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 编辑

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18915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半农

别名:刘复、刘寿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江阴

生日期:1891年5月29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934年7月14日(甲戌年)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作品:扬鞭集、瓦釜集

主要成就新文化运动先驱

人物生平

编辑

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刘半农塑像刘半农塑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与钱玄同12人联名在报纸上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碑墓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

个人成就

编辑

文学主

  • 文学改革

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

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随后,又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 刘半农首先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力求实现文学的革;其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

  • 小说改革

在小说改革方面,他提出要用历史的、系统的、比较的方法研究小说,以促进小说的繁荣和进步,并作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演讲,强调小说的会作用和研究拥有群众的通俗小说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以1918 年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半农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文学方面,校点出版了唐韩惺的《香奁集》,清董若的《西游补》,张南庄的《何典》。写有《读<海上花列传>》《<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

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他在翻译时对声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声调是不能迁移的东西,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表现非常重要,因此主张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在实翻译原文本意的同时,要尽力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并要译出原文的真实感情。刘半农在译诗时,往往将原文当成乐歌看待,并认为这相当于中国的词曲,即能够在谱上曲后进行演唱。因此他的译诗较多地选择了五言古体的形式,为译诗的音乐品质提供了保障。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等。

语言科学

在语言科学的领域里,他的研究涉及语音、文字汇、语法等各方面。

  • 语音方面

在国外,刘半农研习实验语音学,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他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著了《四声实验录》。他指出:四声和声音的强弱没有关系,和音质、长短有些关系,而决定四声的主要是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复合音,是由此音移入彼音,移入时是滑的,而不是跳的。这个断,科学地解决了四声是什么的问题。回国后,他在北大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记录了七十余种方言。根据七十余种方言的音素,编成《调查中国方音用标音符号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撰写了《北平方音析数表》,分字音为“头”“面”‘颈”“腹”“尾”“神”六项,以六位数字表示一字的切音。此外,还写有关于语音的论文多篇,创制并改进了测音仪器,翻译了法国保尔帕西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他先后创制了刘氏音鼓甲乙两种、声调推断尺、最简音高推断尺、四声模拟器等语音实验仪器。他先后记录了全国70多处方言,还借助研究语音的仪器测试古代乐律。

  • 汉字改革

刘半农书法及摄影作品刘半农书法及摄影作品

刘半农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 辞书建设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向北大研究所提出《编撰<中国大字典>计划概要》。由于需要大量经费,无法实现。民国二十年(1931年),拟编《大学辞典》,也因经费无着而作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北新书局编撰《标准国音中小字典》,共收九千余字,还附录有他创制的《点直曲检字法》。他还为《中国大辞典》撰写了三百多页的“一”字稿本。此外还写有《打》等文章。他还倡议使用“她”“它”二字,作为代词。

  • 语法研究

在语法研究方面,民国八年(1919年)北大出版组印行了他的《中国文法通论》。他对于机械地模仿外国语法的《马氏文通》体系不满,主张结合我国语言实际,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还反对以引用古奥的例句为尚的陈规,主张采用习见的和口语的例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高中生写了《中国文法讲话》。

其他方面

  • 戏曲改革

对于戏剧改革,他认为雅化了的昆曲,应处于历史艺术的地位,受人鄙视而仍有观众的京戏,应当进行改良。主张摒弃“恶腔死调”,改正剧本没有理想和文词不通的弊病,而以白描笔墨和方言去写脚本。以后,他为《梅兰歌曲谱》和《腔调考原》作序,对于京剧改革的阐释有所变化。他为使话剧发展取得借鉴,还翻译有剧本《戍獭》《小伯爵》《琴魂》《天明》《茶花女》。

  • 乐律研究

写有《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等论文多篇。说明中国乐律是建筑往“倍半相生”和“三分损益”两大原则之上,不宜于“变调”;而明代朱载堉发明的十二等律,解决了“变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划时代的贡献。他对中国古代将乐、度、历混为一谈,更羼入荒诞的五行学说的乐律观,进行了批判。他还对中国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实际测试。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京中国学术团体和瑞典考古学者斯文赫定,共同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他多次参与谈判,被推举为该团理事会常务理事。民国十七年(1928年),去日本出席东方考古学协会的学术会议,在京都东亚考古学会作了“新嘉量之校量及推算”的演讲。6月,在军阀退出北京时,发起组织北京临时文物维护会。他还对美国中亚考古团在蒙古非法盗掘文物、中法考察团的法方成员一再违反协定并殴打中国团员等事,多方进行过斗争,并在《北旧》《质问法使馆参赞韩德威》《介绍种巡察团》等文中予以揭露和抨击。他还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巩县、洛阳发现北魏和唐代的乐舞造象,又作“古度量衡举”,仿造汉代日晷仪。

  • 摄影艺术

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个人作品

编辑

翻译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信息

欧陆纵横秘史(外交小说)

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5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三种)

黑肩巾(国事小说)上下册

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二种)

猫探(侦探小说)

上海中华书店,1917年4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八十五种)

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

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8月初版(清外史丛刊之一)

帐中说法(滑稽小说)

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六种)

茶花女(戏剧集)

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7月初版

国外民歌译 第一集

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4月初版

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

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6月初版

失业(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

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学校小丛书)

猫的天堂(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

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

比较语音学概要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2月初版

苏莱曼东游记

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5月初版

以来料来源于

编著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信息

中国文法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组,1919年印行

上海群益书社,1920年8月再版,1923年4版

四声实验录

上海群益书社,1924年3月初版

汉语字声实验录(法文)

1925年初版(法同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之一种)

国语运动略史(法文)

1925年初版

瓦釜集(诗集

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4月初版

扬鞭集(诗集)上、中卷

上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

中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10月初版

太平天国有趣文件十六种

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

半农谈影

北京真光摄影社寄售,1927年10月初版

宋元以来俗字谱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30年2月出版

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

1930年5月印行

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

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0年6月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上下册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5月初版

天坛所藏编编罄音律之鉴定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抽印本,1932年6月初版

中国文法讲话上册

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11月初版

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

抽印本,1932年出版

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3年出版

半农杂文第一册

北平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

乙二声调推断尺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4年出版

半农杂文二集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7月出版

敦煌掇琐 上、中、下卷

上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25年初版

中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4年初版

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45年初版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

以来资料来源于

校点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信息

何典(小说集)清张南庄著

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同年12月订正再版

香奁集(诗集)唐韩致尧著

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

西游补(小说集)清董若厢著

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

印度寓言 刘北茂原译

1930年 初版

朝鲜民间故事 刘育厚原译

1932年 初版

以来资料来源于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2010年11月1日

书首有刘半农长序,内收鲁迅周作人胡适、李大钊等作家早期白话诗创作手稿26篇。编者的序对研究新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 何典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1981年2月

    《雷峰塔奇传-狐狸缘-何典》是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人。

  • 实说了吧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2013年4月

    《老实说了吧》是201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半农。

  • 刘半农书话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1998年11月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1891—1934)即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同人,他的名字是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撰文“骂”倒“王轩”,他是初期白话诗歌创作的播种者,他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字,他...

  • 刘半农文选

    作者名称 刘半农

    《刘半农文选》是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半农。

  • 瓦釜集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1926年4月

    《瓦釜集》(1926年4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刘半农先生的代表诗集,作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

  • 半农谈影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2000年10月

    《半农谈影》是2000年10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半农。

  • 半农杂文

    作者名称 刘半农

    作品时间 2018年3月

    《半农杂文》经典杂文集,为编年体文集。收录了《实例主义与职业教育》《奉答王敬轩先生》等45篇,其中有少量为译作。 本书以1934年6月北平星云堂书店出版的《半农杂文》(第一册)为底本排印校订,明显错漏之处酌做校正。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名复,字半农,文学家语言学家。代表...

  • 四声实验录

    作者名称 刘半农

    《四声实验录》是语言学家刘复

    刘半农故居位于江苏江阴市西横,是一座二进六间二侧厢的建筑,三个天井和一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距今约有150多年。1989年,刘半农故居已辟为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纪念馆,分成六间展室,陈列着刘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况及大量手稿、实物。

    墓地

    刘半农墓地刘半农墓地

    刘半农逝世后,停灵地安嘉兴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29日与其胞弟刘天华共葬于香山凤凰顶(旧称木兰陀)。这里早年是中法大学的公墓。墓坐南朝北,墓基为4米见方石台,基座为四方形阶梯式,高约1.5米。墓表在方台之上,墓表北侧又矗立着一座大理石石柱,上面镶嵌着巨幅刘半农的遗像。左右配以刘半农生前所制的“日晷”、“推断尺”等雕画。墓前原竖两块石碑,一块是周作人撰写墓志,魏建功书石,马衡篆盖;另一块碑文为蔡元培所撰,碑额为章太炎篆书,碑文则是钱玄同书丹,现两块墓碑都已推倒砸碎,原墓碑已残,一块置于墓顶,一块散落于墓东边的地面上。1983年刘育伦为其父刘半农墓进行了修复。现有墓碑高1.5米,是1989年元月依第二通碑重建的,上书“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先生夫人之墓”,为吴敬恒题。

    墓志铭

    “故国立北京大学刘君墓志。君姓刘名复,号半农,江苏江阴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于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生子女三人:育厚、育伦、育教。君少时,曾奔走革命,已而卖文为活,民国六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授。九年,教育部派赴欧洲留学,凡六年,十四年应巴黎大学考试,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返北京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二十年为文学院研究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绥远调查方音,染回归热,返北平遂卒。二十四年五月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君状貌英特,头大,眼有芒角,生气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劳苦,专治语音学,多所发明。又爱好文学、美术,以余力照相,写字,作诗文,皆精妙。与人交游,和易可爱,善诙谐,老友或与戏谑以为。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呜呼!古人伤逝之意,其在兹乎。将葬,夫人命友人绍兴周作人撰墓志,如皋魏建功书石,鄞县马衡篆盖,作人,建功,衡,于谊不能辞,故谨志而书之。北京文楷斋刘明堂刻石。”

    纪念文章

    作品名称

    作者

    悼刘半农先生

    白涤洲

    我对于刘半农先生的回忆

    魏建功

    一九三四年的回忆

    胡适

    忆刘半农君

    鲁迅

    哀刘半农先生

    蔡元培

    以上资料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