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编辑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

虞集(12723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园,世称邵庵先生、青城樵、芝亭人。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元仁宗时,迁集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国史编修。泰定帝在位时期,他提出在京师以东地区开展水利营田的建议,对后世颇有影响。一向赏识虞集的元文宗夺取皇位后,升授他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命其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官。至顺三年(1332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自此不再出仕。至正八年(1348年),虞集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获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仁寿郡公,谥号“文靖

虞集是元中期最负盛名的人。其诗体裁多样,既能做到典精切,又能做到达到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亦素负文名,引领有元一代文风,同揭傒斯、柳贯、溍并称“元儒四家”。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今人点校有《虞集全集》。

(概述内图片来源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虞集

别名:邵庵先生、青城樵者、芝亭老人、虞文靖、虞伯生

字:伯生

号:道园

所处时代:元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湖南衡阳

生日期:1272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1348年6月20日

主要作品: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经世大典

主要成就:推动元诗发展,引领元中后期诗风

籍贯:临川崇仁

官职: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赠)

爵位:仁寿郡公(赠)

谥号:文靖

人物生平

编辑

家学渊源

虞集祖籍成都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祖辈皆以文学知名。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县尉母亲杨氏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杨文仲是当时解读《秋》的名家,而其族弟杨栋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杨氏在耳濡目染下,“尽通其说”,这对早年的虞集有着深刻的影响

虞集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生于南衡阳。德祐元年(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元朝南下攻宋,虞汲为避战乱,携虞集等侨居临川崇仁二都(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石庄乡),自此成为崇仁人。

虞集自幼聪颖,三岁即知读书。在仓皇逃往崇仁途中,无书册可带,于是由杨氏口授他《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虞集听毕即能成诵。等回到长沙后,出外就学,才得到这些书籍的刻本,此时他已经遍读群经,通晓书中要旨了。因为虞汲与隐居崇仁的大儒吴澄的交往,使得虞集得以“契家子”身份跟随吴澄学习,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声名鹊起

虞集虞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受南行台中丞董士选,至其家塾中教书。

元成宗时,虞集至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年),经朝臣举荐,被授为大都路儒学教授,虽在教职,但仍勤学不倦。

大德十一年(1307年),除授国子助教,以师道自任,国子监诸生每每携书往其家完成课业,其他学馆的学生亦时常相约向他求教。同年因母亲杨夫人逝世而离职服丧。至大二年(1309年)丧期满后,复任国子助教。至大四年(1311年),改授将仕郎国子博士

一次,虞集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位刘姓监生,因醉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怎么教育他人!”纵然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传旨他“勿竟其事”,虞集仍把刘生失礼的行为报告太子,最终开除了刘生。通过此事,太子更加认为虞集贤能。

经济之志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田里”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导,然后才能成曲。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掌理乐事,便于考核。

皇庆元年(1312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即元仁宗。仁宗即位后责令整顿监学,所选用的儒臣也有志于改革,虞集竭力赞同。但因持异议者的阻扰,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

延祐元年(1314年),虞集又被任为从仕郎、太常博士。当时的太常礼仪院使拜住刚刚就职,向虞集询问关于礼器、祭义等方面的事务。虞集对答如流,使拜住深感叹息,“益信儒者有用”。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来,仁宗任命虞集为集贤院修撰。他上疏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

延祐六年(1319年),虞集转任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仁宗曾对左右侍从叹息:“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被提拔。”正逢仁宗于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驾崩,故而未能重用虞集。

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仁宗的太子硕德八剌即位,即元英宗。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级重用有德才之人。当时虞集正因亲人去世回到江南,但拜住不知,在向英宗举荐了他后,派使者前往蜀中寻访虞集,未能找到;又派人在江西寻访,仍未见。正逢虞集在吴中祭扫墓,使者前来后,他才受命入朝,但已来不及见到死于至治三年(1323年)“南坡之变”的英宗、拜住君臣。

泰定元年(1324年),虞集主持礼部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谬自此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同年,升授承德郎、国子司业

虞集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虞集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泰定三年(1326年),进官奉训大夫、秘书少监。泰定四年(1327年),再次主持礼部试,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连拜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以前职兼任经筵官,进阶奉政大夫。泰定五年(1328年),再兼国子祭酒。

虞集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百姓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这些主虽未被采纳,但还是影响了后来在海口设立万户的计划。

元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他在两都之战击败元明宗重新登基后,即于天历三年(后改元至顺,1330年)命虞集为中顺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不久又升亚中大夫,仍兼前职,又根据朝廷“兼职不过三”得诏令,辞去国子祭酒。数月后进阶中奉大夫,更任御试选读卷官

文宗尊崇儒学,复位后,下诏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官。后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专其责。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于至顺二年(1331年)全书编纂而成,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 。书编成后,文宗于至顺三年(1332年)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

退闲逝世

《经世大典》修成后,虞集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被允许。直至文宗及幼君元宁宗相继去世,元宗即位,他才得以告病回归临川。

元统二年(1334年),惠宗遣使赐虞集上尊酒及金帛、文锦,召他回朝。虞集因病不能成行。之后,惠宗允许他在家中为朝廷草拟赐给勋旧及侍臣的诏令。有人提及旧诏之事,意图对虞集不利,惠宗不悦,说:“此我家事,岂由彼书生耶!”

至正三年(1343年),惠宗诏修辽、金、宋三朝史,曾有起用虞集任总裁官的想法,最终未成。当时每有从江右来的使者,朝臣都向其询问虞集近来的状况。

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日(1348年6月20日),虞集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遗命素服薄葬。惠宗追赠他为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仁寿郡公,赐谥号“文靖”。 次年(1349年)八月,葬于长安乡道德里天宝山西的潭源。

主要影响

编辑

文学

  • 条:元诗四大家

    地位

    《元四学士图》中的虞集

《元四学士图》中的虞集

    虞集素负文名,诗文俱称大家,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他与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元诗四大家”之一。 元人陶宗仪尝言:“国朝之诗,称虞、赵(孟頫)、杨(载)、范(梈)、揭(傒斯)焉”。 明人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说:“天历以来,海内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硕、乌伤黄公晋卿及公(柳贯)四人而已。识者以为名言”。宋荦《漫堂说诗》云:“元初袭金源派,以好问为大宗,其后则称虞、杨、范、揭”。又如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虞、杨、范、揭四家诗品相敌。中又以汉廷老吏(虞集)为最。”虞集说:“仲宏(杨载)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范梈)诗如唐临晋帖,曼硕(揭傒斯)诗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妇”)”,而他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

    诗风

    虞集的诗歌,以雅正著称,典雅丽泽,但也有意境淡远、潇洒豪放、委婉深沉、自然清新等特点,“变化”并且“诸体皆备”,呈现出繁复多彩的诗歌风貌。作为宗唐得古的倡导者,虞集的诗歌讲究对仗,注重炼字;善于用典,恰切深微;以唐为法,惜缺气度。

    虞集诗歌内容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的南宋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另有《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荥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说:“我因国破家何在,居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作也?抚诵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一诗,也流露同样思想感情。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

    虞集有些诗还写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韵陈溪山棕履》《杞菊轩》等。此外,他对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杀政策,颇表不满。 其诗描摹自然景物大都体物细致,刻画工整,诗境清雅恬淡。描写江南春景的名句“杏花春江南”,就出于他的手笔。

    虞集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长在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在其诗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抚州故土的山水风土人情。

    体裁

    虞集诗体裁多样。 虞集的五言古诗多学汉乐府陶渊明,风格古朴含蓄;五言律诗风格清新,读来真切自然;七言古诗多飘逸洒脱之气,颇有李白诗歌的风骨七言律诗着意学杜甫韵律精深,注重炼字;其绝句创作成就虽总体上不及前两者,但也有佳篇。

  • 虞集工词,一生所写诗词文章逾万篇,但其词作今仅存二十多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画堂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说:“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画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陆游诗意而加以翻新。据说和他同时的诗人陈旅、张起岩都很欣赏这首词,而当时机坊还把它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 散文

    虞集的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宣扬儒家传统,颂扬权,倡导理学。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陈炤小传》写宋代进士陈炤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迹,褒扬其忠义。又如《答刘桂隐书》对刘氏不出仕,十分称赏,赞扬刘氏“霜降冰涸而松柏后凋,沙砾汰除而黄金独耀”。这里对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颂和他在诗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识是相通的。

    虞集还有一些散文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情物理的深刻体会。《海樵说》着重阐明“大烹以养贤,推之使天下皆得其养”的道理,《医说赐易晋》强调医生应有仁爱的心肠,等等。

  • 散曲

    虞集所作散曲,今仅存《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短桂体》一首,前人颇为称颂。陶宗仪《辍耕录》谓“虽一时娱戏,亦过人远矣”。吴梅《顾曲麈谈》云:“先生(虞集)文章道义,照耀千古,出其余绪,尤能工妙如此,询乎天才,不可多得也,此种‘短柱’句法,自元迄今,和之者绝少,唯明徐天池《四声猿》中,曾一仿之,后不一见也”。王季烈《螾庐曲谈》评价说:“虞学士集之《折桂令》咏蜀汉事云云,通篇用‘短柱格 ’,语妙天成。”

    教育

    大德六年(1302年),虞集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助教等职,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时,曾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

    虞集学识渊博,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精于理学,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选用人才必须为众所服。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

    水利

    泰定年间,虞集曾在讲授经筵之余向泰定帝谈起京师倚仗东南一带以海运输送粮食而从事危险无比的航行,实在是严重耗损民力,于是与学士阿鲁威一同进言道:“京师东方滨海数千里之地,都是芦苇丛生的荒地,北从辽海,南到青州、齐州,潮每日冲积,长期已来已淤积为可供耕种的肥沃之地。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筑堤挡住潮水使成为耕地,让想做官的富翁分别配领这些田地,由官府加以规定,有办法找到一万人耕田的,就给他一万人份的田地,让他做这一万人的首长;以下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办理。三年之内看他的结果,由朝廷依土地的肥瘠程度定额课税,依等级征收,五年之后能有积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积蓄的做为俸禄,十年后赐给他符节印信,使他能流传给子孙。这么一来,便可得到数万民兵来对内保卫京师,对外防御海贼,而且又能不必仰赖东南海运,让人民得以休息,又可借着富人求官的心理,让京师得到充足的粮食供应,四处游食的人民能有正当的归宿,自然不会做海贼。”但因评议的人意见不一致,此事便不了了之。 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大体采用了此说。

    虞集此议也是元、明、清时期兴办农田水利而开展京师与周边区域互相协作、取得共利的滥觞。

    书画

    虞集不仅在诗文方面造诣深,还善精鉴书画,工书法 从元文宗命虞集掌奎章阁以后,他收集、鉴定书画甚多,对保护汉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虞集擅书法,其“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 。明人李东阳云:“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师法古者,伯生殆兼有之。”他的真、行、草、篆颇得晋人韵味,行笔环萦,字若连绵,法度险峭,劲健古雅。如明人王世贞所言:“道园先生正书八分,俱入能品,其为柯九思博士作赐碑赞,用笔若草草,而中自遒劲,有古挑截法。”可见虞集之书,着重古拙,在元代堪称大雅。观其传世名迹《桥记》《奉记都运帖》,及隶书《长州县宣学记》等,颇能窥其上法古人和“雄剑倚天,长虹架海,不无曲笔”,“莺雏出巢,神采可爱”之姿。虞集另有《论草书》《论书》《论隶书》等书法理论作品,书法精妙,文理亦佳。 传世书法作品有行书《白云法师帖》,为其晚年之作。

    虞集《白云法师帖》 虞集《白云法师帖》

    对于音乐、棋艺、艺等方面,虞集也很精通。

  • 历史评价

    编辑

    爱育黎拔力八达: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

    图帖睦尔:汝材何所不堪,顾今未可去尔。

    欧阳玄:①皇元统一之初,金、宋旧儒,布列馆阁,然其文气,高者崛强,下者委靡,时见馀习。承平日久,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于时虞公方回翔胄监容台间,有识之士,早以斯文之任归之。至治、天历,公仕显融,文亦优裕。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家素贫,束修羔雁之入,还以为宾客费,虽空乏弗恤也……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 ②皇元混一天下三十余年,虞雍公赫然以文鸣于朝着之间,天下之士翕然谓公之文当代之巨擘也。 (《虞雍公神道碑》)

    林弼:赵文敏、虞文靖文翰,近代称绝。

    徐达左: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赵孟頫)、虞道园(虞集)、范德机(范梈)、杨仲弘(杨载)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

    宋濂《柳待制文集·序》:天历以来,海内之所宗者, 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硕、乌伤黄公晋卿及公(柳贯)四人而已。识者以为名言。

    《元四学士图》(右二为虞集)

《元四学士图》(右二为虞集)

    樊升之: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是万世之至画也,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是一代之至画也。李允则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郑公之救荒,是一时之至画也。画极其至,则人情允协,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王世贞:元诗人,元右丞好问、赵承旨孟頫、姚学士燧、刘学士因、中丞祖常、范应奉德机、杨员外仲弘、虞学士集、揭应奉傒斯、张句曲雨、杨提举廉夫而已。……虞颇健利。

    王叔载:元朝诸人诗,虽以范杨虞揭并称,然光芒变化,诸体咸备,当推道园,如宋之有东坡也。

    朱轼:元之名人才士,惟集于经济最优。观其屡乞州郡,岂亦有所抑而思奋者耶?其所建筑堤垦田之议,百世良规,而当时之论,至恐主其事者,政以贿成,遂以中止。有治人,无治法,岂不信夫。

    顾嗣立《寒厅诗话》: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又称范、虞、赵、杨、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祖常)、宋(本聚)。

    柯劭忞:元明善诸人,行义之方雅,议论之侃直,政事之明通,可谓台阁名臣,不独以文学擅名当世也。

    钱基博:五言古襟怀冲旷,辞笔轩,而出以游仙,发其逸趣,陈子昂,上参郭璞七言古朗丽而出以驰骤,倘恍而不害现实,俊跌宕,具体李白。五言律意趣清真,妙能秀润,王维之遗音也。七言格律,律深严,绰有变化,杜陵之矩镬也。其诗颇以唐音之柔厚,而欲湔宋诗之伧野。

    主要作品

    编辑

    现代出版物中与虞集相关的作品现代出版物中与虞集相关的作品

    虞集在元文宗时,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共计880卷,是后世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虞集其作品在元时刊行的有《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伯生诗续编》(又题《伯生诗后》)3卷、《翰林珠》6卷、《道园遗稿》6卷等五种。 今人王颋点校有《虞集全集》,存其诗歌1500多首。

    轶事典故

    编辑

    虞集于好友杨载同在大都时,杨载多次说虞集“不能作诗”。一次,虞集携酒向杨载请教作诗的方法,杨载饮酒尽兴,将方法全部传授给虞集。虞集于是顿悟作诗之理,随后便有《送袁伯长扈从上京》一诗,并通过他人之口询问杨载此诗如何。杨载说:“这首诗不是虞伯生不能作出。”有人问:“先生曾经说虞伯生不能作诗,怎么会说这种话?”杨载答道:“伯生学问高,我刚好授给他作诗之法,其他人都比不上。”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远祖

    虞世南

    唐初名臣,唐太宗时官至弘文馆学士,封永兴县公。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五世祖

    虞允文

    南宋名臣,累官左丞相、四川宣抚使等职,封雍国公。死后获赠太师,谥号“忠肃”。

    祖父

    虞公亮

    官至奉议郎、直秘阁。死后获赠开府仪同三司

    曾祖父

    虞刚简

    官至利州路提点刑狱,以才学知名,被学者称为沧江先生。后赠礼部尚书、雍郡侯等。

    祖母

    张氏

    赠雍郡夫人,无子。

    祖父

    虞㠭

    一作虞圭,历知永、连二州。

    父亲

    虞汲

    虞㠭之侄,因其无子而被收养。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与大儒吴澄交友。晚年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后赠四川行中书省参知政事、雍国公等。

    母亲

    杨氏

    眉山人,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追封雍郡夫人。

    平辈

    兄长

    虞采

    掌管库藏官,输送赋钱至京师,亏空数千,虞集为他筹资偿还。

    弟弟

    虞槃

    与虞集同拜吴澄为师,是“草庐学派”弟子。为政有治绩,官至嘉县尹,早逝。

    ——

    妻妾

    赵氏

    浚仪人,北宋秦王赵德之后,累封雍郡夫人,早于虞集四十二年逝世。生虞安民。

    徐氏

    生子二人、女一人,均早夭。

    刘氏

    生虞宪孙、虞栾栾。

    郭氏

    生虞延年、虞翁归。

    马氏

    生虞高门。

    子辈

    儿子

    虞安民

    因父荫累官为吉州路安福州知州。

    虞延年

    曾任武缘县博合砦巡检。

    虞翁归

    参与科举考试,“业进士”。

    虞高门

    生平不详。

    女儿

    虞栾栾

    嫁谈绂。

    据《元史·虞集传》,除虞采、虞槃外,另有庶弟、妹妹至少各一人。《虞雍公神道碑》则称虞汲有三子,虞允文为长。虞集诸子中,徐氏所生子维摩奴、七十及女一人均早夭;刘氏所生子宪孙亦早夭。

    表格:

    师友

    虞集少时跟随父亲虞汲,以“契家子”身份从学于“草庐学派”学者、大儒吴澄,受其影响颇深。

    “游其门见称许者”,有学者陈旅。 被“当世称名卿者”苏天爵、王守诚等尊为师。

    其中,虞集对苏天爵十分赞赏,编修《经世大典》时,还邀请苏天爵前来相助。苏天爵辑《元文类》时,共收虞集文章113篇。

    虞集与福建闽海道知事、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梈交情深厚。

    史料索引

    编辑

    《东山存稿》卷6《邵庵先生虞公行状》

    《圭斋文集》卷9《虞雍公神道碑》

    《元史》卷181《虞集传》

    宋元学案》卷92《草庐学案》

    《新元史》卷206《虞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