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 编辑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下辖镇

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

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18年109日,同里镇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同里镇

外文名:DonLi(本地吴语拼音)Tongliancient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北

面积:131.54km²

话区号:0512

邮政编码:215216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8万人(2010年)

著名景点: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同里三桥、陈去病故居

机场:苏南硕放机场、上海桥机场、浦东机场

火车站:苏州站

车牌代码:苏E

方言: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同里话

名人:陆恢

定位: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民系:吴越民系(江浙民系)

美食:袜底酥、状元蹄、芡实糕

历史沿革

编辑

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的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唐日呈繁华。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千余家。

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士诚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

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

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

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7月,屯村乡撤乡建镇。

同里镇同里镇

1929年设区,1985年乡、镇合并为同里镇。

1996年,面积62.5平方千,人口3.2万人,辖燕浜、潦浜、照浜、栅桥、小桥、文安、浩浪、田浪、俞厍、湖南、双庙、群益、九里、厍浜、仪塔、张塔、后浜、叶明、叶新、彩字、叶泽、叶建、北圩、渔业、蔬菜25个村委会和东溪、富观街、新镇街、竹行街、南新街、上元街、三元街、行街8个村委会。

2003年,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1年,同里镇辖5个区、12个行政村,具体为东新社区、鱼行社区、屯村社区、富渔社区、屯渔社区、文安村、田厍村、叶建村、合心村、湘娄村、白蚬湖村、肖甸湖村、九里湖村、北联村、三港村、屯南村、屯溪村。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北邻苏州吴中区车坊镇,南接芦墟镇,西靠松陵镇。座标为:北纬31°09′,东经120°44′~120°45′。全镇面积131.54平方千米。

同里镇

质地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吴淞基点),高差为1.11米。境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长圆形,一般水深2~3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境内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以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呈中性到微碱性,酸性的较少。属湖沼相沉积。地层属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岩性由酸性、中性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在1000米以上。

水文特征

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分布全境。因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尚属平坦,且水流串通,故水位涨落缓,流速平缓。水流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同里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进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来水。太湖来水分西、北两路进入同里境内,西由江南运河,主要经七港河、方尖港、大窑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进入同里境内。北由吴淞江,主要经长牵路、张塔港、乌浦港、后浜、竖头港、堂港进入同里境内。来水过境同里后,分东、南两路出境,东路经白蚬湖注入淀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经牛长泾注入太浦河。

同里境内江河相通,河湖一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走向正常年份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泄流,故干旱年可引太湖水入境。

自然资源

编辑

据2013年调查,同里镇含有可燃性矿藏泥炭,一般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中。距地极近,一般在0.5~1.0米不。主要分布在低洼湖荡平原地区,为三角湖沼相沉积型。同里镇泥炭矿,位于镇区西南3.5千米。泥炭层分布在第四系耕作土以下,由上至下岩性为:耕作层,黄色粘土,青灰带白粘土,灰黑色粘土;泥炭层,灰黑色粘土。泥炭呈层状,厚20~40厘米,一般35厘米,局部大于40厘米。泥炭呈褐色,成分为有机质、泥质,见植物根茎,质地疏松,体轻质量较好。经分析:水分8.15%,灰分48.5%,可燃性挥发分63.95%,炭61.79%,硫0.58%,磷0.092%,钾0.75%,氢6.3%,氮3.4%,氧13.12%,发热量5655卡/克。该处泥炭质量佳,范围广,沿叶泽湖北、西南一带分布宽约500米,沿湖环形带长达数千米,除部分地段缺失外,都见有泥炭分布,计储量达百万吨。已被该地农民作燃料开采使用。

人口

编辑

自宋元到明清,同里(含屯村)人口总量从一万余人增加到四五万人,清雍正九年,总人口近7万人,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民国时期,总人口在4万人左右。解放以后,同里和屯村的人口不断增长。从1950年到1990年,总人口从40510人增至56929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领导加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1993年以后,同里(包括屯村)计划生育率基本上达到100%,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包括屯村)人口的龄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60岁以上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15.63%,比1990年提高3.92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6.11个百分点。男女人数基本平衡。2000年,同里人口的性别比为100.04%,屯村为97.56%。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91年,同里和屯村都普及了九年制教育,2000年,同里、屯村共有大学生656人,占总人数的1.22%,比1990年增加了1倍。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据2000年统计,汉族人有53889人,少数民族有33人。 2010年人口5.8万。

经济

编辑

综述

2010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33亿元,同比增长15.11%;完成三产增加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15.75%;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7.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5亿元,同比增长7.61%;新增民资注册资本7.83亿元,同比增长73.12%;完成注册外资3171.47万美元,同比增长301.84%;到帐外资3005.7万美元,同比增长18.91%。

近年来,同里镇把商旅文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突出特色商业街培育,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文化、强化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加强管理、创建品牌”为目标,以品位提升品质,以商街带动商圈,打造能代表同里古镇发展水平、能加快同里商业繁荣的特色商业街,推动商旅文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单产极低,据民国24年《吴江县政》《食粮产销盈亏概况调查表》记载,“第二区(即同里区)100247亩预计本年生产(食粮)130321.1石”。20世纪50年代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据当时资料统计,同里区1950年小麦亩产14千克,豆亩产27.5千克;1953年小麦亩产43.35千克,蚕豆亩产28.5千克;1956年同里乡水稻亩产219.35千克,三麦亩产61.3千克;1956年屯村乡水稻亩产216.5千克,三麦亩产64.5千克。2003年,同里镇水稻亩产532.4千克,三麦亩产173.2千克,全年粮食总产12115吨。

2010年同里镇土地流转面积2.71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8%,土地入股面积1.81万亩,占比为46%;新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全镇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到9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2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000亩,全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91万亩,占比达到73.4%。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引进了苏州冠鼎农业生态园、倍绿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总投资将超过8000万元。

第二产业

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65128万元。落户同里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家,注册外资3113万美元,到账外资1209万美元,自营出口13717万美元,自营进口14209万美元。2004年,全镇工业企业235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7家,形成了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纺织、蔺草、建材、印刷、包装等较为合理、具有较高水准的结构体系。

2010年,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55亿元,同比增长49.6%;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工业科技项目33项,企业专利申860件,重点培育专利示范企业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明志科技、中成汽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审批。

第三产业

1985年,同里镇区有饭店3家,席位400个;点心店3家,席位77个;馆2家,席位37个;旅社2家,床位120张。

2003年底统计,同里的旅社主要有16家,分星级宾馆、一般旅社和民居客栈三类,标准房及套间381间,日可接待旅客785人住宿(不包括临时加铺)。

旅游

编辑

概况

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古镇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后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北山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

退思园

景点

园林古建

退思园,面积十亩八分,小巧玲珑。以居住与园林相结合的江南居住建筑为特点。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等。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还用当地特有老灶烧水。

退思园,建于清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

招牌桥招牌桥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

珍珠塔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监察御史王道死后,朝庭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则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翠娥书楼等。

古桥

陈去病陈去病

2002年4月18日,位于古镇同里的陈去病故居正式对游人开放,迎接来自四海五洲的朋友。陈去病故居坐落在古镇三元街。故居正门楣额上有原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社长,时任中国南社名誉会长周南的题“孝友旧业”。故居内主要建筑有百尺楼、绿青瑶之馆、家庙及书房、浩歌堂等。

风俗

编辑

节日活动

新年活动

同里镇同里镇

同里水面辽阔,此项活动最为热闹,而所谓的龙舟只是在农家木的两舷用彩绸扎一些简单的彩,同时插上一些各色小旗和彩纸做的花朵,船头左右条挂一个大彩球。出船时摇两支橹,国外再加外出跳,即在橹中部下方,加一块长跳板,跳板要求长出左右船舷各一米,并加以固定,然后人就站在伸出的跳板上,同心协力摇橹。据说这时的船速是很快的,因此同里人又称它为“快船”。比赛时除 鼓队在船的头舱里助威外,老人孩子妇都得上岸观看,留在船上的全是青壮年,经过这样的轻装筒从,无意中又加快了船速。

六月廿三闸水龙

闸水龙是古镇同里的一大特色。到了农历六月廿三这一天,四周乡村的人都要赶来看闸水龙,这实际上是一年一度的消防比赛。比赛地点从大庙开始,向西一直排到渡船桥堍,越向西河面越开阔,帮最西的一条消防龙是米业工会的一部用汽车引擎发动的消防车,功力大,射程远,其中则都是人力的,射程一般都不远,但拿龙头的人有时故意将龙头朝天发射,把飘飘洒洒的水珠泼向没带伞的人群。

七月三十烧地香放水灯

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生日,是日黄昏时分,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口或庭院内点烛烧香,香及棒香,可以一支一支地分插在地上,俗称“狗道场”。结束后开始放水灯,放水灯在吴江地区仅同里一地所有。水灯者,系用牛皮纸制成圆形有底的灯盏,中间放一只用泥制成后晒干的鸭脚,呈三角爪形,中有小,可安放灯草,然后往灯盏里加菜油。放灯的时候,前面一只船上由僧人演奏佛教音乐,后面一只船则专门把油纸灯内的灯草点着,然后慢慢放到水面上,就这样,一边奏乐一边放水灯,不消一个时辰,整修同里镇内的河面上都一闪闪亮起了水灯。

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

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实际上是女儿节,农村里当年新结婚的妇女,在这两天里可以回娘家和父母弟妹团聚,因为过了这两天农村就要开始秋收大忙了,也就不能再走亲访友了。在这两天同里镇上也会热闹一番,附近集镇的小商贩都会集结到“北观”和新真街,搞上些拉洋片、卖拳头、套泥人、浪戏什么的,人山人海,址分闹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同里人比较看重,家家户户都要供斗吃月饼。斗以线香制成,纳樨于斗中,中有一塔形柱香,有好几层。是日香烛店专门有香斗供应,顾客挑选。供斗一般在黄昏时分开始,供斗时除供月饼外,还要备上其他各色果品,如菱、藕、桔子等。至半夜时分将香斗移于庭中焚化,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吃月饼赏月亮。

本地方言

同里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美食

编辑

同里餐饮文化带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最有名的是状元蹄、糕里虾仁、三丝春卷、香油鳝糊和用白鱼、鲈鱼、桂鱼、甲鱼等河鲜烹制的水乡名菜。水生植物类的茭白、芹菜、莼菜、菱、藕、茨姑等,都是别具地方特色。小吃方面有袜底酥、百果蜜糕、茨宝糕、青团、闵饼、猪油年糕、鸡米头、大肉馒头、酒酿饼、麦芽塌饼、小熏鱼等。

状元蹄

此菜虽非同里独有,但同里制法甚有不同,至于制法则是不传之密。同里人宴请宾朋,桌上定有此菜。附近村镇居民不远百里来同里为购此物,也可知其受欢迎程度。用浓油赤酱烧的猪蹄,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回味无穷。

青团子

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太湖三白

太湖白鱼,太湖白虾和银鱼炒蛋。都是清晨上货,正宗农家烧法,营养丰富,清淡可口。银鱼不但有调理美容的功效,而且味道不俗,值得一试。

同里小熏鱼

熏鱼到处都有,但同里小熏鱼别有与众不同之处,本地居民尤爱此味。尤其佐之小桥流水人家,啖之尤感惬意。

草鸡煲

选用的原料全部是同里当地居民散养在乡间,吃青草、嫩虫和稻谷长大的草鸡。将草鸡与扁尖、野生真菌等一起炖制而成,味道鲜美,鸡肉鲜嫩。推荐食用地点:同里满天星大酒店。

酒酿饼

是古镇同里春季的一种时食品。它是由酒酿和面粉经发酵、烘焙,并包入甜馅制作而成的一种薄饼。

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麦芽塌饼其貌不扬,却是同里古镇上一种传统的苏式茶点,是同里人都会做的乡土点心。制作该饼主要是用掺入适量的麦芽粉的米粉和在村间田埂上采摘佛耳草制作而成。

桔红糕

桔红糕是苏式糕点当中一种传统的冬令食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过去这种糕点是同里人专门用来招待新客人或是上门女婿的。

桔红糕颗粒均匀,口感细润,吃在嘴里有一种甜软柔糯的感觉。吃完后嘴里更会留下一股淡淡的玫瑰花和桔子的香味。

酒酿圆子

酒酿圆子是稻米文化的一个代表,上去晶莹剔透,口感滑且有弹性。煮酒酿小圆子制作方法简单,把水烧开,放入酒酿,加入绵白糖,然后等水再次烧开,把刚才做好的小圆子放入水中,等圆子一个个都浮在水面上,表示已经熟了。最后在圆子出锅前勾个薄芡。

闵饼

闵饼,同里闵家湾“本堂斋”特产,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用“闵饼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馅,蒸制而成,是青团的一种,色泽黛青,光亮细结,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糯,具有独特的江南农家风味。清代,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

湖鲜名菜

糕里虾仁:以鸡蛋白调匀后加入米粉、虾仁,入锅油氽制成,色泽鲜艳,松香可口,亦可另置小盒,佐以番茄食之,其味更佳。

三丝鱼卷:选五六斤重的青鱼或草鱼,取雌爿中段,去肚当留皮,卷入火腿丝、鸡丝、香茹丝,并以黄酒、香葱等佐料,入笼蒸熟即成。其肉质细嫩,清香鲜美,别具风味。

香油鳝糊:用炒鳝丝与火腿丝、鸡丝、虾仁等配制,稍加姜丝、酥油、蒜泥,沸荤油浇面。上桌时,薄撒胡椒,香气扑鼻,入口鲜美。

芡实

芡实,这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产自同里西北荡的芡实(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撑腰糕

农历二月初二,在同里农村流传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据说,吃了“撑腰糕”,农民一年四季干活就不会腰痛。

撑腰糕便是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

名人

编辑

综述

大戏台大戏台

同里镇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一名、进士四十二名、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任预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

代表人物

计成

计成:字无杏,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生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天启三年(1623年),计成到武进为罢官文人吴玄造园,名为“东第园”,并先后设计建造了常州的“吴园”,扬州的“影园”,仪征“寤园”。

叶茵

叶茵:中国宋代著名诗人。叶茵善诗文,诗格清矫,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存有《苙泽从书》和《甫里集》。同里古桥之一思本桥,为他出资建造。

陈王道

陈王道(1526-1576),明嘉靖44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据说,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是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朱鹤龄

朱鹤龄(1601—1683),著有《愚庵诗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辑注》、《寒山集》、《春秋集说》。还有经书注疏和儒家理学研究成果《易广议略》,研究汉学、宋学成果《尚书埤传》。此外,与本邑陈启源共同撰写诗经通义》。

陆恢

陆恢陆恢

陆恢(廉夫)1851-1920,曾与吴昌硕、倪田、吴大澄、王同愈、顾麟士等结画社于顾氏怡园,潜心经事,为清末民初江南著名画师。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近代爱国诗人,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五石脂》、《百尺楼丛书》等。

金松岑

金松岑(1874-1947年),青年时期曾热心于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抗战爆发后为摆脱汉奸纠缠,旋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被誉为国学大师,与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清末民初吴江三杰。主要著作有《孽海花》等。金松岑先生桃天下,柳亚子、潘光旦、费孝通、王绍鏊、王佩铮、范烟桥等,都是他的学生,金松岑先生的故居存有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办公楼天放楼,民国十三年建造,现为镇级文物控制单位。

金国宝

金国宝(1894-1963),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著作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工业统计学原理》等著作。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等职。

获得荣誉

编辑

2015年获得全国首批“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镇”。

2019年9月11日,同里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2019年12月,同里镇入选“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

2021年5月15日,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2年12月,入选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