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 编辑

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年或1058年-1123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人之一。

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撰《汴都》,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在外漂流,历任庐州教授、溧水县职。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开封,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在南京应天府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集》。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周邦彦

别名:周美成

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

出生地:杭州钱塘

生日期:1056年(一说1058年)

逝世日期:1121年(一说1123年)

主要作品:兰陵王·柳、瑞龙吟·章台路、满庭·风老莺雏

主要成就:婉约派集大成

官职:大晟府提举

追赠:宣奉大夫

人物生平

编辑

博学多才

周邦彦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 或嘉祐三年(1058年) 。《宋史》说他年少时“疏隽少检”(意指生活放浪,不守礼节),不为州里推重,但他颇为勤学,因而得以博涉百家之书。

献赋获赏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九岁的周邦彦前往荆州游历,次年(1077年)再游长安,暮秋后回到荆州。元丰元年(1078年)夏,周邦彦自荆州东归杭州。

元丰二年(1079年)八,神宗诏增太学生额,周邦彦遂“以布衣西上”,自杭州经天长(今安徽天长)赴京师开封,为太学外舍生。 当时开封繁庶,奢靡之风盛行,士人寄情声色,歌舞作乐。周邦彦向为习俗所染,曾步入坊曲,有过冶游艳事。其《少年游》《一落索》《凤来朝》《望江南》一类的艳词,大都创作于此后的数年中 。

元丰六年(1083年)七月,周邦彦向神宗献上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神宗览后大感惊奇,召他到政事堂,命翰林学士清臣在迩英阁朗诵。赋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识得,只好读其偏旁。 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其规模也像汉赋。赋中用假设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展对于汴都描写与颂扬,其间也表示赞许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获赏识。

献赋之举传播之后,周邦彦名动天下。到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他直升为试太学正。 但以后“居五岁不迁”,更加致力于文学创作 在太学的后期,他创作了许多怀乡词。

坎坷仕途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元祐二年(1087年),周邦彦被排挤出京城,任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他先于二月底携家眷回杭州,三月方赴庐州就职。 次年(1088年)秋赴荆州,亦担任类似教授的官职。

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彦转知溧水县(今江苏溧水),于春中到任。 在溧水任内为政“简”,直到南宋时期,仍有百姓能称其事迹。在理政同时,周邦彦仍“不妨舒啸”,佚和词颇多 ,其词为当地百姓所传颂。

三年(1096年)二月,周邦彦在溧水秩满,提前离任,重游荆州。次年(1097年),放逐旧党、开启“绍圣绍述”的宋哲宗召回了周邦彦,任命他为国子主簿。

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哲宗召对周邦彦于崇政殿,命他再诵《汴都赋》,随后授其为秘书省正字。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宋徽宗即位。临朝听政的神宗向皇后再度打击新党,起用元祐旧臣。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春,周邦彦告假南归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亲政,倾向新党,周邦彦回京任校书郎。

崇宁三年(1104年),校书郎秩满,乞假南归。返京后任考功员外郎。大观元年(1105年),转任卫尉少卿、宗正少卿。 同年,徽宗设大晟府,命周邦彦等讨论“古音审是”。

大观元年(1107年),周邦彦兼议礼局检讨。大观二年(1108年)冬至大观三年(1109年)夏,一度乞假南归。大观四年(1110年),礼书修成,周邦彦因修书有功,得“展两官”。

政和元年(1111年),周邦彦以直龙图阁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但徽宗想要让他修完《政和新修五礼序》 ,于是将他留在朝中,迁官卫尉卿,直到政和二年(1112年),才让周邦彦以奉直大夫、直龙图阁出知隆德府(治今山西长治),并管勾学事。

政和四年(1114年),知隆德府秩满,翌年(1115年)调知明州(今浙江宁波)。在任未久,即于政和六年(1116年)再度被调回开封,拜秘书监。政和七年(1117年),进官徽猷阁待制,接替蔡攸提举大晟府。

后来,由于不愿与宰相蔡京一党合作,周邦彦又被逐出朝廷,于重和元年(1118年)出知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次年(1119年),改知顺昌府(今安徽阜阳)。

病逝南京

宣和二年(1120年),周邦彦被调知处州(今浙江丽水),不久后被罢职,授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但他未就职,并从杭州迁居睦州 十月,方腊起爆发,周邦彦重返杭州,后更避难于扬州

宣和三年(1121年) ,一称宣和五年(1123年),周邦彦赴鸿庆宫就任,不久后即病逝于南京鸿庆宫斋厅,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后归葬临安府南荡山(今浙江杭州西南郊周浦一带)。

主要影响

编辑

  • 艺术风格

    周邦彦周邦彦

    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前言》)。周邦彦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峰。

    周邦彦一生政治上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在新旧党争的旋涡边缘,不免仰沉浮,难以自全,羁旅行役的漂泊感与沧桑感便成为他词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便是这方面的杰作:

    风老莺雏,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芦苦竹,拟泛九江

    年年。如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虽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为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上宠下捧,过着舒适的“专业创作”生活。身为婉约词人的他,词的内容既被苏轼翻新到极致,他必然要在艺术技巧上出奇制胜。他本人精音乐,又搞过“专业创作”,因此能精雕细琢,研音炼字,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他更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总之,他继承了柳永秦观等人成就,开了格律词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

    周邦彦词在艺术技巧上确实高出一筹。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象相交错,技法多却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而又委婉曲折。

    周邦彦的词,艺术形象比较丰满,语言比较秾丽。他善于精雕细琢,在雕琢中能时出新意,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印象。他还善于把古人诗句溶化到自己的词作里,作到巧妙自然。他的词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其词风对南宋的史达祖、姜夔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白雨斋词话》),开启了南宋之后的格律词派,在词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艺术贡献

    周邦彦的词作,内容不外乎男恋情、别愁离恨、人生哀怨等传统题材,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不够广阔。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兼收并蓄,博采诸家之所长,又摒弃它们的弊端,引导词的创作逐步走上富艳精工的道路。在他的词中,既有温庭筠的秾丽,韦庄的清艳,又有冯延巳的缠绵、李煜的深婉,也有晏殊的蕴藉和欧阳修的秀逸。至于柳永的铺叙绵密乃至是淫冶恻艳以及苏轼的清旷豪达,都能使后人窥知一二。同时,对于婉约词和豪放词的某些缺点,他也尽量避免。因此,周邦彦的词深得后人赞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促进词体声律模式的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清真集》《清真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应该说两种方向各有其成就。在提举大晟府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确定了各词调中每个字的四声,连同为仄声的上、去、入都不容混用,并创制了《六丑》《华胥引》《花犯》《隔浦莲近拍》等不少新调。他所作的词,格律自然是十分严谨,如《绕佛阁·暗尘四敛》的双拽头: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词中“敛”字上、去通读,“迥”、“动”、“迤”三字阳上作去,“出”清入作上,这样每个字都合四声,读来抑扬变化而和谐婉转,绝无吐音不顺而显得拗口的地方。这种词本身即富有音乐美,同乐曲能够完美配合。所以,当时上至族、文士,下至乐工、歌女,都爱唱周邦彦的词。

    2.极讲究“章法”,即整篇结构

    自柳永以来,长调逐渐流行。但这类词篇幅长,布局的讲究很费心思。而不少人写长调时,或是中间填上些丽藻充数,或前紧后松,或为了一两句佳句而敷衍成篇。在这方面,柳永的长处在善于井井有条地展开铺叙,苏轼的长处在以奔放的情绪一脉贯穿,而周邦彦要比他们更讲究章法,能精心地把一首词写得有有弛,曲折回环。

    如《兰陵王·柳》,这首词三叠三换头,声韵格律极复杂;而周邦彦写来十分工稳妥切,所以尤为乐师所爱。据毛开《樵隐笔录》称,直到南宋初,还“都下盛行”,“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其内容只是写客中送别,抒发倦游之情和惜别之情,而层次安排极富匠心。第一节由眼前之景引出回忆,再转回自身,点明送别主题,接着又翻回到屡屡折柳送客的往事,开阖变化之间,写足了客居京华的百无聊赖;第二节起笔宕开,追思旧游,很快以“又”字接上昨夜别宴场景,叹息旧交又少一人,然后借想象写朋友离去、彼此在相隔中相望的情景;第三节以二个短句起头,在急促的节奏中涌出一腔哀怨,随后节奏放,描绘离舟去后斜阳日暮,自己犹徘徊不忍去的情形,再展开往日温馨友情的追思,最后用“泪暗滴”的现实收束。这种反复回环、层层渲染的章法,就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曲折变化,避免了一览无余的毛病。在周邦彦的词中,如《瑞龙吟·章台路》《六丑·蔷薇谢后作》等许多长调词,大抵都有这样的特点。

    3.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既浑成自然,又精致工巧

    这表现于几个方面:

    一是他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能把它们融化在全篇中,显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所以张炎在《词源》中说他“善于融化诗句”,“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这种例子很多,甚至像《西河·金陵怀古》隐括了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两首七绝和古乐府《石城乐》,却也写得非常完整流贯,没有让人觉突兀不自然的地方。

    二是他在善于运用典雅语言的同时,也善于运用浅俗的口语和民间俚语,如《万里春》:

    万翠,簇定清明天气。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

    我爱深如你,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老却春风,莫无些欢意。

    而最难得的,是周邦彦无用雅语还是俗语,都能够化雅为俗,化俗为雅,使它们在一首词中融为一个整体,不显得突出碍眼。

    三是他对事物的观察很细腻,对意象的选择很讲究,所以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如《苏幕遮·燎沉香》上阙:

    燎沉香,消溽暑。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后三句历来受人推崇,因为它传神地描摹出了雨后初晴的清晨荷叶在水面迎风挺立那种动态的、疏朗而秀拔的风姿。“一一风荷举”读起来是很浅的句子,实际每个字经过了细心的推敲。再如《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暮”,在色彩的渲染和空间的布列上,可谓极工致精巧。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张炎、周密、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陈郁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认为学词的最高境界,就是到达他的“浑化”(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就连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把周邦彦比作“词中老杜”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以词闻名,亦擅属文。宋人陈师道说:“美成笺奏、杂著俱善,惜为词掩。” 张端义说:“美成以词行,当时皆称之。不知美成文章大有可观。惜以词掩其文也。” 陈郁说:“(美成诗)自经史中流出。当时以诗名家如晁补之张耒皆自叹以为不及。”

    周邦彦最初成名之作是《汴都赋》,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他“由诸生擢为学官,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又说:“哲宗始置之文馆,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

    周邦彦的诗集在元代即已散佚,现存诗作,如咏战《天赐白》(七古)、咏古烈士《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及其它古体诗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知宋代文人颇严诗词之别,不在闺房作《生民》《清庙》之诗,悬“杏坛讲学”之图。但这也并不证明这些文人不关心国家大事、民生疾苦。近人论词,有的以作品中有否反映当时社会情况为优劣标准,倒是证明这些批评家自己不知道某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须知,宋人在诗中写景、叙事、说理、论道,就是不谈情说爱,而在词中,则赞美女性,诉相思,叙离恨。北宋人一般不在词中反映社会问题,直到南宋,才在词中谈论国家大事。因此,像周邦彦这样一位言情圣手,在他的诗中绝对看不到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调与观感,这就很可以看出宋代文人一般的风尚。

    书法上,周邦彦也颇有造诣。他擅长写正书、行书,曾有手写词稿藏于张宓家中,今已不存。

  • 历史评价

    编辑

    强焕称周邦彦的词“摹写物态,曲尽其妙”。 (《片玉词·序》)

    陈振孙: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 (《直斋书录解题》)

    沈义父: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而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 (《乐府指迷》)

    陈郁:……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 (《藏一话腴》)

    刘肃:周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其征辞引类,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真足冠冕词林,欢筵歌席,率知崇爱。 (陈元龙集注本《片玉集序》)

    张炎:①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闲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且闲有未谐,可见其难矣。 ②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如“为伊泪落”,如“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如“天便教人,霎时得见何妨”,如“又恐伊,寻消问息,瘦损容光”,如“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晌留情”,所谓淳厚日变成浇风也。 (均引自《词源》)

    王世贞: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以故价微劣于柳。然至“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艺苑卮言》)

    曹溶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 (《词话·序》)

    彭孙遹:美成词如十三女子,玉艳珠鲜,政未可以其软媚而少之也。(《金粟词话》)

    周济: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之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介存斋论词杂著》)

    戈载:清真之词,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其音节又复精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 (《宋七家词选》)

    刘熙载:①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论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②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 (均引自《艺概》)

    现代

    钱塘周邦式、周邦彦家族世系图,取自张耀征主编《周氏源流志》

钱塘周邦式、周邦彦家族世系图,取自张耀征主编《周氏源流志》

    父亲:周瓛

    叔父:周邠,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官至朝大夫、轻车都尉。与苏轼有诗词酬唱往来。

  • 兄长

    周邦式,字南伯。元丰年间进士。历任提举江东常平、淮南运判、尚书度支郎、提点淮西刑狱。积官中大夫

    妻子

    王氏,与周邦彦相得,有贤淑之名。逝世后周邦彦为她作《祭王夫人文》。

  • 儿子

    周邦彦有子二人:长子周芳,次子周莘。徙居奉化县,为汝南安城周氏“奉化派”。

    友人

    游酢,在周邦彦任秘书郎时与其在开封交游。

  • 史料索引

    编辑

    关于周邦彦生平,主要见《东都事略·文艺传》及《宋史》卷444《文苑传6》 。《咸淳临安志·人物传》《清真先生文集序》等也有记述。近代以来,还有《清真先生遗事》《清真居士年谱》 等文献整理其生平。

    人物争议

    编辑

    生卒年

    关于周邦彦的生卒年,主要有两种说法:

    1. 嘉祐元年(1056年)生,宣和三年(1121年)卒。大部分文献料持此说,如唐圭璋编纂《全宋词》“周邦彦”条 ,成生、赵治中《周邦彦年谱》

    2. 或嘉祐三年(1058年)生,宣和五年(1123年)卒。如近人陈思撰《清真居士年谱》

    人品词风

    历代词家对周邦彦的作品有不同的评价,但这些争论主要体现在词风雅俗之辨的层面上,到明清乃至近代以后,曹溶 、刘熙载 、王国维 等人的议论已隐然有讥讽人格的意味。但随着认识的深入,王国维在考证《清真先生遗事》之余,认为“先生立身颇有本末”,更誉之为“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否定说

    新中国成立后,有的人受20世纪中期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周邦彦其人其词痛加挞伐;或沿袭《宋史》及宋人笔记之说,以“疏放少检”四字为周邦彦画像,对其词的肯定也有限,以下列举数说

  •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表示清真词“迎合那个腐朽王朝里纵情声色的士大夫们的胃口、由于内容的单薄与无聊”而“只能在艺术技巧上争胜”

  •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周邦彦是“长期过着放浪生活、在职务上又不得不直接以文艺去奉侍皇帝贵族的词人”,而其词“不过是把一些寻花问柳的生活用华丽的辞藻装潢起来,加以美化,而且,有时总不免要透露出一些色情的底子来”

  • 谢桃坊《北宋文化低潮时期的周邦彦词》一文认为周邦彦具有“封建士大夫的卑劣意识”,而“品格和意趣的低下正是清真词的根本缺陷”。

    此外,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82)与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1999) 等,以《宋史》及张端义《贵耳集》、周密《浩然斋雅谈》、王灼碧鸡漫志》诸书所记为据,认为周邦彦为人放荡,评价其作品时亦不免语带微讽,就连他的博涉书史,也成了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流毒”。上述诸说影响甚广,令相当一部分人对周邦彦形成了人品不佳且清真词格调不高的综合印象。21世纪以来,有学者重提周邦彦人格卑下之说,并提出了他比附新党、媚事权贵的新论。

    肯定说

    与上述诸说相反,吴世昌刘扬忠、罗忼烈、钱鸿瑛等学者在大力肯定清真词艺术成就之外,延续王国维《遗事》一文考辨史实的思路,对周邦彦的生平事迹精研细究,着重澄清宋人笔记小说凿空造臆之谬,认为其辞赋诗文皆可为其政治态度与思想品格辅证,进而断定“邦彦算得上一个立身有本末的正直文人”

  • 影视形象

    编辑

    2007年视剧《清风明月佳人》:刘大为饰周邦彦。

    后世纪念

    编辑

    按《咸淳临安志》记载,周邦彦墓在临安府的南荡山。 其位置大致位于今浙江杭州西南郊周浦一带。