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编辑

古代汉语诗歌

格律,也称近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格律诗

外文名:Metricalpoetry

特点: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起源代:南齐

发展成熟年代:初唐盛唐

诗作:《从军行》《出塞》《竹枝

代表诗人李白杜甫适、岑参

简介

编辑

格律诗格律诗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历史源流

编辑

产生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年左右—499年)。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定形

沈约沈约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年—676年)、杨炯(650年—693年)、卢照邻(637年—689年)、骆宾王(646年—684年)。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年—702年)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杜甫杜甫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传统,从文学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改革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91—196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创作背景

编辑

闻一多闻一多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

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集》、《云游》等诗集中。

形成过程

编辑

格律诗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结构特点

编辑
  1.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 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 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当然古代诗人也存在颈联宽对的情况,如:杜甫《登楼》、李商隐《二二日》、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黄庭坚《题星落寺》 、杜牧《闰州二首》 之一等作品。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 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 也称近体诗

平仄介绍

编辑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

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基本句型

编辑

格律诗格律诗

现分别以大A小a大B小b来表示。现把四种句型写出来,分别以 - 表示平声以 | 表示仄声,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时会用到。四个句型即:

A,(--)| | | - -

a,(--)| | - - |

B,(| | )- - | | -

b,(| | )- - — | |

加上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号里两个平仄就是五言。

粘对

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就叫对。

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

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格律诗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也就是四种形式。即:

格律诗格律诗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则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二个字,收指首句最后一个字。

(1)出A,(-- )| | | - -出

(2)对B,(| | )- - | | — 对――首联

(3)出b,(| | )- - - | | 粘

(4)对A,(-- )| | | - - 对――颔联

(5)出a,(-- )| | - - | 粘

(6)对B,(| | )- - | | - 对――颈联

(7)出b,(| | )- - - | | 粘

(8)对A,(--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A句型换成小a句型,其余不变,就成了另一种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称仄起仄收。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为平起平收式

〈1〉出B,(| | )- - | | - 出

〈2〉对A,(- -)| | | - - 对――首联

〈3〉出a,(-- )| | - - | 粘

〈4〉对B,(| | )- - | | - 对――颔联

〈5〉出B,(| | )- - | | - 粘

〈6〉对A,(-- )| | | - - 对――颈联

〈7〉出a,(-- )| | - - | 粘

〈8〉对B,(| |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B句型换成小b句型,其余不变,就是别一种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再打出来了。

押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即犯孤平,(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为诗家大忌

如今可以不论平仄的地方标出来

A,(+ -)+ | | - - 即一三不论

a,(+ -)+ | - - | 即一三不论

B,(+ | )- - + | - 即一五不论

b,(+ | )+ - - | | 即一三不论

去前两个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论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标+的地方

拗救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救”

×表示拗字。#表示应救字

A,(+ -)+ | | - -

a,(+ -)+ | - - |

× ×

B,(+ | )- - + | -

× #

b,(+ | )+ - - | |

× #

下面具体讲一下各类句型的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a型句拗救

〔1〕, 在五言中,三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种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 ,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大拗,必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时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时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特拗,必救

〔4〕,双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现拗字,在对句大B句型里也出现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

可以双救它们

A句型不存在拗救

对仗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词性分为11类。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

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联绵词多为双声,叠韵,或即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 名词:事物的名称,

  • 动词:动作的名称

  •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大小,红绿

  •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

  • 代词:即代名词

  • 副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范围,肯定,否定的词,

  • 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用,必须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的向,于,为,与等

  • 连词:起连接作用。如,而,以,则。且

  • 助词:时态助词,着了过

  • 结构助词,的地得(而以)

  • 语气助词,啊,呀,吗等(矣,哉,也,呼)

  • 叹词:啊,唉,独立于句子之外,单独做句子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活用的字以活用时的词性为准,还有多音多义字,还有一字同时有几种词性的,要根据场合来分了

格律诗格律诗

句子的成份分为六种,既主谓宾,定状补。

主语为名词代词,谓语为动词形容词,宾语为名词代词

名词前面加的字语加定语

形动词前面加的字词叫状语

动形词后面加的字词叫补语

名+动=主谓词组

动+名代=动宾词组

定+名=偏正词组

状+动=偏正词组

动形+补=后补词组

等等不一一叙述了

律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中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

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

宽对和工对

(一)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古人把名词细分成以下几类,并要求同类名词相对

  1. 天文(日风星雨等)

  2. 春秋晓夜等)

  3. 地理(山村海等)

  4. 宫室(楼堂府库等)

  5. 器物(刀剑杯盘等)

  6. 服饰(衣巾布帛等)

  7. 饮食(饭粮油等)

  8. 文具(纸笔琴棋等)

  9. 文学(诗书文字等)

  10. 植物(草木花絮等)

  11. 动物(兽虫等)

  12. 形体(身心魂魄等)

  13. 人事(德才情等)

  14. 人伦(父子姑舅等)

(二)名词相相对还要注意

1.方位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上下等

2.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

3.专名只能对专名,如人名对人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

(三)其它:

  1. 自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

  2. 颜色词要跟颜色词相对

  3. 联绵词要跟联绵词相对

  4. 数目词要跟数目词相对

  5. 代词要跟代词相对

(四)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算工对

工对,既工整的对仗。简单地说,凡同类词(指天文 类,时令类的类)相对,即为工对。说细点,凡词类(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复,无论在词汇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这是律诗对仗的标准类型。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自然算是工对,此外,

(五)下几种情况也算工对。

  1. 有些词虽不同类,但是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人物,兵马,金,金石等经常在上下句中相对,也算工对

  2. 句中同类自而又与下句异类相对的,也叫工对,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山河和草木

  3. 反义词相为对仗的应算工对。如李白,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晓和宵。但是,同义词相对却似工而实拙。因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相对叫合掌,或合盘

除了工对还有邻对和宽对。对仗再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

(六)对仗的方法又分几种:

  1. 作者命意的正反分为正对和反对

  2. 语句组合的状况,分为双名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对

  3. 从用词的角度看,又有借对和连珠对

(七)再简单说一下绝句。绝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1. 截前:平仄:首句不入韵。对仗:一二句对仗

  2. 截后:平仄: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对仗:三四句对仗

  3. 截中:平仄: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对仗:全不对仗

  4. 截两头:平仄:首句不入韵。对仗:两两对仗

(一般第三种常见第四种不常见)

阐释对义

编辑
  1. 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蓬对雁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中的堂对路字邻对是介于工对和宽对之间的一种对仗,虽然比起工对来稍逊一筹,但还算是近于工整的对仗

  2. 宽对:即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对仗的普通情况,对仗主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对仗不工,也无损毫末。如。日斜江山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日斜与草绿,孤帆与万里。然无害其为佳句。对仗更宽一点的,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一般用在律诗的首联。

  3. 正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两项内容。如:楼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反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两项内容,如:妙质不为平世传,微言唯有故人知

  4. 双句对:就是通常上下句相对的对仗

  5. 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对句相对。从整体上说是两句对两句。从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亦称扇面对,扇对如:缥缈巫山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6. 当句对:又称就句对。即句内有自对且另一句双双成对如:小院回廊春寂寞。浴凫飞鹭晚悠悠。

  7. 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一般对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结构上独立的两个并列句子构成的,从理论上来说。其地位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之句意思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流水则不然。上下句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或者有的结构不能独主。如。宜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 借对:即字面上本不相对,但是或者由于谐声,借字音相对,或者由于是多义词,借其某一意义相对,统称为借对。借对可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

  9. 借音对: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诗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时借它的乙音或丙音来与另一个字对仗如。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中的珠音为朱,与白相对

  10. 借义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寻常对几度。在古代寻常还表示数目。八尺为寻,二寻为常。

  11. 连珠对:对称叠字对,即音词对仗。

区别内容

编辑

律诗与绝句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