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 编辑

南京大学教授

刘怀,男,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会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学克思主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职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怀玉

出生日期:1965527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出生地:河南南阳市镇平县

性别:男

学历/学位:博士

任职院校:南京大学

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

人物经历

编辑

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等职。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编辑

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

主讲课程

编辑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术成果

编辑

主要著作

1.《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一等奖

3.《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4.《发展才是硬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7.《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8.《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9.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主要论文

1.《“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2.《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3.《“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4.《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5.《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6.《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7.《从理性的背叛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8.《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9.《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10.《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11.《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12.《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13.《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14.《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5.《“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16.《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17.《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18.《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19.《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20.《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21.《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2.《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23.《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24.《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5.《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26.《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27.《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8.《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30.《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淮学刊》1996年第1期。

31.《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33.《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34.《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35.《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36.《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37.《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38.《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39.《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40.《“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41.《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42.《“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43.《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44.《“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45.《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46.《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47.《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48.《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49.《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0.《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51.《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2.《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53.《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54.《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55.《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56.《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57.《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58.《从民族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5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60.《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61.《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6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63.《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64.《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65.《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66.《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67.《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68.《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69.《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70.《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71.《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73.《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74.《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75.《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76.《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7.《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9.《三个代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0.《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1.《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82.《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83.《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84.《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85.《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86.《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87.《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8.《“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89.《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90.《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91.《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92.《“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93.《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94.《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95.《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96.《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97.《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8.《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9.《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100.《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101.《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102.《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03.《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104.《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105.《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08.“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109.“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0.“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111.“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4.“从学革命到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115.“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118.“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119.“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120.“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122.“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12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12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125.“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26.“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127.”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12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132.“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133.《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34.《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35.《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13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37.《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138.《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139.《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

140.“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

141.”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42.”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43.”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4.”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45.”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

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48.”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

149.”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

150.”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

151.”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

152.”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3.”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

154.”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55.”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

156.”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

15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

160.”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

161.”《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

162.”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63.”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

164.”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65.“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三题”,载《理论视野》2014年第12期CSSCI

166,“《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载《武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CSSCI

16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辩证思维”,载张一兵主编《辩证思维》一书第三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68.“哲学前提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理解视野”,载《创新》201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七期全文转载,一流

169.“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复性、回忆性与修复性”,载《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转载,CSSCI

170.“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内涵”(第二作者),载《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六期,CSSCI

171.“是主体性的‘拜物教’,还是客观性的‘物神化’”?(第二作者)载《现代哲学》2016年第三期,CSSCI

172.“广为人知却罕为人解的列斐伏尔”,载《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CSSCI

173.“日常生活批判的瞬间、差异空间与节奏视角——以列斐伏尔为例”,载《哲学分析》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CSSCI扩

174.“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论与哲学终结论——读〈费尔巴哈论的再思考”(第二作者),载〈南京政治学院2016年第6期,CSSCI扩展版

175."《空间的生产》(节译),载<中国文化与文论>第34辑,“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CSSCI扩

176.“中国新发展空间辩证法的历史反思与当代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CSSCI

177.“社会主义如何让人栖居于现代都市?”,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CSSCI

178.“城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空间话语与中国实践”,载《理论视野》2017年第2期,CSSCI扩展

179.“简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发展性、多样性与边界性——兼议后现代思想史学的挑战与启示”, 载《北方论丛》2017年第二期

180.“析张一兵文本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一种‘构境论’的批评视角”,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5月

181.“马克思主义如何研究城市问题——一种三元空间辩证法视角”,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CSSCI

182.“从历史决定论到被过度解释的‘多元决定论’——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之当代意义的若干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9期CSSCI

183.“中国道路与十月革命的历史辨证关系——重思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CSSCI

184.“‘中国道路’自信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思考”。载《求索》2017年第6期CSSCI

185.“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到当代女性主义:问题的实质、争论与反思”(第二作者)载《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CSSCI

186.法国黑格尔主义与青年马克思的“再发现”: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活水源头,载《西南大学学报》(重庆)2018年第2期

187.列斐伏尔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批评、运用与可能的生产——从日常生活哲学家到后现代都市思想家,载《理论探讨》(哈尔滨)2018年第1期

188.论中国封建主义话语的思想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载《西北大学学报》(西安)2018年第2期

189.“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知识及其当代影响与启示”(第二作者),载《新视野》(北京)2018年第2期

190.理解列斐伏尔:以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的“三位一体”为主线,载《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8年第5期

191.政治文化哲学“转向”之图绘与作为“图绘”的政治文化哲学:一种空间化反思视角,载《河北学刊》(石家庄)2018年第3期

192.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空间化研究,载《光明日报》2018年5月15日。

《新华文摘》2018年第16期全文转载。

193.欧美国家关于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概况,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7),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94.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二作),载《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95.中国道路自信的空间哲学表达,《光明日报》2018年8月20日。

196.从历史决定论到后历史哲学的谱系学与历史性社会结构辩证法: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话语当代意义的若干理解,《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97.中国道路自信中的空间辩证法,载《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6斯。

198.城市马克思主义批判与中国实践,载《文化研究》第3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主要课题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获奖情况

编辑

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的文本学解读》(专著,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独立)。

《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200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作者)。

《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2003年12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 评为2005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9月)

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二项:入选2009年度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

专著《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一书获得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