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编辑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语言文学是一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汉语言文学

外文名: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专业代码:050101

专业层次:本科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中国语言文学类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发展历程

编辑

1903年,京师大学堂开设文、法、经、农、工、商、医、格致等八科,“文科内含中国语言文学。

1910年3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中国文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设置文、理、法三科十四系,“文”科里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系,这可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均开设了“文”科或文学院,并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且有将其简称为“中文系”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均统一称为“中文系”,此时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大学相继停止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也随之停止。1973年,开始推行工农兵大学生制度,大学教育及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才逐步恢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中国高等院校逐步进入发展的正常轨,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发展的金时期。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社科0101,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更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教育专业合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101,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编辑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培养规格

编辑
  • 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 素质要求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 能力要求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 知识要求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例如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国文学史知识。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知识,例如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同时对学科前沿信息有一定了解。

课程体系

编辑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

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

实践教学

  • 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

学生的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灵活多样,妥善安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语言学调查、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创意写作、编辑出版实践、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等。

  • 毕业写作

(1)选题要求: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要求: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写作内容应完整、充实,表达顺畅,具有专业特点,能够体现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3)指导要求: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教学条件

编辑

教师队伍

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 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应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

  • 教师水平要求

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 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和院系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围绕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以多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或访学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

设备资源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 教学设施

办学单位应拥有公共图书馆或中文资料室。专业图书、期刊,文献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配备充分。新开设的专业,公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生均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教学行政生均用房面积不小于14平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教学活动场地的使用须有基本保障。

  • 信息资源

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讲,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教材选用的质量。基础课程教材应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材或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例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古典文献库、爱课程网中文学科精品资源等),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

  • 实践教学

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维护实践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按计划使用实验室提供切实保障。

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经费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 质量管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评估。

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 质量保障规范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模式

编辑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符合新时代背景对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要求。教育工作者需结合社会发展态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等,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

(1)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教师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扩展,并逐渐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结构。即教师通过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层次,并提升他们的文学底蕴。

(2)巧妙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与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科学与适应程度,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对学生思想成长规律、信息获取渠道、认知世界的视角等,形成新的认识与不同程度的了解。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构建更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两提升四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师资队伍素质与学生专业素质技能的提升

第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是开展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

第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二)“四驱动”培养路径

第一,课程建设驱动。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渠道,在三平台一环节(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内实践环节。

第二,教学改革驱动。教学改革不仅是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改革。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不仅能合理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提高培养的质量。

第三,实习见习研习驱动。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做好动员工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力合作,让学生在说课、课件制作、试讲各环节得到充分训练,进而反思,进行教育研习,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第四,专业技能考核驱动。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视和积极性,通过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就业导向,立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科学定位、优化专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等多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1)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各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立足实际,结合本身特点和实力,适应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除掉“一刀切”的弊端,明晰学科定位,凸显办学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组,为其协调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类实践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循序渐进地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学校应该和用人单位强化业务合作,建设好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步骤。

(3)优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契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的能力评价标准和体系,而且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将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竞赛结果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等,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标准和指标。

(4)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首先,优化传统课程结构。对汉语言专业10多门基础课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与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结合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研究态势,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和破解。其次,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中,前两个学年属于基础课程学习时期;大三上学期要面向未来就业,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

发展前景

编辑

考研方向

可报考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学科。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

开设院校

编辑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华北力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

----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

----

----

上海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重庆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

河北

防灾科技学院

衡水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张家口学院

邯郸学院

北北方学院

唐山学院

保定学院

石家庄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邢台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

----

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郑州大学

郑州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许昌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平顶山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大学

南阳理工学院

郑州西亚斯学院

安阳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信阳学院

郑州商学院

----

山东

临沂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青年政治学

齐鲁师范学院

济宁学院

泰山学院

枣庄学院

滨州学院

菏泽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

德州学院

潍坊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海洋大学

农业大学

鲁东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台大学

聊城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理工学院

青岛工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

----

----

----

山西

吕梁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晋中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

运城学院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学院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长治学院

----

----

----

安徽

安徽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亳州学院

池州学院

蚌埠学院

合肥学院

铜陵学院

滁州学院

皖西学院

黄山学院

宿州学院

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新华学院

江西

九江学院

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

景德镇学院

萍乡学院

豫章师范学院

新余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泰州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南京审计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宿迁学院

盐城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江苏海洋大学

三江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浙江

嘉兴南湖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衢州学院

丽水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台州学院

浙江海洋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嘉兴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

温州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

----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工程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江汉大学

三峡大学

长江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汉江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恩施学院

文华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汉口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

----

----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子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邵阳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怀化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湘南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长沙学院

湖南工业大学

南华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医学院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

湘潭理工学院

----

广东

东莞理工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五邑大学

深圳大学

汕头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韶关学院

嘉应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州学院

肇庆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广州南方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广西

梧州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贺州学院

北部湾大学

百色学院

林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河池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云南

云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学院

普洱学院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昭通学院

保山学院

文山学院

大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曲靖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

河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工商学院

----

----

----

六盘水师范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阳学院

安顺学院

凯里学院

铜仁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

四川

四川文理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师范学院

西昌学院

成都大学

内江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攀枝花学院

宜宾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

----

----

陕西

长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商洛学院

安康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延安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理工大学

榆林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西安工商学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大学

----

宁夏

宁夏师范学院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宁夏理工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河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哈尔滨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

哈尔滨广厦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

----

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北华大学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长春师范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华学院

----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渤海大学

辽东学院

大连外国语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宁理工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

----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昌吉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

内蒙

河套学院

集宁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包头师范学院

----

海南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三亚学院

福建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宁德师范学院

学院

三明学院

闽江学院

莆田学院

龙岩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集美大学

华侨大学

仰恩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河西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天水师范学院

陇东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

(表格内容来源:中国高校之;摘录时间:2021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