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 编辑

中国画的一种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在我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种类,是为东方绘画中极为富有特色的艺术。代画家展子虔王维、范宽、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山水画

外文名:shanshuihua

类型:中国画的一种

发展:隋、唐、宋、元、明、清

代表画家:展子虔、王维、范宽、张宏

主要技法: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

概念释义

编辑

《游春图》,展子虔《游春图》,展子虔

山水画是中国画传统分类之一,早期风景主要是人物画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隋唐时期形成中国画中一个单独的分类,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人都善于画山水画。唐朝以来,山水画的画家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思训,善用色彩,主要画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风景,李成、范宽、张择端、李唐、远等人属于北派。南派创始人王维,善用墨,少用颜色米芾、王希孟、赵伯驹等人属于南派。父子开创了以表现江南檬泷状态的米点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人擅画青绿山水。宋代,山水画非常盛行,上至王公族,下到文人商户,都愿意以山水画装点厅堂。元代山水画着重于写意著名的画家有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被称为元四家。明清时山水画继续有所发展。

山水画的技法有勾、皴、擦、染、点五法。“勾”指用线条勾画山水的框架;“皴”指用半干的毛笔侧笔作画,表现出山石的纹理;“擦”是对皴的补充,也是用半干的毛笔完成,以使山石更有立体感;“染”即染色,墨色和彩色均可;“点”指用笔尖点上青苔、树木等的效果。

历史发展

编辑

唐山

《匡庐图》,荆浩《匡庐图》,荆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画的开创是宗炳,他同时也是山水画理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画山水序》对山水画的独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倡导的“畅神写意”说,无疑是在此前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向前出了一大步。山水画的独立发展,其前提是山水美的独立,山水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必须走进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种意象和意境,成为人的精神的拓展和延伸。这一切,又直接依赖于当时盛行的般若思想、佛性论和心性论对人心的洗礼,特别是禅学风气对人精神世界的熏习。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仝更有新的创新,一改陈规旧习,出现了新的局面。

两宋山水

宋代董源、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臻于成熟的境界。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多使用绢,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宋代的山水画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细腻、丰富、写实的画风,而且这个时期画的题材、风格都层出不穷。宋代很多皇室贵族对山水画格外喜爱,这在他们所用的屏风上就有明显的体现。

元代山水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山水画是元代绘画中最富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元四家,他们使元代山水画迥别于宋代,独具时代风貌。

元代中晚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元四家均为修养全面的文人,书画印结合是他们共同采用的艺术形式。强调个性表现与作品的娱乐性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但是,各人由于阅历不同,审美理想不同,又有各自的鲜明风格。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明清山水画

《昼锦堂图》,董其昌 《昼锦堂图》,董其昌

明代及近代山水画续有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山水画达到顶峰。董其昌、张宏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董其昌善画山水,不重写生,丘壑变化较少,讲究笔墨韵致,标榜士气。古秀润主要得力于用墨。董其昌对文人山水画的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画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

代表画家

编辑

李成

《晴峦萧寺图》,李成《晴峦萧寺图》,李成

李成(919—967),字咸熙,被推为“本朝第一”。李成喜爱山水,能诗,善琴书,尤长于山水画。李成一方面继承荆浩以来全景式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创“平远寒林”画体。李成很少用大块的浓墨,笔势锋利,墨法精微,有"惜墨如金"之誉,画山石以卷云皴,画树枝形如爪。他的山水画多带荒寒之气,其山水多是寒林平远之景,下笔有神,在宋初极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东平原的特色,其画特点是“烟云远近”和“木石瘦硬”,代表作有《读碑窠石图》和《晴峦萧寺图》。

米芾父子

《潇湘奇观图》,米芾《潇湘奇观图》,米芾

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由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米芾(1051—1107)受长江沿岸雨蒙蒙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在董源画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画山水画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勾,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蒙的神韵之趣。

米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任宋徽宗朝太常博士、书画学博士。出知淮阳军(今江苏郊县),卒于任所,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其子米友仁画山水亦“点滴云烟,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与北宋流行的李成、范宽画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

李思训

《明皇幸蜀图》,李思训《明皇幸蜀图》,李思训

李思训(651—716,或648—713),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他的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李思训的山水画运用了金碧辉映的色彩,不仅特具风格,而且成为传统的山水画的一种重要的样式,称为“金碧山水”或“青绿山水”。这种山水画是以描写天的景物为主的,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略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水画派的鼻祖。

王维

《雪溪图》,王维《雪溪图》,王维

王维和韦偃(他也善画人物及鞍马)、张操(他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最根本的原则)都是泼墨山水的重要代表画家。王维是贵胃子弟且擅长诗歌音乐,在花坛上是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宋代已经有很多人把五代时西蜀及南唐人画的雪景作为王维的作品。王维画的《辋川图》描写生活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这幅画历来被当作可以说明王维的绘画艺术的作品,现存翻摹石刻的拓本。王维《雪溪图》是一幅风格古朴的小帧风景。号称为王维作品的《济南伏生像》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古代儒者的形象。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黄公望曾经很有进取心,办事勤奋认直,但宦途坎坷。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诗中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专工山水,多表现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的风景。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化,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为明清文人画家所师法。其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

董其昌

《岩居图》,董其昌《岩居图》,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居士,族,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善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昼锦堂图》、《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是八大山人、石涛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所谓怪,即不大合正统。其与乾隆皇帝提倡的“从来诗画要法古”的主张和“四王”偏重摹古的作风相悖,他们强调面向现实,“自树脊骨,自出眼。”(郑板桥)作品的个人风格鲜明,富有生气。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增长,扬州更加繁荣,文人云集,从清初到乾隆末,扬州本地区和外地来的知名画家就有一百多人。

扬州八怪究竟具体指哪八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记载,计有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较多著作介绍的扬州八怪是指前八人。这八位画家的出身、阅历不尽相同,但有一种共同的命运,就是不得志,生活比较清苦。他们大都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有较好的文化教养,年长后又各抱才艺,都无法自由地施展。由于他们生活在底层,有较多的机会了解民间疾苦,看到会的黑暗,加以他们共同的生活遭遇,对现实存在不满情绪,因此在作品中自然有所流露。

南北禅宗

编辑

《溪山亭子图)》石涛《溪山亭子图)》石涛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能,北宗神秀。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禅宗宗派源流·南北分宗》称:“北宗是渐修,南宗是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知,北宗主由定生慧,南宗主以慧摄定,这是两宗最大的差异。”

禅宗南北宗在修行方法上的差异与山水画南北宗在表现手法及风格上的差异十分相似,山水画北宗重传承,其“工细巧整”的风格与北禅的修行方法如出一辙,而王维所创的文人画风格则与南禅风格相似。李思训有无接触过禅宗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王维一生与禅结缘,而且可以肯定,王维的山水画创作所表现的正是“顿悟”的境界。

唐初,天下晏然,文化复兴。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传法,禅徒云集,影响全国。武后时,曾两次惠能入京,但均未如愿。武后又亲率中宗、睿宗接神秀入都,封为国师,供养大内,因此朝野莫不视神秀如如佛,诗人杜甫张说等人都听过神秀说法。李思训为唐宗室,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武后时辞官还乡,遁世隐居,闲时作画,自得其乐。王维母亲崔氏信佛,曾侍神秀弟子普寂大师30多年。受母亲影响,王维及其弟王缙也信佛,所以佛教信仰伴随王维一生。

从唐中期至宋元,禅宗北宗逐渐式微,南宗日益兴盛,惠能法脉“一花开五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宗、法眼宗先后创立,且薪火相传,禅师辈出。受这一趋势影响,中国山水画坛南宗也发展迅猛,步入中国文人画最辉煌的时期。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均参王维笔法有所得,号称巨子,另有李成、范宽、郭熙、郭恕等,亦为南宗健将,堪作百世师表。至于米芾父子,更为突出,他们的画作也更显露出他们对禅法参悟的深刻。米芾曾说:“山水古今相师,以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以便己。”这简直是超佛祖的做法。其子米友仁竟称:“王摩诘(王维)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耳。”又说:“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唯以云山为墨戏。”这无疑是呵祖骂佛,如入无人之境。元末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也继承了南宗传统,但他们师古而不泥古,其萧疏的气象,烟林平远的境界正是禅心的流露。

审美特征

编辑

《青山叠翠图》,王原祁《青山叠翠图》,王原祁

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份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概念),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要求和民族个性有关,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审美方式较习惯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例如生活中看画饮酒、喝一口为吞,三口为品,一品其味,二品其意,三品其境界,饮酒的境界是飘飘然欣欣然激越憧憬和诗兴,杜甫描写的饮中八仙就是一种境界,吃茶由悠哉品茶的形式发展为功夫茶,由此氛围发展为茶道这也是境界。看画则既悦目犹赏心,即古人所云:“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有道:“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包括笔墨精神,当然更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使人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