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 编辑

萧统著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公元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之间。

《昭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诗文700余篇。在这部总集里,萧统把我国先秦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也就是说,只有强调“文以载”,在文章中蕴含自己的思想,并且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才合乎标准,《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

由于《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所选的大多是典之作。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昭明文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自从有了《昭明文选》,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昭明文选》继往开来,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昭明文选》

别名:《文选》

:(梁)萧统

出版山书社

ISBN:9787546114903

主编:萧统

卷数:60卷

地区:中国

四部分类:集部\文集

作品简介

编辑

最新版最新版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作品共60卷,分为、诗、骚、七、诏、册、、教、文、、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类别。《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萧统,是个很渊博学者。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年)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作品目录

编辑

卷一

赋甲

【京都上京都】

两都赋序】

【西都赋】

【东都赋】

【明堂诗】

【辟雍诗】

【灵台诗】

【宝鼎诗】

【白雉诗】

⒉卷二

【京都上】

西京赋】

⒊卷三

【京都中】

⒋卷四

【京都中】

三都赋序】

【蜀都赋】

⒌卷五

【京都下】

【刘渊林注】

⒍卷六

【京都下】

【左太冲】

⒎卷七

郊祀

【甘泉赋(并序)】

畋猎上

⒏卷八

畋猎中

【上林赋】

羽猎赋(并序)】

⒐卷九

畋猎下

【长杨赋(并序)】

【射雉赋】

纪行上

⒑卷十

纪行下

【西征赋】

⒒卷十一

游览

登楼赋

【游天台山赋(并序)】

宫殿

【鲁灵殿赋(并序)】

⒓卷十二

【江海】

【海赋】

⒔卷十三

【秋兴赋(并序)】

【鵩赋(并序)】

⒕卷十四

鸟兽下

【舞鹤赋】

志上

⒖卷十五

志中

【思玄赋】

【归田赋】

⒗卷十六

志下

【哀伤】

【长赋(并序)】

【思旧赋(并序)】

【叹逝赋(并序)】

【别赋】

【江文通】

⒘卷十七

论文

【文赋(并序)】

音乐

洞箫赋】

⒙卷十八

音乐下

【琴赋(并序)】

⒚卷十九

唐赋(并序)】

【神赋(并序)】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洛神赋

⒛卷十九续

【补亡】

【述德】

讽谏(四言并序)】

【励志】

21.卷二十

献诗

【上责躬应诏诗表】

【四言】

应诏诗

【四言】

【关中诗】

公宴

【公宴诗(五言)】

【公宴诗(五言)】

【公宴诗(五言)】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九日从宋公戏台集送令诗】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五言)】

【应诏宴曲水作诗】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

【送应氏诗二首(五言)】

【征西官属送於陟阳候作诗(五言)】

【金谷集作诗】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别范安成诗】

22.卷二十一

咏史

咏史诗(五言)】

【三良诗(五言)】

咏史八首(五言)】

【咏史(五言)】

【览古(五言)】

【张子房诗】

【秋胡诗(五言)】

五君咏五首

颜延年

步兵

嵇中散

参军

阮始平

常侍

【咏史(五言)】

【咏霍将军北伐(五言)】

百一

【百一诗】

游仙

游仙诗(五言)】

23.卷二十二

招隐

【招隐诗二首(五言)】

【反招隐诗(五言)】

游览

芙蓉池作(五言)】

【南州桓公九井作】

【游西池(五言)】

【泛归出楼中玩(五言)】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五言)】

五言永嘉郡射堂

五言永嘉郡池上楼

【游南亭(五言)永嘉郡南亭.】

【登石门最高顶(五言)】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五言)】

【行药至城东桥(五言)】

【游东田(五言)】

【宿东园(五言)】

【游沈道士馆(五言)】

24.卷二十三

【咏怀】

【秋怀(五言)】

【临终诗(五言)】

【哀伤】

25.卷二十四

【赠答二】

【赠徐干(五言)】

【赠丁仪(五言)】

【赠王粲(五言)】

【赠山涛(五言)】

【答何劭二首(五言)】

【赠张华(五言)】

【答贾长渊一首(四言并序)】

【於承明作与士龙(五言)】

【赠冯文罴(五言)】

【赠弟士龙(五言)】

【为贾谧作赠陆机(四言)】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

【赠河阳(五言)】

【赠侍御史王元贶(五言)】

26.卷二十五

【赠答三】

【答傅咸(五言)】

【答兄机(五言)】

【答张士然(五言)】

四言

【答魏子悌(五言)】

【答灵运(五言)】

【酬从弟连(五言)】

27.卷二十六

【赠答四】

【答颜延年(五言)】

【赠张徐州稷(五言)】

【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五言)】

【行旅上】

【河阳县作二首(五言)】

【在怀县作二首(五言)】

【赴洛道中作二首(五言)】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五言)】

【富渚(五言)】

【道路忆山中(五言)】

【入彭蠡湖口(五言)】

28.卷二十七

【行旅下】

【北使洛】

【还至梁城作(五言)】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五言)】

【京路夜发(五言)】

【望荆山(五言)】

【旦发浦潭(五言)】

【军

【郊庙】

四言

乐府三首】

【伤歌行】

【长歌行】

【乐府二首】

【短歌行】

【乐府二首】

燕歌行

【善哉行(四言】

【乐府四首(五言)】

29.卷二十八

【乐府下】

【乐府十七首】

从军行(五言)】

【城窟行(五言)】

【门有车马客行(五言)】

【君子有所思行(五言)】

长安有狭邪行(五言)】

【长歌行(五言)】

日出东南隅行(五言)】

【前缓声歌(五言)】

【乐府】

【会吟行(五言)】

【乐府八首】

【升天行】

【挽歌诗(五言)】

【挽歌诗三首(五言)】

【挽歌诗(五言)】

【杂歌】

并序七言

30.卷二十九

杂诗上】

【与苏武三首(五言)】

诗四首(五言)】

【四愁诗四首(并序)】

【杂诗(五言)】

四言

情诗一首(五言)】

四言

【杂诗(五言)】

【杂诗(五言)】

【情诗二首(五言)】

【园葵诗(五言)】

【思友人诗(五言)】

【杂诗一首(五言)】

【杂诗一首(五言)】

【杂诗一首(五言)】

【杂诗一首(五言)】

【杂诗一首(五言)】

【杂诗十首(五言)】

31.卷三十

杂诗下

【时兴(五言)】

【杂诗二首】

咏贫士诗(五言)】

【读山海经诗(五言)】

【捣衣(五言)】

【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五言)】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五言)】

【杂诗(五言)】

【数诗(五言)】

【玩月城西门解中(五言)】

【始出尚书(五言)】

【观朝(五言)】

【咏湖中雁(五言)】

【三月三日率尔成篇(五言)】

杂拟上

古诗十二首

七言

【拟古诗(五言)】

五言并序

【平原侯植】

32.卷三十一

杂拟下

【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五言)】

【效古一首(五言)】

【拟古二首(五言)】

【和琅邪王依古(五言)】

【拟古三首(五言)】

【学刘公干体(五言)】

【代君子有所思(五言)】

【效古一首(五言)】

【杂体诗三十首(五言)

【古离别】

33.卷三十二

骚上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34.卷三十三

骚下

九歌二首】

【少司命】

【山鬼】

【涉江】

招魂

35.卷三十四

【七上】

【七启八首(并序)】

36.卷三十五

【七命八首】

良诏】

37.卷三十六

38.卷三十七

表上

【荐祢衡表】

【让开府表】

【陈情事表】

39.卷三十八

表下

40.卷三十九

上书

【上书秦始皇

【上书吴王】

【上书谏猎】

【上书谏吴王】

任彦升

41.卷四十

弹事

【奏弹曹景宗】

【奏弹王源】

【答临淄侯笺】

【与魏文帝笺】

【答东阿王笺】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

奏记

【诣蒋公】

42.卷四十一

书上

【答苏武书】

【报任少卿书】

【报孙会宗书】

论盛孝章书

43.卷四十二

书中

【答东阿王书】

【与侍郎曹长思】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44.卷四十三

书下

【与嵇茂齐书】

【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

【北山移文】

45.卷四十四

【喻巴蜀檄】

46.卷四十五

对问

【对楚王问】

设论

【答客难】

【解嘲一首(并序)】

【答宾戏(并序)】

【秋风辞一首(并序)】

【归去来一首(并序)】

序上

毛诗序

【郑氏笺】

【尚书序一首】

春秋左氏传序】

【思归引序】

47.卷四十六

序下

【豪士赋序】

【王文宪集序】

48.卷四十七

主得贤臣颂】

【汉高祖功臣颂】

东方朔画赞(并序)】

49.卷四十八

符命

封禅文

50.卷四十九

史论上

【公孙弘传赞】

【晋纪总论】

51.卷五十

史论下

史述赞

【史述赞三首】

【述高纪第一】

【述成纪第十】

52.卷五十一

论一

【非有先生论】

四子讲德论(并序)】

53.卷五十二

论二

班叔皮

典论论文】

54.卷五十三

论三

辩亡论上下二首

陆士衡

【辩亡论下】

55.卷五十四

论四

56.卷五十五

论五

演连珠五十首

57.卷五十六

女史箴

【封燕然山铭】

【座右铭】

剑阁铭】

【石阙铭一首】

【新刻漏铭(并序)】

诔上

王仲宣诔(并序)】

【杨荆州诔(并序)】

杨仲武诔(并序)】

58.卷五十七

诔下

【夏侯常侍诔(并序)】

【阳给事诔(并序)】

【陶徵士诔(并序)】

哀上

哀永逝文一首

59.卷五十八

哀下

碑文上

【郭有道碑文(并序)】

【陈太丘碑文(并序)】

【褚渊碑文(并序)】

60.卷五十九

碑文下

61.卷六十

行状

吊文

【吊原文(并序)】

【吊魏武帝文(并序)】

祭文

【祭古冢文(并序)】

文学影响

编辑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中国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其本而加厉”(《文选序》)。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 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昭明文选》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从时间上看,它收录了自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的七百余篇作品;从分类上看,它对赋、诗、骚等37类文体进行了编排,而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都没有被收入。由此可见,编者已初步意识到文学与其他类型文章在艺术形式上的区别,并通过此次编选,首次为“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定了界限和范畴,对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起到了开创性作用,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历代注本

编辑

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 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沽、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首先对《昭明文选》作注释的是《昭明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的《文选音义》,这是隋代萧统的侄子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稍后,在隋、唐之际有曹宪,“文选学”的名称就见于《 旧唐书· 曹宪传》。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许淹、李善、公孙罗等都曾是曹宪的学生他们都曾批注《文选》。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唐高宗显庆(656年-661年)年间李善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麓”。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 种,前后数易其稿。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 ,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于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对旧注的补正,则加“善曰”以志区别。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渊蔽。《新唐书· 艺文志》 载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选辨惑》 10 卷,已佚。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年间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 人。据吕延祚在开元六年(718年)的进书表中说,李善的注释只知引用过去的载籍,而没有把作品的旨趣注释清楚,因此在他的组织主持下,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吕延祚虽高自标榜,而五臣的学力不逮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以致受到了后代许多研究者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了前人的批评以后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此外尚有唐写本《文选集注》 残卷23 卷,撰人姓名无考,书中引据,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陆善经注、《文选钞》 、《 文选音诀》 ,今皆不存。

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后,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公元1094年(北宋哲宗元祐九年)旧历二月的秀州州学本是第一个五臣与李善合并注本,其后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后)如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后,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如赣州本、建州本,又据六家注本重刻,只不过是将五臣与李善的前后次序调换了一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尤袤刻本)对后来很有影响。

宋代时“文选学”已渐趋衰微,有关的专著大都是摘录排比辞语典故,如《文选双字类要》 、《 文选类林》。一些比较认真的研究成果,则散见于笔记、诗话中。元代的著作不多,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刘履的《选诗补注》。明代文选学成就无多,张凤翼《 文选纂注》杂采前人众说,稍有可取。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在专攻经、史、子部之外,发其余力于《文选》,不论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较为重要的研究专著,如: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分门别类,就《文选》的各种问题加以论述;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注本为底本,据宋吴郡袁氏、陵陈氏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梁章钜《文选旁证》46卷、朱珔《文选集释》14卷、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从音韵、训诂、考订等不同方面对李注作补正发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为精博;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于光华《文选集评》15卷,重在文义的评论,虽不脱八股文积习,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参考的见解。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8卷和骆鸿凯的《文选学》。

嘉庆年间,胡克家据尤袤刻本,又据宋代吴郡袁氏﹑茶陵陈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写成《考异》十卷。以后的传本多以胡本为底本,如1977年中华书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等。

今天所见《文选》版本,除上述唐写本《文选集注》外,尚有唐写本《文选》白文、《文选》李善注、《文选音》,均敦煌残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影印行世。刻本最早的为北宋明道本,已残。传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宋刻六臣注本和中华书局影印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尤袤刻李善注本。此外尚有日本足利学校藏明州六家注本,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影本影印发行。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华书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缩印,并附《文选考异》于卷末。

《昭明文选》历代注疏本列举如下:

隋代萧该《文选音》

唐代曹宪《文选音义》

宋代秀州州学本《文选》60卷

宋代广都裴氏刻六家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明州刊本六家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赣州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建州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吴郡袁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茶陵陈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尤袤刻李善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刘颁《文选类林》

宋代高似孙《文选句图》

元代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

明代王象干《文选删注》

明代陈与郊《文选章句》

明代刘履《文选补注》

明代凌迪知《文选锦字》

明代胡焕文《文选粹语》

清代杭世骏《文选课虚》

清代石韫《文选编珠》

清代胥斌《文选集腋》

清代洪若皋《文选裁》

清代吴湛《选诗定论》

清代董正扬《文选集律》

清代梁章巨《文选旁证》46卷

清代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

清代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

清代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

清代朱珔《文选集释》14卷

清代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

清代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

清代陈景云《文选举正》6卷

清代于光华《文选集评》15卷

清代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

名篇佳句

编辑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乌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己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佳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曹植赠徐干》)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并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