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编辑

现代作家、原山东省文联主席

王统照(189729日—1957年11月29日),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 1924毕业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统照

国籍:中国

民族

籍贯:山东诸城

出生日期:1897年2月9日

逝世日期:1957年11月29日

毕业院校:中国大学英语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作品:《之夜》、《山雨》、《春花》、《一叶》等

人物生平

编辑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

幼年

王统照自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7岁丧父。 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小,1913年毕业。

文学创作

青岛市文化名人雕塑园内王统照塑像青岛市文化名人雕塑园内王统照塑像

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他的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自饰蔡锷。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1922年7月, 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两年后迁居青。这期间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文集《童心》等。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1931年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并构思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欧洲游历

诸城名人王统照诸城名人王统照

5岁入私塾读书,7岁丧父,其母清是位坚韧刚毅又富有才气的女子,给他以很大影响。13岁从相州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古籍文学作品。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路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

创办《曙光》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五四”运动时,他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不久,他同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曙光》月刊,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并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此后,王统照把反帝反封建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新诗

留校任教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王统照塑像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王统照塑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王统照一家迁往上海。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失殆尽。他非常痛心,但毫不畏惧,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应邀到广播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携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科学校任教,后应聘任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

挺身而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王统照举家返回青岛。抗战胜利后,任《民言报》的副刊主编。1946年8月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青岛的学生以山东大学学生为骨干也组织了游行示威,震动全市。在全校大会上,山东大学有的领导对学生的爱国行动横加指责和阻挠,王统照却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称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的行动,并表示誓做他们的后盾。后来,学生运动遭到镇压,他也因此被解聘。同年,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不幸病逝

王统照墓王统照墓

1949年7月,王统照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秋担任山东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赴济南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4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王统照当选为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省文联主席。1953年9月,王统照赴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参加全国作协会议,被选为全国作协常务理事。1954年6月主持召开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致开幕。同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赴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三年又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次会议,其中1957年6月参加四次会议系带病参加,在怀仁堂听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入医院。同年11月29日,王统照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战士,党的好朋友。其遗骸安葬于济南市金牛公园(今济南动物园)。

先驱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5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人物事件

编辑

《王统照传》《王统照传》

1913年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21年初,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1922年大学毕业,曾担任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员

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此后长期在上海、青岛等地从事文学活动。

1933年长篇小说《山雨》问世。这部标志着现实主义新发展的代表作,反映了北方农村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重重压榨下经济急剧崩溃的现实。因作品暴露了社会黑暗,次年被当局查禁。作者也被迫离沪,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历经英、法、德、荷、意、瑞士、波兰等国,写了长诗《九月风》和《欧游散记》等。

1935年回国后,曾担任《文学》月刊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音专、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在开明书店作编辑。1945年返青岛,翌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47年为抗议国民党当局暗杀闻一多和镇压学生运动,愤然辞职。此时期写出的诗文多表达对黑暗时局的愤懑和渴望光明的心声。

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省文化局局长,民盟济南委员会主任等。抱病勤恳工作之余,出版了文艺随笔集《炉边文谈》,诗歌《鹊华小集》和《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等。1957年病逝于济南。

五四运动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唯一的青春时代。青春气象,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也是王统照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在五四前后就尤其明显,尤其充分。

他出生于鲁中的诸城相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平平的,既无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枢纽。王家虽云相州首富,也不过田多粮足的一户“土财主”,既非似海侯,又无名士风流。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子弟,或者坐吃山空,或者沦落为纨绔子弟。而王统照却能鹤立鸡群般地崛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这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首先是与五四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913年,16岁的王统照初次见到鲁迅的小说《怀旧》,即因其与旧小说的明显不同而深为佩服。1916年,尚在中学读书的王统照即致函创办刚一年有余的《新青年》杂志,热情赞扬该刊以“宏旨精”宣传“新学问、新知识”,而为“先知先觉”的一代青年所必读。《新青年》编者得函后如闻空谷足印,即刻发表并加按语,以为这应看作是“中国未必沦亡”的征兆。以新学问新知识拯救中国出于沦亡的热情的决心,缩短着也融化着上海与济南之间的时空阻隔,把这一班最先觉醒的时代少年的心,维系成一团明净温馨、充溢着理想光华的动人火焰!向往和诱引的合力,推动着王统照中学刚毕业即赴北京深造,就读于中国大学外国文学系。甫入京华,如得水,他迅速地作为《狂人日记》最早最热心的读者,置身于已经用大字写进历史的示威天安门、火烧赵家楼的时代大潮之中。他读的是外国文学系,更热心的却是编刊物(如《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自由周刊》《文学旬刊》等),搞创作(有诗,有散文,有杂文,有评论,更多的自然是小说),译介西方哲学艺术,发起组织文学社团(先是“文学研究会”十二位发起人之一,后是“晨光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他是在以何等的热情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运动呵!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21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篇,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说23篇,其他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他钦佩、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同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郑振铎、叶陶等是至交,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他去周作人的寓所拜访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他与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到济南讲演,他同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五四诗人刘延陵书札往还,讨论中国第一个以《诗》命名的杂志的创办,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成长的艰难……,几乎没有那一个文化领域中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没有那一个新文化人的重要聚会中看不到他热情的面容。他在五四的氛围中迅速地成长,他在时代的激发下喷吐的光和热,使时代的火炬燃烧得更加炽热。

个人生活

编辑

知音陈毅

文坛佳话

青年时代的陈毅与作家王统照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片云集(散文集)1934,生活

这时代(诗集)1934,自印

王统照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6,万象

青纱帐(散文集)1936,生活

夜行集(诗歌集)1936,生活

春花(长篇小说)1936,良友;重排本改名《春华》,1948,晨光

山东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1937,上海儿童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1937,开明

横吹集(诗集)1938,文生

游痕(散文集)1939,开明

欧游散记(散文集)1939,开明

繁辞集(散文小品集)1939,世界

去来今(散文集)1940,文生

江南曲(诗集)1940,文生

华亭鹤(短篇小说集)1941,文生

王统照杰作选(小说、散文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银龙集(短篇小说集)1947,文生

王统照选集 1957,香港文学研究社

炉边文谈(文艺随笔集)1957,山东人民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 1957,人文

王统照诗选 1958,人文

鹊华小集(诗集)1958,自印

王统照小说选 1959,香港万里书店

畔儿语(短篇小说集)1961,香港上海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 1980,香港文教出版社

王统照文集(1—6)1980—1984,山东人民

王统照散文选集 1982,百花

书法

王统照亦善书法,一手漂亮的褚河南。在民国的书法家汇作中,刊有其作品。三十年代鲁迅,郑西谛委托荣宝斋刻印《十竹斋笺谱》,其中的跋,便是出于王统照之手。

  • 王统照图册

    王统照图册

    研究

    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研究资料

    王统照研究资料(冯光廉、刘增人编)1983,宁夏人民

    王统照(冯光廉、刘增人编)1985,香港三联书店

    王统照作品欣赏(作品赏析集、锦泉)1986,广西人民

    王统照的文学路(王立鹏)1988,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