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的精神 编辑

200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清洁的精神》是2008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张承志

张承散文作品之一。收录作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各类散文作品33篇。文集以其中一篇作品《清洁的精神》的名称为全书命名。200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全书244 页,平装16开本,·ISBN:9787508612959 定价28.00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清洁的精神

作者:承志

类别:散文作品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页数:244页

定价:28元

开本:16开本

装帧:平装

ISBN:9787508612959

精品选读

编辑

清洁的精神

张承志

这不是一个很多人都可能体验的世界

而且很难举例、证和顺序叙述。缠绕着自己的思想如同野草记录也许就只

采用野草的形式—让它蔓延,让它尽情,让它孤独地荣衰。崖之下,野草般的

思想那么饱满又那么闭塞。这是一个瞬间。趁着流矢正在稀疏,下一次火冲天的

喧嚣还没有开始;趁着大地尚能容得下残余的正气,趁着一副末世相中的人们正苦

于卖身无术而力量薄弱,应当珍惜这个瞬间。

(一)

关于字里的“洁白,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假思索、不以为然,甚至清洁可耻、肮脏光荣的准则正在风靡时髦。洁,今天,好像只有在公共场所,比如在垃圾站或厕所地方,才能看得见这个字了。

那时在河南登封,在一个名叫王城岗的丘陵上,听着豫剧的调子,每天都眼望着古的箕山发掘。箕山太古老了,九州故事都是在那座山上起源。夏商周,遥远的、几乎这是信史仅是传说的茫茫古代,那时宛如迎在眼前又无影无踪,烦恼我们每个考古队员。一天天地,我们挖着只能称做龙山文化或二里头早期文化的土,心里却盼它属于大禹治水的夏朝。感谢那些辛苦的日子,它们在我的脑中埋下了这个思路,直到今天。

是的,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由于今天泛滥的不、庸俗和无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一个结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箕山之阴,颖水之阳,在厚厚的土之下压埋着的,未必是王朝国家的遗址,而是洁与耻的过去。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

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

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

《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

时有巢父牵犊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能见子? 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

毫无疑问,今日中华的有些人风得意、稳扎稳打,对下如无尾恶狗般刁悍,对上如无势宦官般谦卑。无论昨天极左、今天极商、明天极右,都永远在正副部司局处科的广阔台阶上攀登的各级官迷以及他们的后备军—小小年纪未老先衰一本正经立志“从政”的小体制派,还有他们的另一翼、Partner、搭挡—疯狂嘲理想、如蛆腐肉、高高举着印有无耻两个大字的奸商旗的、所谓海里的泥鳅蛤蜊们,是打死他们也不会相信这个故事的。

但是司迁亲自去过箕山。

《史记.伯传》中记道:

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何遗迹残痕。

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

那一天以后不久,田野工作收尾,我没有能抽空再上一回箕山。然后,人和心思都远远地飞到了别处,离开河南弹指就是十五年。应该说我没有从浮躁中蜕离,我被意气裹挟而去,渐渐淡忘了中原和大禹治水的夏王朝。许由墓,对于我来说,确确实实已经湮没无存了。

一九九三年于北京

内容简介

编辑

张承志是中国文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他以笔为旗,特立独行,从国家、民族历史大处着眼,从一人、一事、一曲着笔,追究人性、拷问心灵,文辞讲究,情感真挚,在国内外拥有大批读者。《清洁的精神》所收文章由作者亲自选定,被认为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能够陶冶人的灵魂的高品位作品集。

《清洁的精神》 收录作者20世纪90年代初所写的《初逢钢嘎·哈拉》《又是春天》《雪中六盘》《北方女人的印象》《山难色》《木石守密》《美文的沙漠》《禁锢的火焰色》和《冬日平静》等33篇文章。

作者生平

编辑

张承志,当代穆斯林作家、学者祖籍山东济南1948年生于北平高中毕业后赴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这一特殊时代予的经历,使他深入游牧生活。也是这一经历,鼓舞他用文学的口气发言,表达自己。1978年后,若干次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但其真正毕业的学校,是曾住进的蒙古家庭西海固的贫瘠山地。在那里,他潜入农村底层,触摸了中国的深沉。

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但是均以退职为结束;因生命的本质不能玷污和束缚,哪怕放弃公职,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也在所不惜。一介自由作家的视野,自由而辽阔:他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观察扩大为多角度的参照体系。三十年中,虽只是浅尝辄止,但他的确学习过蒙古语哈萨克语满洲语;并在蒙古草原、新疆南北的维吾尔绿洲和哈萨克牧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回族聚集地区年复一年,住入农家,濡染和融入。不仅如此,他还远去西班牙摩洛哥、日本,甚至赴拉丁美洲锻打见识,丰满思想,帮助寻找一介知识人的道路。他的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一怀沙土石砾。他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金钱的方式。他说:如今回顾当初,三十年弹指而逝,其间锻炼了的,也许只是立场

——读者作证:其至今出版的六十余册书籍中,弁无附庸体制的文字

编辑推荐

编辑

终旅之后还不得不上路行走,这件事非常人厌烦。小过我总不能胡说文学是讨厌的,总不能否认文学的吸引力。何况那些离乡的农民都紧攥着手里的锄把子。我和他们差不多,为生存下去也必须握紧手中的钢笔。他们并没有因为活得艰难就丢弃了信仰;那我也能我要守住一种源于清洁的精神。

作品目录

编辑

初逢钢嘎·哈拉

又是春天

雪中六盘

北方人的印象

圣山难色

木石守密

美文的沙漠

禁锢的火焰色

冬日平静

夏台之恋

日出天山外

莫合烟与我

真正的人是X

撕了你的签证回家

日本留言

爱花说

公园与兄弟

金芦苇

第三只眼睛

江南一叶

如画的旅程

师命序: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限制

《热什哈尔》:拒绝现世的学术和艺术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序言

草原小说集自序

集自序

名片方法

无援的思想

向往的旅途

自由世界的一天

以笔为旗

清洁的精神

后记

新《清洁的精神》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