大成就的应该是冯至,其主要作品为《十四行集》。冯至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估计是同济历史上文学方面名气最大的人。

莎士比亚

编辑

节选

SONNET 1

by: 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t that are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

以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死,

但开透的花朵既要及时凋零,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就应把记忆交给娇嫩的后嗣;

但你,只和你自己的明眸定情,

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

和自己作对,待自己未免太狠,

把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

你现在是大地清新的点缀,

又是锦绣阳的唯一的前锋,

为什么把富源葬送在嫩蕊里,

温柔的鄙夫,要吝啬,反而浪用?

可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夫,

就吞噬世界的份,由你和墓。

SONNET 2

by: William Shakespeare

WHEN forty winters shall besiege thy brow

And dig deep trenches in thy beauty's field,

Thy youth's proud livery, so gazed on now,

Will be a tottered weed of small worth held:

Then being asked where all thy beauty lies,

Where all the treasure of thy lusty days,

To say within thine own deep-sunken eyes

Were an all-eating shame and thriftless praise.

How much more prasie deserved thy beauty's use

If thou couldst answer, 'This fair child of mine

Shall sum my count and make my old excuse,'

Proving his beauty by succession thine.

This were to be new made when thou art old

And see thy blood warm when thou feel'st cold.

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

在你美的园地挖下深的战壕,

青春的华服,那么被人艳羡,

将成褴褛的败絮,也不要瞧:

那时人若问起你的美在何处,

哪里是你那少壮年华的宝藏,

你说,"在我这双深陷的眼眶里,

是贪婪的羞耻,和无益的颂扬。"

你的美的用途会更值得赞美

如果你能够说,"我这宁馨小童

将总结我的账,宽恕我的迈,"

证实他的美在继承你的血统!

这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

并使你冷的血液感到重温。

SONNET 3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OOK in thy glass, and tell the face thou viewest

Now is the time that face should form another,

Whose fresh repair if now thou renewest,

Thou dost beguile the world, unbless some mother.

For where is she so fair whose uneared womb

Disdains the tillage of thy husbandry?

Or who is he so fond will be the tomb

Of his self-love, to stop posterity?

Thou art thy mother's glass, and she in thee

Calls back the lovely April of her prime;

So thou through windows of thine age shalt see,

Despite of wrinkles, this thy golden time.

But if thou live rememb'red not to be,

Die single, and thine image dies with thee.

梁宗岱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照照子,告诉你那镜中的脸庞,

说现在这庞儿应该另造一副;

如果你不赶快为它重修殿堂,

就欺骗世界,剥掉母亲幸福

因为哪里会有女人那么淑贞

她那处的胎不愿被你耕种?

哪里有男人那么蠢,他竟甘心

做自己的坟墓,绝自己的血统?

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在你里面

她唤回她的盛年的菲四

同样,从你暮年的你将眺见——

纵皱纹满脸——你这金的岁月

但是你活着若不愿被人惦记,

就独自死去,你的肖象和你一起。

主要代表

编辑

意大利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

意大利十四行诗,分为两段,先八后六。前八句韵牌是 A-B-B-A,A-B-B-A。后六句有两种,C-D-E-C-D-E,或者 C-D-C-C-D-C。第九句不止改韵牌,很多时候题目或感觉也不一样。

意大利十四行诗的规则由 圭托内·达雷佐(Guittone d'Arezzo ,1235年—1294年)所建,他自己写了将近300首。最著名的早期十四行诗人是弗朗西斯科·佩特拉卡( Francesco Petrarca, 1304年 —1374年)。别的意大利诗人也写了一些十四行诗,如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 ,1265年 - 1321年) 和圭多·卡瓦坎蒂 (Guido Cavalcanti ,1250年 - 1300年)。

英国

详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意大利十四行诗传入英国之后,结构改变。英国类分为3段四句加最后两句。最后的两句通常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比意大利类第九句改变更厉害。一般英国十四行诗的韵牌是 A-B-A-B, C-D-C-D, E-F-E-F, G-G, 或者A-B-A-B, B-C-B-C, C-D-C-D, E-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曾瑜阳译

夏日纵好怎及君?

清丽温婉自超群;

五月花香恶风妒,

夏之芬芳如云。

天眼高灼炎难耐,

暗淡容久不开;

自古天公爱愚弄,

多少颜终色衰。

恒久夏日不凋零,

娇颜风姿倒乾坤;

死神到此含羞退,

君之芳名诗文

人迹罕绝山无棱,

此诗伴君续香魂。

梁宗岱译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现代

白话文时兴之后,十四行诗变得很少见,但是19世纪和20世纪还是有人写,如法国的亚瑟·林波特( Arthur Rimbaud )和 斯蒂芬·马勒姆(Stéphane Mallarmé)。还有专发表十四行诗的网站

勃朗宁夫人

编辑

《她的诗和她的爱情》

——女诗人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小传

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生于1806年3月6日。十五岁时,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

她本来是一个残废的病人,生命,只剩下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青春,在生与死的边缘上黯然消逝。如今,在迟暮的岁月里赶上了早年的爱情。然而,她只能流着泪,用无情的沉默来回答一声声爱情的呼唤。但是,爱情战胜了死亡,从死亡的阴影里救出了一个已经放弃了生命的人。就象神话中的英雄在悬崖边救出了被供给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开了裹在她周身的铁链;那不知疲倦的情人也帮着她摆脱了她的惊慌、她的疑虑、她的哀怨, 扶着她一步步来到了阳光底下。她动荡不安的感情逐渐变得稳定了;她 对于人生开始有了信心,产生了眷恋。未来的幸福,不再是一团强烈的幻光,叫她不敢逼视,不敢伸出手去碰一下了。她敢于拿爱情来报答爱 情了。这份爱情使她奇迹班地重新站了起来。在病室中被禁锢了24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凭自己的双脚重新走到阳光下了。勃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从不知有一天的分离。1861年6月2日,勃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罗伯特(Robert)。

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疼,也没有预感,只是觉得倦;那是一个晚上,她正和勃朗宁商量消夏的计划。她和他谈心说,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倦,就偎依在勃朗宁的胸前睡去了。她这样地睡了几分 ,头突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昏晕,但是她去了,再不回来了。她在他的怀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象少女一般,微笑,快乐。

这部感人的诗集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其美丽动人,甚至超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有多人译过这 本诗集,如闻一多,查良铮(穆旦)等。笔者认为方平译得最好,人爱不释手。这里发的就是方平译本。勃朗宁夫人最初开始写这十四行组诗,大概是在她答应了勃朗宁的求婚以后那一段时期。直到他们婚后住到了比萨,勃朗宁才读到这本诗集。他不敢把这文学上的无价之宝留给他一个人享受。1850年勃朗宁夫人出版了一卷诗集,把这组十四行诗也收进在内,共四十四首,还取了一个总名,叫做《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用以掩饰作者身份,因勃朗宁夫人不愿意把个人情诗发表。

作品赏析

编辑

爱的矛盾

我结束了战争,却找不到和平,

我发烧又发冷,希望混合着恐怖,

我乘风飞翔,又离不开泥土

我占有整个世界,却两手空空;

我并无绳索缠身枷锁套颈,

我却仍是个无法脱逃的囚徒

我既无生之路,也无死之途,

即便我自寻,也仍求死不能;

我不用眼而看,不用舌头而抱怨,

我愿灭亡,但我仍要求康健,

我爱一个人,却又把自己怨恨;

我在悲哀中食,我在痛苦中笑,

不论生和死都一样叫我苦恼,

我的欢乐啊,正是愁苦的原因。

蝈蝈与蛐蛐

On the Grasshopper and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