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大学 编辑

建国前后华东地区存在的一所大学

华东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自19485开始在临沂山东大学(1945-1948)和华中建设大学(1944-1948)的基础上筹建,6月开始招生,同年9月4日开学,校址设在山东潍县城东,直属中共华东局领导。1948年11月,学校迁往济南,改由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学校最初设有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研究班和两个预科部,后扩大为文学院、科学院、教育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外还设有讲习班和师训练班。其间还接收了国民党的山东教育学院。1949年,学校大批学员、教师、干部组成南下工作队参加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该校教育学院划归山东省教育厅领导。1950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华东大学学科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个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同月,华东大学教育学院与山东省行政干校合并组建为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佩之、华东大学教务长余修分别担任第一、二任校长。1951年3月15日,华东大学正式并入山东大学,至此华东大学完成了自己荣的历史使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华东大学

外文名:EastChinaUniversity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主要院系:文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

设立时间:1948年

撤销时间:1951年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

首任校长:韦悫

创办过程

编辑

建国前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首府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

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在校执教。

1948年春,华东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在胶济前线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从三月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共歼蒋匪三万八千人,解放胶济西段淄川、博山、店、周村、莱芜、蒙阴等十四个城镇,胜利结束了春季攻势第一个战役以后,就挥戈东指,从四月二日开始,进行春季攻势的第二个战役,经一个月英勇奋战,解放了日寇、蒋匪统治十余年的战略重地潍县。

1948年夏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1945-1948年)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1944-1948年)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今潍坊市奎文区)原广文大学校址现潍坊医学院校址组建成立华东大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

学校自1948年5月开始筹建,6月开始招生,同年9月4日开学 。首批共录取学生500余人。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最初设有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和两个预科部,校址设在城东乐院原教会学校。该教会学校是美国人狄乐播夫妇1883年创办的,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有着较现代化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校址在今潍坊市奎文区潍坊医学院奎文校区。

山大校徽山大校徽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并积极准备渡江作战,新区的工作急需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分局决定从华东大学抽调干部、学员组成工作队南下。2月,1500多人的工作队组成南下。此后不久,又有数百名干部、学生南下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社会科学院进行调整,新设四个部,即社一部、社二部、社三部、社四部。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大学校长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彭康兼任,李宁超任副校长。1949年10月,该校教育学院划归山东省教育厅领导,附属中学由济南市教育局领导。文学院、研究部、讲习班、师训班的学员结业分配工作,社科院400人参加了地方工作。

新中国以后

华东大学在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输送干部的同时,也面临着向正规化大学过渡的任务。1949年11月,华东大学的教育学院划出去,后成为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其附属中学交济南市管理,改为实验中学。

1951年3月,华东大学迁至青与山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

从建校到合校近三年的时间里,华东大学坚持用列主毛泽东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先后为国家输送了4000多名思想觉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革命干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任校长

编辑

华东大学的校长韦悫(1896--1976)是著名现代教育家。广东中山人。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后参加反袁斗争。1914年后留英、美。1920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广州岭南大学教职,后出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孙中山秘书,代中国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并在会上发言。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成立,任外交部秘书兼国际司司长。1928年任上海特别市教育局局长。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办教育,建立视导制,实行学校健康计划,创办各种社会教育事业,提倡“行验教学方法,即以行动为学习方法,学习为行动的试验。旋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上海青年会干事兼青年会中学校长,在青年会中推行“行验法”,改革课程设置,增添职业训练,使该校成为当时上海最完备的中学。1930年后,相继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后,接办《译报》,创办《上海周报》。1942年赴苏北皖南解放区,创办江淮大学,任校长。1948年,创办华东大学,任校长。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共和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副部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著作有《韦悫言集》和与罗廷光合译的译著《比较教育》。

各类人才

编辑

华东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共和国的建设吸收和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绝大部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例如,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的第五代嫡传后裔,陈秉忱的二子陈斐章1948年在华东大学上学,该校由潍坊乐道院迁往济南,陈斐章被调到新华社分社干记者,参加渡江战役后到重庆,被分配到西南人民广播台干记,后调入人事科和办公室工作,他曾在《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发表过采访记实《旗营》。1954年调到北京国家建设委员会,1957年调到国家计委办公厅做秘书工作。“文革”后,陈斐章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任经济组组长

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张眺的侄子张以谦,同期在华东大学上学,后来随军南下,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中的高级教师。文革后,他为张眺被错杀一案奔走多年,取得大量人证物证,使张眺最终得以平反。其著作有《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隐蔽战线》。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的丁伟志,也是1948年入华东大学学习。1948年11月,随校自潍坊迁济南,并接受组织安排,在华东大学工作。此间,先后担任过班干事、注册科干事、教育科干事,主要是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冬,随校迁青岛。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后,历任山东大学教育科助理、教育处秘书。1980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1985年7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1988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成员。专业职务:1980年评定为编审,1990年改定为研究员。1995年底离休后,又先后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教授协会副会长。

当时17岁的丁翔起,1948年7月间与同学于超、季芬一同由青岛跑到解放后的潍坊特别市。同年9月,考入华东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华东大学文工团、华东局宣传部文工团、华东人民艺术剧院、华东文化局等单位工作。1981年1月丁翔起任新华社办公厅主任;1984年后任新华社副秘书长、秘书长;1986年3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

相关评价

编辑

通过以上作者了解的几个实例,足以说明华东大学在建国前后的短短几年间,为共和国的崛起吸纳和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档案全宗

编辑

山东大学档案馆馆藏华东大学全宗(1948-1951.3)。

本全宗共有华东大学档案166 卷,另外还有部分华中建设大学及临沂山东大学的档案资料。大部分档案是在 1965年至1966年由山东大学组织立卷的;另一部分档案则是在1982年至1998年由山东大学又多次对散存的档案整理立卷而成。本全宗内档案基本齐全完整,具有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人名卡片;并编有华东大学、华东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大事记等汇编资料。

出版报刊

编辑

《学习报》1949年7月创刊,1950年5月改半月刊(共24期)

《华东大学校报》1950.9—1951.2(共10期)

历任领导

编辑

华东大学(1948—1951)

校长:韦悫(1948.4—1949.5)、彭康(1949.5—1951.3)

副校长:张勃川(1984.4—1951.3)、李宇超(1949.5—1950.9)

党委书记:李宇超(1949—1950.9)、刘宿(1950.9—1951.3)

副书记:刘宿闲(1949-1950.9)、武杰(1950.9-1951.3)

临沂山东大学(1945-1948)

李澄之任校长,田佩之任副校长

华中建设大学(1944-1948年)

彭康、李亚农先后任校长:张劲夫、夏征农、戴白韬先后任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