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 编辑

林语堂著传记作品

武则天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英文版书名原为“ Lady Wu,即武夫人、武妇之意,1957首次出版

武则天传》共四十五章,主要描述以武则天为中心的宫廷斗争。从武则天14岁写起,一直写到82岁把皇位让给儿子中宗后不久死去为止。《武则天传》借武则天的孙子守礼的“唐邠王回忆录”的形式,描述了武则天的一生。他之所以采用这评传样的写法,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所写的都是真实的。

林语堂写《武则天传》,完全以《旧唐书》与《新唐书》为依据。书中的人物、事件、对白乃至许多具体料,都来源于这两部历史著作。也就是说,尽力做到了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部历史传记,而不是历史小说。但它也并非纯客观记叙,而是有一定的主观性的。这体现在凭作者的主观态度来选择材料和突出重点,并在记叙中注入了作的强烈感情。因而,它不仅具有历史真实感,而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武则天传

外文名:LadyWu

作者:林语堂

文学体裁:传记

首版时间:1957年

副标题:唐邠王回忆录

字数:169千字

内容简介

编辑

《武则天传》从武则天14岁写起,一直写到82岁把皇位让给儿子中宗后不久死去为止。作者主要描述以武则天为中心的宫廷斗争,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也用不少笔墨写了武则天与白寺主薛怀义以及昌宗、张易之兄弟的私情。

作品目录

编辑

第一章 唐邠王——一个见证人的自述

第二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第三章 永远困扰当权者的接班人问题

第四章 乱伦,接近权力中心的第一步

第五章 为了对付那个貌美多姿的妃子

第六章 掐死亲生儿的收获

第七章 向皇后进攻

第八章 元重臣的抗议

第九章 开刀

第十章 终于上皇后宝座

第十一章 皇帝探监事件

第十二章 《内轨要略》及宫中闹鬼

第十三章 大清洗

第十四章 还剩一个对手

第十五章 过一夫一妻生活的皇帝

第十六章 封山大典

第十七章 弱不敌强,古今一理

第十八章 大典之后的阴影

第十九章 又是一桩疑案

第二十章 帝王之才

第二十一章皇帝的孩子并非个个有福

第二十二章 还是接班人问题

第二十三章 宗驾崩

第二十四章 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就这样登基

第二十五章 男妃冯小宝

第二十六章李业起兵与《讨武曌檄》

第二十七章 讨武兵败

第二十八章 告密箱的发明

第二十九章 冤案少不了酷吏和酷刑

第三十章 也有疾风劲草

第三十一章公众舆

第三十二章 人心惶惶

第三十三章大屠杀

第三十四章 授图大典与禁止屠猪

第三十五章 求改朝换代

第三十六章 请君入瓮种种

第三十七章 狄仁杰与魏元

第三十八章 仍然是接班人的麻烦

第三十九章 无可奈何的情人

第四十章 万人空巷的判决

第四十一章 用之患

第四十二章 两个男情妇

第四十三章 其实莫须有

第四十四章 不肯牺牲情郎

第四十五章 精彩的半小时政

附录 武后谋杀

后记

创作背景

编辑

1956年以后,美国苏联进入了全面的冷战时期。林语堂身在纽约,对当时“冷战”气氛的加剧深有感受。他又“最钦佩杜勒斯”。杜勒斯言论鼓起他的政治冲动。《武则天传》就是在“冷战”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和林语堂的政治冲动上升的思绪下推出的。作为古代人物的传记本来属于学术性的著作,但林语堂却是带着明显的政治意图来写的。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林语堂写《武则天传》,是把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为数不多的“邪恶之徒”来暴露和鞭挞的。

《武则天传》中,林语堂详尽地描写了武则天是怎样由一个普通侍女变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而她爬上女皇前后的历史又是怎样充满罪恶的。她野心勃勃,阴险狠毒,计谋多端,专横暴虐,穷奢极侈,淫荡无度。因而,林语堂指出:“武则天是一个顽强任性野心大而又非常聪明女人。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说世界历史上,女人从未做过的事,她做出来了。在一般中国人的想象中她晩年的荒淫败德,使她执政时惊人的才干黯然失色。”

林语堂描写武则天的重要特点是,揭露她怎样使用种种阴险狠毒的手段来实现其野心。在《武则天传》中,林语堂具体地写出了武则天怎样一步一步地施展各种计谋而登上女皇宝座的。

林语堂笔下的武则天是这样的:她原是太宗的一个侍女。自太宗死后,她设法使高宗迷上自己。然后为了夺取皇后的位子,她先是嫁祸于王皇后害死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接着又制造王皇后用巫术谋害高宗的毒计,使高宗终于废掉王皇后。她当上皇后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制造了所谓燕忠王图谋造反案,除掉良将忠臣韩瑗、来济、长孙无忌,剪除了高宗的羽翼;而且先后害死了五个儿子,两个儿媳妇,一个皇孙,一个孙女。高宗死后不到两个,她又废掉新君中宗,改立睿宗。当徐敬业起兵讨伐失败后,她不仅杀了25个将领,而且建立间谍组织,实行恐怖统治,用残酷的手段杀害了无数的无辜者。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武后算是间谍组织的创始人,而且在武后的统治之下,苦刑的技巧与逼供的方法才达到最高的发展”。当唐室王公举兵讨伐武后失败后,她对唐室皇族进行了四次大屠杀,造成十八家灭,几百家流放。后来还派人到广东、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杀害了唐室遗孤二千六百余人。无疑,“在中外历史上,武则天倘若不是最大的凶手,毫无疑问,她也能列在前几名”。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后正式废弃唐朝,改国号为周,自封为“神皇帝”。至此,她“改朝换代的大业已经完成,所谓逆臣叛逆都已诛杀净尽。这位伟大的叛逆者已经成功”。此后,她便更加“要享帝王当享之乐”放荡淫乱。可是,“专制残暴之君未有不玩火自焚的,她的放荡淫乱就是她的灭亡之”。终于,长安六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批忠于唐室的良臣发动政变,推翻了武后的统治,恢复了唐朝。而且,武后于当年十一月便在软禁中死去。至此,“中国历史上这个骄奢淫逸,虚荣自私,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她死了,她所作的恶却遗留于身后”。

写作技法

《武则天传》中,作者运用现代小说的技法,对武则天被唐高宗重新接进宫中之后,如何使用阴谋诡计升为皇后,并篡夺唐王室大权,后来自立为皇帝的一幕幕宫廷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较之枯燥乏味的历史材料,更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该书尽管含有政治意向,但还是以学术著作的面貌出现,多少带有一些学术性。

叙述方式

(1)叙述角度与形式:林语堂在《武则天传》中,没有采用中国传统传记的纪传体或者编年体体例,而是借鉴了西方现代传记注重于某个专题的所谓传记小说的表现方法。《武则天传》副标题为《唐邠王回忆录》,林语堂在原作序言中写道:“至于叙述的口吻,我决定用武后的孙子邠王守礼的看法为观点,借以产生直接的真实感。”这样的叙述角度选择,将史书中的武周故事转化为邠王守礼亲历其境的宫廷生活的“耳闻目染”和人生经历,保证了叙述的流畅,使读者对自唐太宗始至武则天去世这段近百年历史中,王室内部为掌控国家权力而发生的血腥残酷、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有了深刻的认识。

至于叙述形式,《武则天传》作为严肃的历史传记而不是历史小说,作者仅仅是采用了小说化的叙述形式,而“书中事实完全以《旧唐书》与《新唐书》为依据”,“书中人物、事件、对白,没有不是全根据唐史写的”, 也就是说,传记尽力做到了符合历史的真实。但作者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在叙述上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凭藉头脑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 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同时,传记大胆使用散文笔法,读者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作者闲适幽默、挥洒自如的散文笔法和别样风貌,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

(2)对话运用:《武则天传》中,有许多生动的对话。朱东润先生曾指出:“对话是传记文学精神,有了对话,读者便会感觉书中的人物一一如在目前。”如书中当太宗去世,武则天面临即将去尼庵时,她和高宗“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对话就很精彩,作者笔下的武则天表面上是肝肠寸断,向高宗诉说着自己的万般不舍,但柔情蜜语里却暗含激将之谋,目的是抓住皇帝的心,让高宗答应以后来看她,充分显示了武则天的聪慧、机变和城府。《武则天传》由于是用英文写作,反而避免了一个唐代的古人在对话中讲流利的现代语让人有格格不入之感的尴尬,英语读者不易察觉汉语中古语今语的不同和差异,这是用英文写中国古人传记所意想不到的“便宜”。

翻译策略

在《武则天传》中,林语堂以《旧唐书》与《新唐书》所记载的相关历史资料为底本,编、译、创会通,同时合理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用口语化的文体和生活化的语言,将中国故事成功译介给西方读者。

(1)人名的翻译:为了尽可能保留中华文化的异质性,林语堂根据不同情况对人名主要采用了音译、“音译+意译”等异化的翻译策略,向西方读者传递了中国人名的文化色彩和音韵特征。如对唐明皇(Minghuang)、太平公主 (Princess Taiping),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而对武则天(Wu Tsertien, “Modeled after HeAVen”)、 薛 怀 (Shuay Huaiyi “Embracing Righteousness”)则采用了“音译+意译”的方法,以达到反讽意味。

(2)年号的翻译:“年号”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当新皇登基时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总要起一个新年号,每遇到“天降祥瑞”或大事、要事,往往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而西方国家并没有年号,所以在年号的翻译上,林语堂灵活地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同时在年号后加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以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如对年号上元(Shangyuan Regime(674-675))采用了音译加注公历纪年的方法;对武则天登基时所定年号天授(Heaven-Appointed(690))采用了直译加注公历纪年的方法;对唐高宗李治使用的年号乾封(Sanctification by Heaven“Chiengfeng” (666-667))则采用了“意译+音译”再加注公历纪年的方法。

(3)文化特色的翻译:武则天将洛阳封为神都,对“神都”一词林语堂采用了异化策略,先音译后意译为“Shendu,or‘God’s Dwelling Palace.”“神”译为“god”。 武则天封自己为“圣母神皇”,对“圣母神皇”林语堂则先意译后音译为“Holy Mother Divine Sovereign”(Shengmu Shenhuang),在理解的基础上保留了源语言的痕迹。对“告密”一词,林语堂没有选择将其简单地翻译为Judah's kiss,而是翻译为(“informing”,or gaomi,“report on conspiracy”), 其 中informing 和 report on conspiracy 是意译,且各有分工,前者为主译,后者为补充释译,保证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理解;gaomi为音译,以斜体标识,充分保留了源语言的痕迹。

(4)成语的翻译:中国的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为了尽量不使其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同样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如阴阳颠倒(The yin and yang weer turned upside down.),“The yin and yang”是“阴阳”的拼音,而“weer turned upside down”即为“颠倒”,译者使用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牝鸡司晨(Hens should not cry cock-a-doodle-do),将司晨译为公鸡打鸣的拟声词,形象且幽默。

(5)骆宾王檄文的翻译:骆宾王的代表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中国古代檄文中难得的传颂千古的名篇。在《武则天传》中,林语堂将此文全篇收录并翻译。对文章题目,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变译为“Declaration of War”,激发目的语读者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联想,弱化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加强对骆宾王檄文的接受度。

(6)翻译中情感的传递与表达:同情心是中西文化共同的精神情感,《武则天传》以邠王守礼为第一人称口吻叙事,其中选编了《新唐书·李守礼传》中一段叙述守礼幼年辛酸经历的史料,“岐王尝奏守礼知,帝问故,答曰:‘臣无它,当天后时,太子被罪,臣幽宫中,岁被敕杖凡四三,累创痕肤,前雨则沈懑,霁则佳,以此知之。’因泣下,帝为恻然。”林语堂将“臣无他”,意译为“I have no magic”;“当天后时”,意译为“at the hand of Wus”,将矛头指向助纣为虐的武氏一族;“前雨则沈懑”,意译为“when the weather changes,I ache all over inside my bones”。林语堂的译文让人初读平静,显示了邠王守礼历经风雨后宠辱不惊的豁达智慧,但对比之下主人公身体的创伤仍在提读者他曾经的劫难,充分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表现主题,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使读者读后愈感沉痛。

作品评价

编辑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洪雷:《武则天传》在叙述策略的制定和选择上充分显示了林语堂的创造性。《武则天传》副题为《唐邠王回忆录》,以回忆录的方式写传记,为作品赢得了真实的修辞效果。这部作品表面看是武则天的个人传记,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故事,是李、武两家的仇恨故事。邠王守礼与叔父太子旦及其子女被武后幽禁在皇宫里,是一个服从忍受的被迫害的角色。他曾亲眼看见两个弟兄被打死,两个婶母被谋杀,还有武后其他儿媳妇被折磨而死。他看到了这出大戏剧的收场与武家的败亡。这样一个叙述角度的选择,收获的不仅是“真实”,而且还使传记叙述聚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出版信息

编辑

《武则天传》于1957年由伦敦威廉·海涅公司首次出版。

译本信息

书名

译者

ISBN

出版时间

出版

《武则天传》

——

7-80590-208-9

2001

海南出版社

《武则天传》

——

7-5613-3160-6

2005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则天传》

宋碧云

957-39-0771-2

2006年

远景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武则天传》

——

978-988-211-646-7, 988-211-646-9

2007年

地图书有限公司

《武则天传》

张振

978-7-5354-4002-0

2009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则天传》

张振玉

978-7-5060-3401-2

2009年

东方出版社

《武则天传》

——

978-7-80080-987-3

2009年

群言出版社

《武则天传》

——

978-7-80256-113-7

2010

群言出版社

《武则天传》

——

978-986-146-826-6

2011年

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武则天传》

——

978-7-5502-1711-9

2013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群言出版社

《武则天传》

张振玉

978-7-5339-3866-6

2014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武则天传》

——

978-7-5104-5369-4, 978-7-5104-3528-7

2015年

新世界出版社

《武则天传》

宋碧云

978-7-214-16263-2

2015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

《武则天传》

——

978-986-352-604-9

2018年

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编辑

林语堂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有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