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编辑

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18537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贡献。

(概述图参考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张謇

别名:张长泰、张四先生、吴起元、张育才

字:季直

号:啬庵

所处时代:清末民国

民族族群:

出生地: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

生日期:1853年7月1日

逝世日期:1926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

主要成就: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

籍贯:江苏通州(今江苏南通)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张謇家人张謇家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发审局,参与案件审理,邀张謇担任其幕僚同往。为了改家庭生活窘境,张謇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光绪二年(1876年)夏,由于发审局人事复杂,张謇苦不能为,于是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成为吴长庆的淮军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

光绪六年(1880年),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北洋大臣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

光绪十年(1884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中状元

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孙云锦出任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张謇转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录取为“第二名”,时称“南元”。但是从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中间,张謇一次又一次参加“会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职,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先后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名。四月殿试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光绪帝争取若干实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以主战著称,曾单独上书参劾李鸿章。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兴办实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但由于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3月,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张謇慨然应允;同年夏,张謇为张之洞起草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针对《马关条约》的后果,提出速讲商务、广开学堂、修建铁路等九条建议; 10月,列名上海强学会。

张謇铜像

张謇铜像

民国9年(1920年),张謇发起组织“苏”。

民国10年(1921年),大生对外负债已经400万两。同年,天生港厂动工兴建。

民国11年(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仰之人物”。 同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主要影响

编辑

实业

张謇像张謇像

甲午战争后,张謇弃政从商,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其“实业救国”包含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第一,张謇认为经济才是根本。

第二,张謇是一位坚决的重工主者。他很重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第三,张謇呼吁“棉铁主义”,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产业政策。“棉铁主义”的产业政策是既可以解决对外贸易逆差问题,又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西方第一次工业化是从轻工业(以纺织工业为主)开始的;后来苏联反其而行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张謇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照抄照搬洋人的办法,而是实行符合国情及19世纪末世界潮流的轻重工业并举的“棉铁政策”。

第四,张謇善于利用多年从政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力争官方支持,发展民间资本。例如,张謇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的特殊关系,对于他投身实业、创办大生纱厂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张謇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曾被清政府任命为商部头等顾问官,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总长。但是,他跟洋务派的官僚截然不同,他一贯主张发展民间资本,并且以他为首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民族资本集团——大生资本集团。

当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他并未忽视发展商业。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他主张政府应建立保护励机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张謇将培养人才、开办学堂作为发展工商业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开办学堂,引进西学,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振兴实业而培养人才,为培育人才而兴办学校、办师范,为办学校而兴纺厂,张謇顺着这个思路,走上了状元办厂兴学的道路。

张謇“振兴实业”是为了对抗设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他兴办实业,也是为了“养民”。为了减少帝国主义经济控制,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张謇在大生纱厂赚得丰厚利润之后,踌躇满志,从光绪二十五年到宣统三年(1899年—1911年),以通州为基地,以棉纺业为中心,又兴办了一系列辅助企业,共34个,总投资900多万元。张謇的实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从此开始起步。为了“养民”,在苏北沿海各县,张謇还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资本估计达到1600多万元,围地413万多亩,已垦地98万亩,年产棉11.6万余担。工农业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资产总额大约3300多万元。大生系在全盛的时候,人称“南通是中国著名的实业模范区,张氏也是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

另外,晚年的张謇由主张依靠本国资金兴办实业,反对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或中外合资设厂,转变为主张对外实行“开放主义”。张謇作为立宪派首领,辛亥革命后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实业总长。但是,他对在这个革命政权下发展实业,毫无兴趣和信心。袁世凯窃权后,他出任袁世凯政权的农商总长,他认为这是自己“振兴实业”的抱负可以顺利实现的时机了,急忙草拟了各种各样的计划,想趁机“大展鸿图”。但袁并不予支持,张謇便转而向帝国主义伸手求援,提出了“合资”“借款”“代办”等形式来“利用外资”的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又主张实行全面的“开放主义”,呼吁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集团共同出资,对中国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投资。但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代人物,张謇在利用外资问题上,还是力图争取比较合理的条件的。

政治

君主立宪

张謇塑像

张謇塑像

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并为立宪开展了大量活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乘清朝被八国联军战败求改革之机,张謇向朝廷递交了他一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奏章——《变法平议》书。在此书中他提出了四十二条改革方略,其第一条就是“置议政院”,又推荐了日本议会的运作。《变法平议》是中国已经在进行地方自治实践的真正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纲领、详明地公然呼吁参与国家与地方政治的宣言书,不啻是一声春雷,震撼大地。其对国家宪政和保障地方自治的地方议会制度的鼓吹,就南通而言,标志着正在实践地方自治的南通已发展到了寻求法制政体上的保障的新阶段。这是南通和张謇对中国的区域(含城市)近现代化演进的一个历史里程碑式的贡献。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张謇认为,“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此后,张謇积极推进立宪,他发起的预备立宪工会在宣统三年(1911年)之前,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便包括编纂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商法。宣统元年(1909年),预备立宪工会完成了公司法和商法总则两部草案,成为此后张謇担任农商总长期间颁布公司法和商法的基础。

宣统元年(1909年)9月,张謇筹办成立了江苏咨议局,此后,各地咨议局陆续成立。在他的倡导下,各地咨议局力争立法权力,于宣统二年(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以设立责任内阁和早开国会为号召的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廷宣布了“皇族内阁”名单和铁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哗然,抗议浪潮高涨。张謇赴京直谏摄政王载沣,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和内政的建议:与美国开展国民外交、治理淮水、保护农工商业、加强咨议局作用等。

转向共和

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他致电奉命进攻武昌的袁世凯,劝他尊重大多数人“趋于共和”的现实,赶紧前往北京,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确立共和政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6日,张謇与袁世凯的代表张绍曾在南京会晤。1月10日,他打电报给袁世凯,解释设立临时政府是为了稳定南方形势而不得已为之。他还暗示让段祺瑞等向清廷请愿逼宫。这一建议,正合袁的心意,他的确也是这样行动的。 同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

地方自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张謇和汤寿潜等东南精英人物,推动刘坤一和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实现“东南互保”。

民国9年(1920年),张謇发起组织“苏社”,专门谋取江苏各县的自治,号召不要依赖政府和腐败的社会,图谋地方事业的发展。

教育

创办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巡道、盐道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作为筹建经费。六月,通州师范学校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专设师范教育机关的开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子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并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在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改称“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同年还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东华大学溯源)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民国6年(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民国9年(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书法教育

张謇对书法教育特别重视和用心,在其所创办的很多学校中都开设书法课,依据学校的等级、层次、专业不同,对学生习书提出不同的要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成立通州师范学校后,非常重视师范生的书法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他把国文作为师范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科目。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通州师范学校学课章程》中规定,四学年中每年都开设国文课,第一学年每周6课时,后三学年每周3课时,所占学时比例较大。而“习真、行、草三种书法”作为国文一科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每学年都开课学习,并在第三、四学年增加学习“教授习字之顺序方法”,不但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真、行、草三种书体,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书法教学的技巧方法。张謇逝世前数月还在《为师范甘肃毕业学生演说》中,从执笔、用笔、结体乃至书法与修养的关系等方面为师范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将其对书法的体悟理解教给学生。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以个人的力量创建了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文博事业之先河。张謇建博物苑的目的,一方面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将博物苑作为学校教育的扩展延伸,使之变成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金石书画等的集中保护和交流。为了扩充馆藏量,张謇在社会上广泛征集文物,多次发布启事。1908年发布《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1915年又发布《为博物苑征求本省金石拓本》。可见在馆藏文物的征集中,张謇非常注重对书法真迹、碑帖拓本的收集整理。为了做好典范作用,张謇将自己的收藏悉数捐到博物苑,据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中,书画类登录101件,其中张謇本人捐赠的就有71件。在给其子张孝若的信中曾叮嘱其将三希堂帖等转交博物苑。在博物苑藏品鉴定考订的过程中,张謇邀请了在通的书家学者陈师曾、诸宗元、宣子野、尤金镛和金泽荣等参加工作。

南通博物苑的创立,收集保护了众多的书画珍品,同时也使得以前的私藏能够面向公众开放,使普通民众得以目睹为数甚多的书法碑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普通民众的书法修养,促进了南通整体书法水准的提高。

成立中国图书有限公司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席子佩发起,计划仿照企业制度建立一个联合公司保全旧书业的利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席子佩离开另组图书公司。此时实权转入曾少卿等人手中,延请张謇(时兼任江苏教育会长)任董事长,张謇与马相伯就是在此时成立了中国图书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巩护我国教育权、驱策文明之进步、杜绝外人之觊觎、消弭后来之祸患”为宗旨。可以看出,张謇并没有完全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思维来考虑发展,而是兼顾了社会责任和文化信仰

新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9月,张謇创办了南通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星报》。《星报》主要就是反映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的情况,在表达南通新派封建士绅观点的同时宣泄新知识分子对当局的不满和官场陈腐的愤恨。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时局剧变,《星报》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终刊。但以《星报》为开端,张氏家族相继创办了《通报》(1912年)、《新通报》(1914年)、《南通新报》(1918年)、《南通报》(1919年),开一代报业的先河。

除了《星报》,作为南通的第一份对开大报,创刊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通海新报》的报头“通海新报”四字楷书竖排也为张謇所题。作为近代地方性民营报业的缩影,这些张謇创办、支持的报刊起到了启迪民智、维护民权和锻造国家意识的重要作用。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张謇为最大股东,连同史量才、赵凤昌、应德闳、陈景韩四人以12万元银价,从席子佩手中购得了《申报》的产权。史量才任经理,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不仅如此,在经营理念方面史量才也受到了包括张謇在内的民族资本家们实业救国的深刻影响。张謇的提携使得史量才迅速进入了实业资本家的圈子,通过加入立宪派兴办实业,参与政事的活动,史量才彻底成为了一个具有市场头脑的经营人才。由于张謇、史量才这批股东超前的发展眼光和敏捷的商业思维,《申报》在短期内飞速发展。1912年《申报》仅仅发行7000份,到1917年一下飙升至2万份,1925年就突破了10万份, 1932年达到了空前的15万份。

治水

张謇是近代中国以科学方法规划治水的先驱。 1911年,他便自费组建了30多人的测绘队,开始测绘淮河水系。他先后担任过导淮督办、全国水利总裁(水利部长),留下了大量的以导淮为主的设想、规划、方案等文字,以及测绘图纸等档案。

历史评价

编辑

张謇塑像张謇塑像

《通海新报》(1926年8月25日):张啬公先生道高望重,举世钦崇,其尽瘁地方自治事业,维护东南安宁,嘉通邑人士及苏省各县者,实足令人铭感无已。

时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和江苏省省长陈陶遗联名电文:硕学巍名,文孚特望。甲午而后,力图自强,孜孜以提倡实业、教育为职志,在籍创办各工厂、公司暨各专门学校,逐年推广,成绩昭然。厥后办理地方自治及各公共事业,尤能尽心规画,卓著劳勋。综其生平事迹,实足上裨国家,下益社会;东南耆旧,无与伦比。

民国政府《大总统令国务院摄行》:前农商总长张謇,耆年硕德,体国诚,位望崇隆,邦人所重。民国肇造、于建设因革诸大端多所赞助。嗣后总筦农商及督办水利、导淮、商埠各事宜筹画经营,效绩昭著。比年引退,尤复振兴实业,造福邦家。

近现代思想家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1984年7月7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昌照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挽联与哀诗·挽张謇老前辈》:成败由天,毁誉由人,一生经济文章,都从实地做起;细行不矜,大德不渝,盖世功名事业,那堪浊浪淘来。

当代学者章开沅: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张謇和张詧的一生证明:作为社会个体,他们既在原有社会结构下有所作为,同时又参与新的社会建构,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既受制于历史,又在创造新的历史。

张謇墓张謇墓

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墓地是他生前选定的,当时他还为墓门预作过一副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于濠南别业,同年11月1日安置于此。随葬品很简单,一顶礼帽、一副眼、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1930年4月,墓前增立张謇身着西服大衣、手持文卷的青铜立像。张謇墓园一直由张氏家人管理。1956年,张謇墓园交由国家管理,1958年5月由张氏家属提议改名为“南郊公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同年8月24日,张謇墓及铜像被红卫兵当做“四旧”砸毁。198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了张謇墓。1985年8月8日,复立张謇铜像,并改称“啬园”。

纪念馆

张謇个性化邮票张謇个性化邮票

2013年7月2日,南通市文广新局,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市文博协会、市集邮协会等在南通博物苑内,举办“纪念张謇诞辰160周年特展”开幕式暨“张謇个性化邮票”首发活动,共同缅怀张謇。7月2日上午,张謇嫡孙女张柔武、嫡孙张绪武等张家后人,南通博物苑、大生纱厂、更俗剧院、图书馆、伶工学社、沈寿艺术馆等张謇生前创办的企事业代表,南通农院、纺院、高等师范学校、通师一附、二附等张謇创办学校的学生代表,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代表等来自社会各界200多人,齐聚在濠南别业张謇铜像前,向铜像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花束,表达缅怀之情。

2013年7月18日,由南通大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主同盟南通市委、南通张謇研究中心、南通江海文化研究会主办,南通博物苑承办的纪念张謇16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沈启鹏捐赠“风物聿新”画作展开幕式暨《时代新象》首发仪式,在南通博物苑开幕。7月22日—23日,围绕“弘扬张謇精神,实现强国梦想”举行纪念张謇16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4篇。23日,15位论文作者先后做了交流发言,从张謇精神、张謇的经济、政治、教育思想与活动等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展示了学界最新的张謇研究成果。

科考船

张謇号科考船张謇号科考船

2016年3月24日,中国首艘万级载人深渊器专用科考母船“张謇”号,在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举行下水仪式。“张謇”号总长97米,型宽17.8米,设计排水量4800吨,巡航速度12节;配备1台11000米载人潜水器,1台11000米无人潜水器,3台11000米着陆器。同时,配备干性、湿性通用实验室、重磁实验室、资料处理室、网络信息中心等,并安装全海深多波束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等声学设备,以及A型吊架、伸缩折臂吊、深海绞车等科考设备。

其他

2012年11月6日,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暨南通纺院文博馆在江苏南通开馆。

影视形象

编辑

时间

片名

导演

饰演者

2011年

《建党伟业》

韩三平、黄建新

任达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