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调 编辑

汉语词语

词调语,拼音为cí diào,现在一般指文词和音调,或和词的格调。古代专指填词的格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每种格式有一个词牌名作为代,如《浣溪沙》、《菩萨蛮》、《点绛唇》,作词时需要根据所选词牌的平仄格式进行,所以作词又称为填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词调

外文名:

拼音:cídiào

注音:ㄘㄧˊㄉㄧㄠˋ

释义

编辑

这里所说的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宋人或称为腔子),也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一个词调,然后按照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以词填之;这样写出的歌词方能协音合律,可以歌唱。所以做词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

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宫调来定律。

宫调就是律调,所以限定乐器声调的下。宫调是以七音、十二律构成。宫、商、角,徵、羽、宫,变徵叫做七音,所以代歌唱声音的高低,等于西乐中的七音。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仲吕,蕤宾、林锺、则、南吕,无射、应锺叫做十二律,所以定音阶的高下,等于西乐风琴有十二级。十二律各有七音。以宫音乘十二律叫做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叫做调。宫有十二,调有七十二,合成八十四宫调。但这八十四宫调只是音律的次第。隋唐燕乐是用琵琶来定律的,而琵琶只有四弦,徵弦不备。每弦七调,共二十八调。所以在唐与北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这二十八调。

南宋时,又仅用七宫十二调。宋张炎《词源》卷上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锤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宫。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锺羽(近人蔡嵩云《词源疏证》云“即羽调。和上面的黄锺羽不同)、商调。角七调已完全不用了。

宋人词集有些是依照宫调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和张先的《子野词》,在每个宫调下编入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有些词集虽不依照宫调编排,但在词调下皆注明所属的宫调,如周邦彦的《片集》;吴文英的《梦词集》则间注宫调。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对自度曲亦皆注有宫调。清凌廷堪的《燕乐考原》根据《宋史·乐志》、宋人词集和其他有关词乐的书籍,在每个宫调下罗列了属于这个宫调的所有词调。

一个词调一般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些词调却同时分属几个宫调。如柳永《乐章集》中,同一《定风波》,既入双调,又入林锺商。宫调所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同一词调而入数宫调,它的腔调必有一定的改变。

出处

编辑

1.文词和音调。

唐朝《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词调凄切曰怨。”《旧唐书·文苑传中·乔知之》:“时又有 汝洲 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 清秦笃辉《平书·文艺篇上》:“文之是非在理义上见,文之工拙在词调上见。”

2.诗和词的格调。

宋何薳《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忽闻岧嶤间有连声长歌,了不成词调。”

3.专指填词的格调。

夏丏尊陶《文心》五:“这里所收的是一百首名词,一百个普通常用的词调。”

制 调

编辑

宋词调的来源大约可分下列六类:

(1)来自外域或边地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传人,它的某些曲调也随着到处流行,而被采作词调。例如《菩萨蛮》,近人杨宪益以为它是“骠苴蛮”的另一译法,是古代缅甸方面的乐调,由云南传入中国。又如唐代最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吸收了从西北传人的印度《婆罗门曲》,经过加工改制而成。唐代有些词调还以所由传人的边地为名。伊、凉等五州以及甘州、氐州等大都是唐代边地州名而取以为调名,这就表明这些词调是来自这些地区。宋代外国乐曲亦颇流行。宋曾敏行《独杂志》卷五:“严先君尝言宜和间客京师时,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土大夫亦皆歌之。”

(2)来自民间 民间词是词的源头。词初起时,它的曲调很多来自民间。唐宋两代,民间作新声甚众。有些曲调因文人爱好,填作词调,得到普遍流传。例如《竹枝》,原是长江中上游民歌;又如《麦秀两歧》,本是农村歌曲。

(3)依大曲,法曲制成 大曲、法曲是唐代大型的歌舞剧曲,用许多的乐曲组成,结构复杂,全部演奏很不容易。词调中有“摘遍”一类,就是从大曲、法曲中摘取其美听而又可独立的一遍来单谱单唱。但大多数就大曲、法曲制词者,只是取大曲、法曲中的某遍为本,加以增损变化,制成引、序、、近、等各类曲调,所有句法曲度就和原遍不尽相同。

(4)创于乐工歌妓 演唱乐曲是乐工歌妓的专业,所以他们大都也能够创制词调。由乐工制调的,如《霖铃》、《还京乐》、《春莺啭》、《喝驮子》等。

(5)创于官立音乐机关 汉武帝时创立乐府,以为协律都尉。制作乐曲就是乐府机关的具体任务之一。唐宋两代都有官立的音乐机关,专整理古乐与制作新曲。宋徽宗更设立大晟乐府,曾任命周邦彦为提举官,万俟咏晁端礼等为制撰官或协律郎。大晟府所制曲调,有《徵招》、《角招》、《并蒂芙蓉》、《寿星明》、《黄河清》、《舜韶新》等调。从这些调名看,大都是歌功颂德之词。

(6)词人自度或自制 唐宋词人中有不少懂得音律乐理的,他们都能够自己创制词调。如柳永,周邦彦、姜夔诸人,他们是词人,又是音乐家。周邦彦还是大晟乐府的高级官员。他们的词集中就多自制的新调。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四《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仙》等十七调,自题为“自制曲”,并且都注明宫调,旁填工尺谱,是宋代流传下来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词人自制的词调,称为“自度曲”,“自制曲”或“自制腔”。

择 调

编辑

作词先要择调。宋人所谓择调,有三种意义:(1)择宫调; (2)择腔调;(3)“依用律”。

择宫调

元人曲有辨别宫调声情的记载。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并就当时北曲所用的六宫十一调的声情加以分析。案《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引《王直方诗话》说秦观尝和王仲至诗,仲至读之曰;“此语又待入小石调也。”这是指秦观的诗近于“旖旎妩媚”。可见《中原音韵》对六宫十一调声情的分析,当传自宋代,并不始于元人。宋词与元曲的声情,应是相去不远。但是宋人填词,实不尽依宫调声情。如宋人作小石调的词,大都并不都是“旖旎妩媚”的。而且每个词调既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作词时择宫调实际上是与择腔调联系在一起的。

择腔调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它的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声情与文情取得一致。如写壮烈怀抱,须用《满江》一类激昂慷慨的腔调,写缠绵悱侧之情,须用《木兰花慢》一类和谐宛转的腔调。懂得音律的词人或写作应歌之词的,须选择好听的腔调;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这样的词可做到声文并茂,容易传唱。但是宋代一般词人填词主要不是为了应歌,所以填词大都并不顾腔调声情。

词在初起时,调名往往就是题名,词的内容与调名完全相合。“唐词多缘题,所《临江仙》则言仙事,《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有些词调的创制最初是为了专咏某种题材;后来继作的也就沿袭不改。如《暗香》、《疏影》两调,是姜夔咏梅的自度曲,宋人填此两调者也多以咏梅。

依月用律

《碧鸡漫志》卷二说宋徽宗政和时曾降旨大晟府:“依月用律,月进一曲。”案“依月用律”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下》郑注。宋人据以立说,不过附会古乐,并无实际意义。就是大晟乐府诸人及张炎等作词,也并不依此择调。因为词在宋代,虽有不少是按谱协律作为歌词而写的,但一般的词人只把它当作一种抒情的诗的形式。择调时就只考虑词式的长短句格,不再顾及宫调声情与腔调声情,“依月用律”的更是百无一二。杨缵、张炎等人论词提倡“依月用律”,他们只是借古乐来妆点,以此自炫而已。

作谱填词

编辑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等,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关乎文情

编辑

词调与文情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词是合乐文学,所以词的文情必须与调的声情相一致。唐宋词的歌法现在虽然久已失传,所有词调都无法按原谱歌唱,但是我们还能从它们的文字上来辨别某些词调的声情。我们根据当时的记载和现存的作品(最好是根据当时知音识曲的词人的作品和这个词调最初的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体认,可以约略考知某些词调所表达的情绪究竟是悲是喜,是宛转缠绵还是激昂慷慨。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的句度的长短,语调的疾徐轻重,叶韵的疏密和匀称与否等等,多方面推求它们的声情与词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就不难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

例如《六州歌头》,从调名知道大抵来自唐代的西北边地,当是高亢健壮的。贺铸的《六州歌头》是现存较早的作品,全首三十九句,其中二十二句为三言,最长也不过五言。三十四句押韵,又以东、董,冻平上去三声同叶。字句短,韵位密,字声洪亮。作者就是以这种繁音促节,亢激昂之声写自己豪纵奔放的壮怀侠气,文情与声情完全一致。我们从歌词内容,句度,语调,叶韵等方面,完全可以肯定它是个“音调悲壮”的曲调。后来张孝祥,刘过、汪元量诸人填作此调,或吊古代兴亡之迹,或抒自己愤填膺之情,音调都是慷慨悲凉的。和《六州歌头》相近的,还有《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调,都适宜于写豪放的感情。所以每一个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唐宋人作词不少是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择调的,我们现在读他们的词,也应体会他们所用的词调的声情和他们作品的文情之间的关系。

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种:

(1)据唐宋人记载 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2)据唐宋人作品 这可依《历代诗馀》诸书,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虽有例外,大致 不远。

(3)据调中字句声韵 若前人词情不易分析,或者许多作品具有不同情感,不易归纳,则只得于本调字句声韵中自行揣度。大抵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它的声情必较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非弛慢则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四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详;多作拗句的,情感必郁劲。如此详加揣量,大约可得十之七、八。但是有些词人选调能变化运用(如辛弃疾等),我们又不可如此机械地来看它。

词调研究

编辑

词调主要分令,引、近、慢四类。在宋时称为小曲或小唱,以与大曲相对而言。

令、引、近、慢的特点和关系不能用训诂的方法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还是由于音乐节奏的不同,曲调来源的不同。

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 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唐五代文人所以专工小令,不多用长调,其原因主要是:(1)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以五,七言诗协乐,初步解放为长短句,文人容易按受;(2)唐代近体诗发达,作诗讲究声律对偶,民间小令入文人手中也变成格律词。他们不肯放弃原来已经熟练的近体诗技巧而来作生疏的长调。所以在文人笔下先定型下来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字数最少的是《十六字令》,仅十六字;字数最多的是《六么令》,有九十六字。又有《百字令》,一百字,不过它是《念奴娇》的别名。又明陈耀文辑《花草粹编》卷十二有《胜州令》,长至二百十五字。

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操、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所以词中的引词,大都应来自大曲,是裁截大曲中前段部分的某遍制成,如《清波引》、《婆罗门引》、《望云涯引》、《柘枝引》等等。引词中最短的是《翠华引》和《柘枝引》,都是二十四字;最长的是《迷神引》,九十九字。又有《石州引》,一百零三字(不过《石州引》又名《石州慢》)。

近,又称为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郭郎 儿近拍》等。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 来又称它们为中调。近词中最短的是《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的是《剑器近》,九十六字。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往往在一个调名之内有急曲子又有慢曲子。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曲子的急与慢是决定于音乐的曲度,是由曲度决定文字的韵数。急曲子与慢曲子不能根据调中的韵数来区分。

慢词的产生并不后于小令。唐代已有很多慢词。它一部分是从大曲、法曲里截取出来的,一部分则来自民间。敦煌词中已有长至百字以上的词调,如《云谣集》里,《内家娇》有一百四字,《倾杯乐》有一百十字。文人创作的慢词,见于《花间集》的有薛昭蕴的《离别难》,八十七字;见于《尊前集》的有杜牧的《八六子》,九十字;尹鹗的《金浮图》,九十四字,李存冒的《歌头》,一百三十六字。前人谓慢词创始于柳永,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柳永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乐章集》中的新腔大半是慢词。他突破了唐五代文人只制小令的局限,吸取民间与教坊乐工创造的新声,推进与发展了慢词。柳永以后,苏轼、秦观等相继而作,慢词遂盛。慢词中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比四十四字的小令《卜算子》已加长一倍以上。

令、引、近、慢的区别在于歌拍节奏的不同。大概令曲是以四均为正,引、近以六均为正,慢曲以八均为正。一均有一均之拍,宋代慢曲一般是十六拍,一均就是两拍。

除了令、引、近,慢以外,词调中还有摘遍、序等名目。这类词调都摘自大曲或法曲。摘遍是从大曲许多遍内,摘取一遍,裁截用之,单谱单唱。如《薄媚摘遍》,就是摘取《薄媚》大曲中入破第一的一遍。序是摘取大曲散序或中序中的一遍所制,如《莺啼序》、《霓裳中序第一》等。此外又有三台,《词源·拍眼》说它不同于慢曲八均之拍,而是“慢二急三拍”,例如万俟咏《三台》(“见梨花初带夜月”)一首,是三叠十五韵,每叠五韵。这五韵中一、二、五字数较多的当为急拍,三、四两韵字数较少的当为慢拍。

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目是后起的,始见于明嘉靖时顾从刻《类编草堂诗馀》(旧刻《草堂诗馀》无之)。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谓:“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完全从字数来划分,十分机械。《词律》一书即不分小令、中、长之名。但这种分法沿用已久,我们大体上也可认为六十字以下为小令,一百字以下为中调。不过这只是约略地说,实用时不可拘泥。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自撰新腔和因旧曲造新声两种方法。但词调的增多繁殖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好多方法作为辅助。它们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使词调大大地丰富起来。

犯 调

犯调始于唐代,盛于北宋末。柳永、周邦彦所制乐调有《侧犯》、《尾犯》、《花犯》、《玲珑四犯》等。制作犯曲是大晟乐府诸词家增演乐曲的重要方法之一。

犯调就是西乐中的“转调”,是取各宫调之律合成一曲而宫商相犯的。如本宫调为黄锺均宫音,并无大吕、蕤宾二律在内,今忽奏大吕,夹锺、仲吕,蕤宾、夷则,无射、应锤七律,则就转入了大吕均宫调了。如此由甲转乙,又由乙回甲,用以增加乐调的变化。

犯调有一定的规则。姜夔《凄凉犯》序说:“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住字又名杀声,结声或毕曲。每个宫调的住字都有一定。住字相同,方可相犯。

《词源》卷上《律吕四犯》举出犯调有四类,即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羽犯角、角归本宫于宋词未见实例,现在可考的只有宫犯商和商犯羽的词调。

属于宫商相犯的,如吴文英的《玉京谣》和《古香慢》。这两调都是他的自度腔,均自注“夷则商犯无射宫”。夷则商与无射宫都是“下凡”住,故可相犯。又如《兰陵王》,《碧鸡漫志》卷四说它是越调犯正宫。越调是无射商的俗名,正宫是正黄锤宫的俗名,两调均“合”字住。

属于商羽相犯的,如姜夔的《凄凉犯》,自注是“仙吕犯双调”。仙吕调是夷则羽的俗名,双调是夹锤商的俗名,二者均“上”字住。又如吴文英的《瑞龙吟》,自注:“黄锤商俗名大石调,犯正平调。刀正平调即中吕羽的俗名,与黄锤商均“四”字住。

上面所举都是两调相犯的。来人词中还有三调相犯的。如吴文英的《琐窗寒》,自注:“无射商俗名越调,犯中吕宫又犯正宫。”按中吕宫与越调住字不同,当是中吕调之误。中吕调即夹锺羽,与无射商、黄锺宫均“合”字住,是为宫、商、羽三调相犯。不过此例为宋词中仅见。

宋词中有些调名虽也有个犯字,而实乃集合数调的句法而成,犹如元人的集曲。它们不是宫调相犯,而是句法相犯,与律调的住字无关。如吴文英的《暗香疏影》,是截取姜夔《暗香》的上片与《疏影》的下片合成;刘过的《四犯剪梅花》是集合《解连环》、《醉蓬莱》、《雪狮儿》的句法而成。最多的是曹勋的《八音谐》,共集合了八个曲调中的句子组成。

转 调

转调就是增损旧腔,转入新调。《词谱》卷十三说:“转调者,摊破句法,添入衬字,转换宫调,自成新声耳。”词中的转调和西乐中所谓转调不同,西乐中的转调等于词中的犯调。

经过转调后的词不再属于原来宫调。词经转调后,有的字句还和原调相同,如<蝶恋花》与《转调蝶恋花》,字句全同,仅上片第四句及换头处两调平仄不同。姜夔转入双调的《念奴娇》与苏轼的《念奴娇》字句亦全同,仅二句句读不同。有的字句则和原调不同,如《踏莎行》词原来只有五十八字,《转调踏莎行》则有六十六字,《丑奴儿》原来只有四十四字,《转调丑奴儿》则有六十二字。有的转调后用韵和原调不同,如《贺圣朝》本押仄韵,《转调贺圣朝》则押平韵。《满庭》本押平韵,《转调满庭芳》则有改押仄韵的。

摊破、减字,偷声

摊破是由于乐曲节拍的变动而增减字数,并引起句法、协韵的变化。摊破后的词在某些部分打破了原来的句格,另成一体。如《摊破浣溪沙》,即在《浣溪沙》的上下片末尾各增入三言一短句;又如《摊破丑奴儿》,即在《丑奴儿》的上下片末尾各增入二、三、三言三短句。

减字和偷声的原因和摊破相同,不过不是添声增字而是偷声减字。它们也都稍改原调的句法字数,另成新调。如《木兰花》本为八句七言,押仄韵;《偷声木兰花》则将第三、七句改为四言,并且两句一换韵,用两平韵、两仄韵;《减字木兰花》除同《偷声木兰花》外,又继续将第一,五句改为四言。

叠 韵

叠韵就是将两片的词体,用原韵再加叠一倍。如《梁州令叠韵》,一百字,就是将五十字的《梁州令》加倍叠成。此外如《梅花引》叠为《小梅花》,《接宾》叠为《集贤宾》,《忆故人》叠为<烛影摇红》等,都是原调的加倍。

联 章

令、引、近、慢等调都是普通杂曲,是寻常散词。如果把二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按照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套曲,歌咏同一或同类题材,便称为联章。诗体中也有联章,如《子夜四时歌》,唐王建《宫词》百首等,但没有词中的联章复杂多样。唐宋词中的联章体主要有普通联章,鼓子词和转陪三种。后来的诸官调与元人的散曲联套就是词中联章体的发展。

(1)普通联章 唐敦煌曲中已有联章体,如《云谣集》中的《凤归云》二首,内容演述汉乐府《陌上桑》中的故事,上首 (‘幸因今日’)写公子见慕,下首(“儿家本是”)写女子拒绝。另有和凝《江城子》五首及牛希济《临江仙》七首等。

(2)鼓子词 是用同一曲调连续歌唱,以咏故事,在曲前有一段致语。如宋欧阳修有《采桑子》十一首,分咏颍州西湖景物,又有《渔家傲》十二首,分咏十二月景物。宋人所作鼓子词中最有名的当为赵令峙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见《侯鲭录》,共十二首,演述唐元稹《会真记》故事。

(3)转踏 又名传踏、缠达,是宋代的一种歌舞乐曲。它的体制是先用一段骈语作勾队词,接着陈口号,然后一诗一曲子相间,诗词同咏一故事。诗大都是七言八句,词多用《调笑令》。词的开头二字与前列诗的最末二字相叠,有宛转传递的意思。最后用七言四句的一首诗作为遣队词或放队词。

宋人的大曲、法曲也可视为是一种联章,如董颖的《道宫薄媚》十遍,咏西施故事;曾布的《水调歌头》七遍,咏冯燕故事。但大曲、法曲是唐宋大型的歌舞剧曲,一部大曲、法曲往往有数十遍,它们的结构要远比上列三类来得严密和繁复。

调名异同

有些词调调名不同而实为一调,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别名有的可多至七、八个。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望江梅》、《江南好》、《梦江口》、《归塞北》、《春去也》,《谢秋娘》;《念奴娇》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大江东去》、《酹江月》、《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淮甸春》、《无俗念》、《湘月》等等。

词调的别名,大都取自这一调的某一名作。如《卜算子》,后人又因苏轼词有“缺月挂疏桐”句,于是又名《缺月挂疏桐》;秦湛词有“极目中百尺楼”句,又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又名《楚天遥》;《玉照新志》卷二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又名《眉峰碧》。宋代有些词人还好替词调取新名以标新立异。如贺铸《东山词》中的词,都用他词中的语句立为新的调名。但这样也能使调名和词的内容有了联系,有些词调调名相同而实非一调,就是数调同名。这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1)同一调名,或为小令,或为慢词,或为摊破、偷声、减字,往往篇幅长短迥异。如《西江月》五十字,《西江月慢》一百零三字;《诉衷情》三十三字,《诉衷情近》七十五字;《甘州子》三十三字,《甘州遍》六十三字;《甘州令》七十八字,《八声甘州》九十五字;《木兰花》五十六字,又有五十二字,《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偷声木兰花》五十字,《木兰花慢》一百零一字。

(2)两调的别名相同。如《相见欢》、《锦堂春》俱别名《乌夜啼》;《浪淘沙》、《谢池春》俱别名《卖花声》。

(3)一调的别名为另一调的本名。如《新雁过妆楼》别名《八宝妆》,而另有《八宝妆》正调;《菩萨蛮》别名《子夜歌》,而月有《子夜歌》正调;《一落索》别名《上林春》,而另有《上林春》正调;《眉妩》别名《百宜娇》,而另有《百宜娇》正调;《绣带子》别名《好女儿》,而另有《好女儿》正调。

此外还有一些词调调名差同,但也不是一调。如《巫山一段云》与《巫山一片云》;《望仙楼》与《望仙门》;《撼庭秋》与《撼庭竹》;《极相思》与《酷相思》;《沁园春》与《花发沁园春》等等。调名虽然差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调,不容相混。

调句异同

有些词调一调而有数体,最多的可以多至五十多种别体。它们是同调异体。各体在字数、句读及用韵等方面都有着差异,有的差异甚至很大。《词律》和《词谱》两书都在每个调名之下罗列了所能找到的各种不同的词体,并选择其中时代较早或作者较多的一种作为正体。如《一落索》,《词谱》卷三列《梅苑》无名氏、吕渭、毛滂、张先、秦观、严仁,陈凤仪和欧阳修等八体,并说:“此调以毛词及秦、欧二词为正体,其余皆变格也;而毛词此体,则宋人填者尤多。”又如《少年游》,《词谱》卷八列晏殊、李甲、柳永、周密等十四体,其中以晏殊所作时代最早,且调名亦因晏殊词有“长似少年时”句而得名,所以把晏殊一体作为正体。

唐宋词人不少是懂得音律的。他们逐弦吹之音作词,往往只遵音谱而不遵字句。所以虽然是同调的作品,也会在字数,句法及用韵等方面造成互异。一般词人虽然只是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填作,但也往往因为语句文理的需要而偶加衬字。于是造成众多的别体,给填词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词调中大量的同调异体表明:填词还是允许有一定的自由,不必斤斤计较字句声韵的些微出入。

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的腔调自别,截然为不容相混的两调。它们是体同调异。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都是五句;两句三言,三句七言,共二十七字。又都押平韵,平仄也差不多。但它们腔调不同,不能视为一调。又如《迥波乐》,《舞词》、《三台》和《塞姑》,都是六言四句;《渭城曲》、《唉乃曲》,《采莲子》、《杨柳枝》和《八拍蛮》,都是七言四句;《怨回纥》和《生查子》都是五言八句,它们都是句同(叶韵,平仄并不全同)而调异,在腔调上各不相关。

词谱研究

编辑

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秦观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曾允元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诉衷情,词牌名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又一体四十四字,将前阕四五句变为“仄仄平平”。

词牌格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忆秦娥,词牌名

亦称《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

双调四十六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均须押入声字,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叠三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平乐,词牌名

亦称《清平乐令》、《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三平韵,平仄换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更漏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六字,前阕两仄韵、两平韵,后阕三仄韵,两平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前后阕一二句、四五句要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南歌子,词牌名

亦称《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

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两阕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醉花阴,词牌名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浪淘沙,词牌名

亦称《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阕各四平浪淘沙,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同。

鹧鸪天,词牌名

亦称《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

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鹊桥仙,词牌名

亦称《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 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词牌名

亦称《虞美人令》、《一江春水》。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乡子,词牌名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玉楼春,词牌名

亦称《木兰花》、《春晓曲》。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斛珠,词牌名

前后阕共五十七字。仄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李煜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踏莎行,词牌名

亦称《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长年与客分携处。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歧路。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蝶恋花,词牌名

亦称《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剪梅,词牌名

亦称《腊梅香》。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词牌格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临江仙,词牌名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词牌名

亦称《鬓云松令》。

前后阕无异。

词牌格式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定风波,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方式为“甲乙甲丙甲丁甲”。以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

词牌格式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锦缠道,词牌名

亦称《锦缠头》、《锦缠绊》。

本调六十六字。后阕首句节奏为上一下四。后阕第四句虽八字,实则七字句上加一衬字“问”耳,句法为上七下一,或以前三字为断。后阕末尾一句,上四下五,与前半阕结句相同;而上四字之平仄,则为“仄仄平平”或“仄平平仄”。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指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谢池春,词牌名

亦称《卖花声》。

六十六字,上阙下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

陆游

壮岁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青玉案,词牌名

亦称《横塘路》、《西湖路》。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上三下三)。(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仙子,词牌名

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两句,平仄多不定,但是第二句第二字必用去声。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江城子,词牌名

亦称《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太守,亲射,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代词谱

编辑

每个词调都是有曲谱的。在唐宋时代,应该编有不止一个的集成性的曲谱,以供教坊乐工演唱和供文人从中择调填词。但这类曲谱都没有流传下来。唐崔令钦《教坊记》记录了玄宗时代教坊习唱的三百二十四个曲名,但没有同时把曲谱记录下来。因为较完备地记录和保存曲谱,应该是一些官立音乐机关的工作。

光绪末年敦煌发现的卷子中有唐五代时的工尺谱一卷,载有《倾杯乐》、《西江月》、《心事子》、《伊州》、《水鼓子》。《长沙女引》、《撒金砂》、《营富》等八个曲谱。另有舞谱二卷,载有《遐方远》、《南歌子》、《南乡子》、《浣溪沙》、《凤归云》、《双燕子》等六谱。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唐代歌谱和歌舞曲谱。但虽经中外学者详加考订,这些谱字和曲调一时还难以完全认识。

宋人词集中的自度曲,有的也旁注工尺谱。如姜夔十七首自度曲,皆有旁谱,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这些谱字经过近百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整理,已认识清楚。但十七个谱里都没有板眼符号,所以仍不能恢复宋时歌唱真相。张炎《词源》卷下说他的父亲张枢“晓畅音律,有《寄闲集》,旁缀音谱,刊行于世”。《寄闲集》所缀音谱方式当亦同 于姜词旁谱,但此书早已亡佚。

音谱和歌法失传之后,词就完全诗律化。它只能从字句声韵方面来建立自己的一套格律。这样编撰起来的词谱就和近体诗的声调谱差不多,而和音乐完全脱离了关系。这类词谱始于明张蜒的《诗馀图谱》。其谱分列词调,旁注平仄:用白圈表平,黑圈表仄,半白半黑的表可平可仄。但疏漏甚多。后经谢天瑞加以增广,徐师曾去图而著谱,到程明善又合为一部,刊入《啸馀谱》中。《啸馀谱》的错误仍然很多。例如《燕台春》本即《燕春台》;《大江乘》本即《大江东》;《啸馀谱》根据错误的刊本,都列为两调。《念奴娇》与《无俗念》,《贺新郎》与《金缕曲》,《金人捧露盘》与《上西平》,本为一调的异名而也被分作两调。此外错乱句读、增减字数、妄分韵脚的例子也不少。同时《啸馀谱》又把词调分类排列,有二字题、三字题、通用题,歌行、人事、声色、珍宝等类。这种分类都是随意取合,俱不确当。又每调分列第一、第二等体,也不根据作品的年代先后。所以万树《词律自叙》说它是“触目瑕瘢,通身罅漏”。清初有赖以分作《填词图谱》。此书图仿《诗馀图谱》,谱依《啸馀谱》,考稽既疏。谬误仍多。至宜兴万树的《词律》二十卷出,才算有了一部较完善的词谱。《词律》共收词调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馀体。订正前讹,发明新旨,有不少研究宋词声律的心得 见解。但万树仍有考订偶疏,见闻未广之处,脱漏错误,诚所不免。后来徐本立作《词律拾遗》八卷,补一百六十五调,四百九十五体;杜文澜作《词律补遗》一卷,又补调五十,对原书皆有所订正。康熙时王奕清等合编《钦定词谱》四十卷,列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零六体,并仿《诗馀图谱》的方法,以黑白圈旁注平仄,在每调下又注明调名的来源,句法的异同,较《词律》更为完备了。但不论《词律》与《词谱》,还都应增补修订。例如敦煌曲的发现,其中好些词调就是这些书中没有的。又如《道藏》所载金代全真教道人的词,也有不少新调可据以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