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卓 编辑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1955生,广西灌阳人。文学博士,师从著名文艺家王元化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二级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教学名师,广东优秀社会科学家。曾任暨南大学学报主编、文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

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外审专家、《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杂志编委。出版过《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文化学:理论与实践》、《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诗词小札》等著作20余种。发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中国文文艺评论论文类特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全国第四届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蒋述卓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5年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学者

主要成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生地:广西灌阳

简介

编辑

蒋述卓蒋述卓

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艺批评家,学文学博士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 。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 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长等。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在文化的观照下》、《中国山水诗史》(合作)、《中国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作)、《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主编),文学评论集《诗小札》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批评文章200篇。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上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有较独到的贡献。此外还写作散文,发表过《戒台读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饮而醉》等30余篇散文,并对散文发展的趋势发表过文章。已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曾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暨南大学八五期间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高教厅遴选为“千、百、十”工程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评论类),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履历

编辑

学历

蒋述卓

蒋述卓

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

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

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工作经历

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广西桂林师范学校中文科任教;1988年7月起至今在暨南大学任教,历任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1995年3—5月香港岭南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1年8月3日—9月3日日本京都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所讲座教授

副教授:1990年晋升

教授:1993年晋升

2020年8月18日,被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研究方向

编辑

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文化批评、宗教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所授课程

编辑

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

文艺理论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硕士生课程

文艺学专题研究

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文艺文化学

博士生课程

比较诗学

中外文论

文学与文化

当代文化个案研究

重要讲座(含视讲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

佛教与中国美学

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承担课题

编辑

蒋述卓

蒋述卓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2万,2目,2.0万,2002-2004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4.2万,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1.2万,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1. 5万,1997-2000

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0.8万,2001-2004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5.0万,2002-2004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万元,2005-2008

现代文艺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10万元,2005-2008

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万元,2005-2008

个人作品

编辑

主要著作

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

《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主要论文

代表性论文

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

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

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

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

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

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

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

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

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

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

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

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

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

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

17.宗教艺术的涵,《文艺研究》1992-6

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

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

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

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

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

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

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

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

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

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

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

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

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

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

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

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

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遥看——我所知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

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

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

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

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

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

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

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

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

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

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

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

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

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

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

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明日报》2001-8-1

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

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

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

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

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

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

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

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

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

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

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

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

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

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学论文

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

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

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人物言论

编辑

1.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大学。学生及其家长之所以向往名校,如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就是因为它们富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统酿就了它们的校风、学风,传统铸造了学生的个性与品格。学生从名校走出来就带有了名校的气息,名校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带有名校的骄傲与自豪。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大学书记校长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与学生及其学生家长们眼中的理想大学并无二致。

2.大学要承续传统,还没有形成传统的要创造传统。只要坚持优秀的办学理念,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就会有大学的传统。暨南大学有107年的历史,其名称来源就很有文化内涵,它来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取名“暨南”包含有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五洲四海之意。故到如今,暨大一直坚持“弘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每年在读的港澳台学生、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及外国留学生达13000余人,是目前国内港澳台学生及海外华侨华人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这几年我们又提炼出“暨南精神”,为“信笃,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这种鲜明的办学个性和文化传统正是这所大学吸引无数港澳台学生与华侨华人学生前来就读的理想选择。

荣誉与奖励

编辑

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

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

《宗教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1999.7

《宗教艺术论》,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9.11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

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10

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 》,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1

《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01

《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5

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

学术兼职

编辑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文学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