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编辑

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散文家

丰子恺(189811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崇德县石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人,中国现代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民国六年(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民国八年(1919年)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民国十年(1921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洋画学校学习油画。民国十一年(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职。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和众”的艺术主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

(概述图来源: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丰子恺

别名:丰、丰仍、丰子觊

号:子觊、子恺

所处时代:中国近现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今嘉兴市桐乡市)

生日期:1898年11月9日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5日

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

国籍:中国

主要堂号:缘缘堂

笔名:TK

法号:婴行

威氏拼音:FONGTSEKA

信仰佛教

原名:丰润

人物生平

编辑

书香之门

丰子恺(1918年)丰子恺(1918年)

民国三年(1914年),丰仁到杭州投考,考前母亲为他准备好糕和粽子(“高中”之意),后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现杭州师范大学),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 同年2月首度发表作品 。在预科班二年级时,上李叔同教授画石膏像课,丰仁沉迷其中,画艺进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他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并学习绘画理论。也向李叔同学习音乐,苦练钢琴。 他的另一位师是夏丏尊,他为丰仁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与从事文学翻译的功力。 夏丏尊当时在第一师范本任舍监一职,后改任为国文老师

求学期间,丰仁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因此给学生取号“子恺”。丰仁从此以号易名,并以丰子恺之名传世。

民国六年(1917年),丰子恺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并加入研究金石篆刻的东石社。

民国七年(1918年),丰子恺首度发表诗词

丰子恺(1921年)丰子恺(1921年)

民国八年(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身前往上海,与同学数人发起组织“中华美育会”,编辑出版《美育》杂志,并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 同年,丰子恺与画会同仁举办第一次作品展。

民国十年(1921年),丰子恺卖祖产,并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钱,到东京展开他的留学生涯。他在东京做短期进修。4个月后,他拉完了三册提琴练习本和几个轻歌剧曲子。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某日,他在旧书摊上看到《梦二画集·春之卷》,其作者竹久梦二是日本一位自学成功的画家,专攻简笔漫画,自成一家。丰子恺认为,这些画作简直就是“无声的”。从竹久梦二的作品中,丰子恺找到了日后美术的途径。丰子恺在日本游学10个月,盘缠用尽后不得已返国。

事业起步

周恩来与丰子恺握手周恩来与丰子恺握手

1974年1月,丰子恺在家重译日本夏目漱石短篇小说《旅宿》,这时候,批林批运动在全国展开。2月15日,江青等指示中国美术馆举办所谓“黑画展”,批判周恩来组织创作的二百一十五幅出口画,上百名画家受株连(包括丰子恺)。 丰子恺不顾“四人帮”的迫害,仍坚持作画,并从事翻译。

1975年8月,丰子恺癌症病发,9月诊断为右叶尖肺癌。后得知胞姐逝世噩耗病情恶化,同年9月15日12时8分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

直到1978年6月5日,丰子恺才被平反,书面通知送交长子丰华瞻。 1979年6月28日,在上海龙华公墓大厅举行了丰子恺骨灰安放仪式。中共上海市委宣读了为丰子恺彻底平反的决定。

主要影响

编辑

文学

丰子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散文家。民国十四年(1925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潜等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这期间,他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高举“五四”文学革命旗帜,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张反映人生、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丰子恺写下了大量的随笔,出版过《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缘缘堂续笔》等多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格。这些作品大多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行笔朴素自然,风格隽永疏朗,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丰子恺的散文以一种特有的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

美术

  • 绘画特征

1960年,丰子恺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1960年,丰子恺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

1960年,丰子恺被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以高尚的艺品人格和巨大影响力对画院的创建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派名家云涌的上海画坛,丰子恺像一面旗帜,把众多中国画名家团结到画院周围,并带领画院画师们贯彻“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投入到火热的文化建设中。

丰子恺早年致力音乐教育,长期执教于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足遍上海、浙江、桂林遵义、重庆等地。他注重技艺与育人的结合,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当时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师。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丰子恺出版了第一本音乐读物《音乐常识》,音乐教育中心逐渐转向更宽广的社会音乐教育。他笔耕于音乐启蒙与普及教育园地,编译《音乐入门》《生活与音乐》《音乐十课》等三十余种音乐理论书籍,对普及和提高新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散文笔法讲解诸如乐理、和声、体裁、曲式、乐器、乐队、历史美学等各方面的音乐知识语言浅显形象,文字生动流畅,深受社会的普遍欢迎。

翻译

作为翻译家的丰子恺一生翻译的著作有三十多部,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译自俄、英、日等语种,包括英国史蒂文生《自杀俱乐部》、俄国屠格涅夫《初恋》《猎人笔记》、日本厨川白村《苦闷象征》、紫式部《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十四部,日本黑田鹏信《艺术概论》、森口多里《美术概论》、门直卫《音乐概论》和苏联科茹霍夫《学校图画教学》等艺术理论二十三部,促进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日本文学的译介。1958年,丰子恺撰写《漫谈翻译》,明确表达了翻译的要求。在他看来,翻译既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力求“信、达、”,语言自然流畅,为译语读所接受。尤其是《源氏物语》是国内第一部全译本,填补了日本古代文学名著翻译的空白,译文文体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哲学

绝缘说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其最终的精神指向,就是要在艺术的领域,构筑一个对抗现代科技文明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他提出的“绝缘说”,以及建立在“绝缘说”思想基础上的关于“艺术生活”的诸多论述。丰子恺说:“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在丰子恺,“艺术生活”是和“现实生活”相对的一个概念。关于现实世界,丰子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了顺从、服、消沉、悲哀,和诈伪、险恶、卑怯的状态”的世界,一个处处都在“原因结果”之网笼罩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如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放,则惟有动用“绝缘”的方法,过一种“艺术的生活”,即“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从而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

三层楼喻

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关于丰子恺的哲学基础,丰子恺曾谈:“《护生画集》之旨,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残杀,由此而养成仁爱,鼓吹和平。惜生是手段,养生是目的。故序文中说‘护生’就是‘护心’。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故读《护生画集》须体会其‘理’,不可执着其‘事’。”

现代性反思

在 “文革”时期,丰子恺认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 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并且认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如果不想成为“一架机器”,而恢复到“人”的本来面貌,那么,“暂时脱离尘世”正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与途径,它内蕴的,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能以一种艺术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消解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包括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人”的异化。

书法

丰子恺书法把六朝人的经体书法及北魏墓志书法写活了,在运笔中,渗入行书、小草,尤其是章草笔法的自然流露,使原本明显有楷化倾向的笔画少了生硬,多了映带,一如其漫画和行文,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 丰子恺的书风初学欧阳询,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转学北魏,于《张猛龙碑》、《张黑碑》等用力甚勤。而后又参章草《月仪帖》之风,形成自家风貌。

历史评价

编辑

丰子恺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经历了战火和硝,并以满腔热情自觉投身到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新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同时,他从那个年代开始,用美术担负美术家的责任;1949年建国后,他又走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事业的开拓、建设、发展和革新的道路,并为此奋斗献了一生,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面貌,并与思想、情怀、技艺融为一体,不忘初心、永远前行,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并深深的影响了至今的几代人。(新华网报道)

“虽然是疏朗的几道笔痕,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 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朱光潜 评)

“丰先生的画,以古诗为题材,人物打扮是现代人,这是他的创造。”(叶陶 评)

“你(丰子恺)的画可名为人生漫画。”(林语堂 评)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朱自清 序评)

“丰子恺漫画的影响广泛源于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一颗细腻而慈爱的心,所以他的画虽简单但十分传神,直指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共鸣,说他为近现代佛教漫画的奠基人一点也不为过。”(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奉祯)

“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郁达夫 评)

“为了崇拜他,爱好他的画,不揣冒昧地写了封信给他,他为拙作《从军日记》画一个封面,他回答一口答应了……丰子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仁慈、和蔼、谦有礼,丝毫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我们真是一见如故。”(谢冰莹 评)

“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巴金 评)

“丰子恺的书法一如他的漫画和行文,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读者无需细察姓名,即能辨认出丰先生的‘庐山真面目’来。”(沈定庵 评)

“近代中国慢也有一些描写儿童好的作品了。如丰子恺、老舍张天翼叶圣陶诸先生都曾在这上面努力过,努力最大而成绩也多的算是丰子恺先生。他为儿童写了不少有用的书,如《少年美术故事》之类,他的写法非常圆润自然。”(凌叔华 评)

丰子恺故居丰子恺故居

丰子恺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丰子恺漫画馆。故居“缘缘堂”始建于1933年春,由丰子恺先生亲自设计,采用黑瓦彩墙的江南民居风格。1938年曾毁于日军炮火,1985年恢复原貌。丰子恺漫画馆在1998年建于“缘缘堂”东侧,总面积820平方,院子中间立有丰子恺石雕像。丰子恺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一家专职漫画馆,2012年被评为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丰子恺星

2020年,国家天文台提出将小行星1998VV35命名为“丰子恺星”的申请,获得了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该星于1998年11月9日由国家天文台发现,这天恰逢丰子恺先生诞辰100周年,而该星国际编号后四位9811,也正与丰子恺先生的出生年月(1898年11月)完全相符。

译文手稿

2022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筹备的《丰子恺译文手稿: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推出,本书由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丰子恺所翻译的《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三部日本物语手稿汇编而成,也是这三卷译文手稿的首度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